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为中国画”展览开幕 聚焦高等艺术教育人物画写生命题

时间: 2017.4.18

2017年4月18日,“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写生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范迪安院长担任总策划,共邀请全国28所高等院校参加展览,展出107位在职教师及90位在校学生的近200幅人物写生作品,可谓中国人物画教学面貌及学院创作现状的集中呈现。开幕当天还在展览现场举办开放性教学研讨会,就展览以及当下中国人物画高等教育中的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本次展览已于4月8日全面开放,此次教学研讨会也将此次活动整体推向另一个学术高度。

人物画是中国画三科中历史最悠久的画种,也是最能体现艺术时代精神的创作类型。展览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提到,百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体现出新的时代文化理想,体现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变化,曾积极表现民族奋起斗争和寻求解放独立的历史,在当下也表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精神面貌。在学院教育中如何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形下,以当代人的文化视角观察人、塑造人、表现人,如何表现形象的命运和形象的精神,这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学术命题。此次展览是一个良好契机,能引导学界聚焦到人物画写生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上来。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从美术史的高度简要梳理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开放发展,佛教壁画的传入,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混合,丝绸之路开通犍陀罗艺术的传入,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精神的渗入,都深刻影响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面貌。新时期以来,人物画在创作观念、形式、材料处理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次展览正好提示了这种演进线索和现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瓒在致辞中则直面当下人物画的焦点问题,比如素描造型与人物画之间的关系,笔墨和造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笔墨、写生与创作的融合对接问题。至于当下人物画何去何从,王瓒建议“减负”,继承传统人物画的笔墨精神,尽量减去附加在其身上的多余元素。

中国人物画创作自魏晋以来逐渐确立一套成熟的美学标准,讲究“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也完善“十八描”创作技法,追求“骨法用笔”,将书写趣味融入创作。人物画创作在唐宋之间达到一个高峰,后随文人绘画的兴盛而逐渐衰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写生创作技法被带入人物画创作,一改程式化旧貌。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素描为造型基础确定中国人物画教学规范,蒋兆和将此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徐蒋体系”,之后经过历代先辈探索,成为中国院校教学的根本。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画创作也面临新的社会、文化语境,这既是人物画发展的境遇,也是新的造型视角和表达的契机,写生作为人物画创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学院教学中如何提升生命力和现场感,如何衔接写生、创作的关系与转换,如何在图像信息时代研究人物画写生的表达方式。

展览开幕式后,来自全国各地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在展览现场展开学术讨论,焦点议题包括:当下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教学思考,中国画写意精神在人物写生教学中的实施与体现,信息与图像化时代中的水墨艺术,人物画在中国画现代进程中的作用与当代属性和未来指向,在当代绘画语境下工笔人物写生的多元化探索等。前来观展的观众以及中国画学生现场聆听学习。

中央美术学院曾以“为中国画”为题展开山水、花鸟专业的学术研讨与展览,此次活动的举办将系统深化中国画学科的创新思考与展望,对中央美术学院传承先贤学术文脉,在新时期加强学术交流保持学科优势具有推动作用。为配合此次展览,《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写生作品集与教学文集》将同时出版发行。本次展览学生展部分将在教学展厅持续至4月23日,教师展部分将在学院美术馆2层展厅持续至5月3日。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