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之初,“梅香——滕菲·当代首饰展”在今格艺术中心隆重启幕。继艺术家滕菲2011年个展“寸 ∙ 光阴”之后,此次展览呈现了她近五年来的一些思考片段。她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组作品《梅香》、《一片云彩》、《磨玉》、《一寸光阴》、《心经》,既有新作,也有再做的作品。这几组作品分别配以清丽婉约如散文诗一般的创作自述,经过特别设计的空间制造出全新的语境,仿佛打开另一个时空,带给观众至纯至净的视觉享受。同时,展览还梳理了相关的文献档案,用滕菲自己的话来描述,“意在把一个碎片化的自己较为完整地呈现在这里,与观者做一次有关时间、有关生命的交谈。”
滕菲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再做”。即使是新作《梅香》,也带有“再做”的意味。从1988年《那个夏天》对怀孕生子和新生命的纪念,到2003年非典时期无意间将脱落的头发收集起来捋成项圈,再到2017年经历人生的迷茫、岁月的变迁,象征灰烬中重生的《梅香》,这些项饰都有非常强的仪式感和纪念意义,它们是不同年龄段的絮语,“再做”背后反复表达的都是对个人情感和生命经验的体悟。
同样,作为对生活经历和文化思考的真实记录,《一片云彩》表达的是被囚禁在雾霾中的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渴望;《磨玉》则是人性圆满的修为过程以及对生命万物的尊重;《一寸光阴》是对传统古训与东方哲思的捕捉;《心经》的飞花摘叶则像不经意流淌的诗,源于童年在自然天地间的美好印象。
作为“当代首饰”这一艺术形式的创建者和领军人物,二十年前滕菲将“材料试验”作为入口带入教学和创作,将当代首饰的创作置于当代艺术的共时发展之中。在今天,我们如何定义首饰?它的功用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装饰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首饰与人之间真正的内在关联。作为创作者,如何摆脱传统珠宝首饰的审美视野,保持独立的创作视角,如何摆脱同质化或学术体制化的束缚?在创作、佩戴和观看中,创作者应该如何为受众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是当代首饰的创作者们,一直在研究和不断追问的课题。他们在实践中努力改变着当代首饰的生态,引导着大众的审美习惯及消费观,赋予首饰在当代更多的文化属性以及人文关怀。
此次展览除了滕菲的代表作品,还包含25位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毕业的设计师、艺术家。谈到这些学生,滕菲十分骄傲。这些首饰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有的一直持续着观念性的创作,对当代首饰的思考一直走在前沿。有的结伴成立工作室品牌,实践“可佩戴的艺术”,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到发展的路径,这些鲜活又接地气的设计品牌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和支持。还有一类学生成为大企业里的设计师,在大的品牌和珠宝首饰机构做行业引领的角色。有一部分则在其他院校教学中成为创建首饰专业的领军人物。她认为当下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节点,是时候做一些推广,创造一个平台和途径,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什么是当代首饰,了解更多中国优秀的原创首饰设计。
“当代首饰”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最初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起来的。二十多年过去,滕菲和她的教师团队对教育的投入相当用心,播下的一颗颗种子如今正在开花结果,中国未来在首饰艺术上格局和面貌,很大程度上将由这批年轻人决定。然而,这仍然是一片孤独的领地。培养一个有质感的首饰艺术家,既需要艺术的落点:思辨的能力,观念的独到,文化的滋养;又需要设计的落点:制作和呈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备这些素养,才有可能完成一件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首饰作品。
201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创建十周年之际曾举办“十年•有声——中央美术学院与国际当代首饰展”,对首饰专业十年教学进行了回顾总结,将国际首饰艺术作品引进,研究中外首饰设计发展状况及差异性,并以“当代首饰艺术与教育”为主题展开研讨。当时的这些梳理在今天看来影响深远,全国各地的院校纷纷创建首饰专业,并带给公众全新的认知。
作为当代首饰创作和教育的引领者,如何一直保持着引领的姿态?如何超越束缚,带有预见性地继续往下走?滕菲和她的后继者将不断坚守和开拓,就当代首饰最具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梳理。
文/朱莉
图/杨延远
展览信息
开幕时间:2017.4.2(周日)16:30
展览时间:2017.4.2 – 5.2
周一至周六10:00 – 18:00
展览地点:今格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40号(工人体育馆西门,亚洲大酒店东侧)
展览咨询:+86 (10) 65533531 www.ginkgoar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