2017年3月26日,“隔尘——于跃作品展”在798 ICI LABAS艺栈开幕,展览展出于跃近期创作的包括“荷界”、“离尘”、“晋中写生”等系列水墨作品,以及以变色银箔、水墨、麻纸为媒介的五米余长的综合材料作品《烨》。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担任策展人,谈及对于跃作品的解读,于洋认为“隔尘”最能显现于跃作品中的格趣与真义。“隔”意味着遮断与隔开,主动的推远、隔绝乃至屏蔽,与现实相去一段距离,亦暗含着某种趣味的自觉与自适。“尘”亦作“塵”,在佛家、道家语义中寓指人间尘世。而放眼今日,“微尘”则又沦为世人谈之色变的雾霾。霾之危者无处不在,身外微尘难避,内心蒙尘则似更难防矣。现世的灯红酒绿烟火俗浊,又如转瞬即逝的过眼浮尘,往往令人沉沦又难以超拔其外。“隔尘”也成为艺术家一种选择与规避的智慧。
展览开幕后,主办方邀请众多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批评家对于跃的创作以及延伸出的本体话题展开讨论。于跃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胡伟工作室,胡伟从“材料技法”角度肯定于跃创作中的当代表现,画面营造氛围带来气息顺畅平稳之感,也能从中读到创作者的心境。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邵亦杨教授谈到于跃画面中的淡雅或许正是与现实保持着一定距离而呈现的“雾里看花”美感,当代追求颠覆,但中国画却是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于跃创作脱胎古典兼具写意的气韵和工笔的雅致。同时“隔尘”也隐喻与物质主义保持距离的反思观照。曹庆晖教授则关注画面中的形式美学,分析画中点线面关系的营造。
艺术创作作为一个文化群体观照自我内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途径,也总能表达出自己的明确答案,尤其在文人画创作中,总是表现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势以及呈显出的思考,这既是艺术家自身体验的表达,也是艺术家语言风格的外在表现。“隔尘”即是于跃艺术观的一种总结表达。从展览展出的新近创作中,可以看到于跃题材风格的演变,其荷花系列命名为“荷界”,暗含界限、疆域深意,也凸显他对尘世关系的反省。综合材料作品《烨》犹如在高温中淬炼而成、锈迹斑驳的荷,也体现出他在材料语言方面探索的深度。“晋中写生”系列山水多取山石局部,以细腻微茫的皴擦展现“山川之质”近距离的触目感,也赋予山水写生的个人趣味。
展览持续至4月16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