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袁运生个展启幕:数十载艺术创作“走向文明的自觉”

时间: 2017.4.7

“袁运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良心。在这个营营苟且、追名逐利的时代,他是少数坚持理想、不入时流的艺术求道者的突出代表,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少有的具有大师气质的人物。和那些世故圆滑、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庸碌之辈相比,袁运生这样的“性情中人、稀有动物”(陈丹青语)弥足珍贵。”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2017年4月6日下午,“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开幕现场嘉宾云集,众多学者、教授、艺术家出席。其中,本次展览艺术家袁运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史学家邵大箴先生于开幕式上发言,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担任开幕主持。

本次展览是袁运生先生几十年艺术创作生涯的一次回顾性展示,展览根据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水墨意蕴、道象、融贯中西、记忆,全面呈现了袁运生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水墨、油画、铜版画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写等习作20多件。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并置:学院传统与当代启蒙

谈到袁运生的作品,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其在1979年参与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创作绘制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在画面中艺术家大胆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当时引起中国美术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广泛争论,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本次展览可以看到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壁画原稿。袁运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承董希文先生,这时期其受到了传统学院派艺术及现代艺术启蒙的双重影响,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又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试图对中国现代艺术寻找一条真正的自我之路,这是艺术家文化自觉的开始。

融合:美国抽象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

1982年,袁运生受邀赴美参与壁画创作。初到美国之时,袁运生就拜访了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德库宁的工作室,在这期间袁运生接受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的影响,用宣纸创作了大量纸本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在本次展览的“水墨意蕴”板块,主要呈现了1990年时期袁运生在美国时代的水墨实践,如《狂想曲》、《黑色抽象》、《线·象》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袁运生运用了中国水墨的材料,加以对点、线、面、体积、空间等形式语言的探索。谈及自己的绘画创作,袁运生表示:“中国画前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精辟的理论,比如石涛的‘一画论’中所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几乎影响了我一辈子。”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实验,在彼此的相互转化之中,艺术家以中国传统体道方法,打通了连接西方现代艺术之路。

独造:在“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里寻求新启发

1996年袁运生归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学,他带着学生去各地石窟博物馆考察并先发现了“中国古代的造型艺术史一个巨大的宝藏”,袁运生提出了复制中国古代雕刻、青铜器、壁画、书法,进入基础教育,从而逐步建构起“中国自己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必须回到以自己本土文化为根基的审美上来。“如果我们培养的学子根本读不懂云冈、麦积山的造像,读不懂敦煌的壁画,传承都不到,何谈发展?哪来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认知才能认同。”袁运生说到。此后,袁运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尝试为中国的美术教育提供更为“中国式”的造型经验。此时期他创作了摆脱了叙事逻辑而是纯粹内心写照的《梦想家》、《不屈的老人》等作品。本时期也有部分持续了水墨综合材料绘画的实验作品,袁运生加以使用不同的材质如油蜡、色粉、蛋清等,使画面中充满了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本次展览是袁运生不同创作时期理念在作品上的反映,展览以类型极为丰富的作品和大量的文献资料构成了袁运生的艺术世界,足以让人们了解这位艺术家卓越的创作才华,看到他对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中国美术的贡献。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评价:“袁运生经历了西方艺术转型时期的思潮风雨,因此能更透彻地思考中国艺术应有的文化取向,提出重塑中华文明价值,在美术教育中贯穿中国文化传统,探索中国自己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等重大命题,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自觉,也是十分可贵的文化自信。”

文/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