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八大美院研究生于义乌同台竞技 共同展现学院品质

时间: 2017.4.29

以中央美术学院为首的八大美院是我国美术教育的重镇,而美院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更关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2017年4月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学院的精神·品质——八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任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为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为展览执行策展人。

本次展览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成果的学术交流展,由国内最重要的八所美术学院的200余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展出,共展出他们的300余幅作品,是国内视觉艺术在校研究生创作的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展示。本次展览也是第12届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促进学院教育与社会信息的接轨互通。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展览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展览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骆亘,浙江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厚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主持开幕式。

对于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认为展现了中国美术教育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中国美术界致力讨论中国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而这个展览中年轻一代的创作面貌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策展人殷双喜关注参展作品的遴选,评价展览准确触摸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脉搏。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强调展览对于每所学院教学传统、理念以及面临问题的展示与讨论,同时也强调美术教育要经过社会检验,要与社会大众的广泛互动,这个展览无疑能提供教育诸多思考和提升。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作为展览的发起人之一,希望展览能与义乌文交会实现更好的嫁接,搭建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良好的平台。

中国的美术教育随西方科学思潮的浸入逐步发展,深受欧洲和日本教育形态的影响,而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框架则成形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苏联模式影响。虽然中途经历风波和坎坷,但几十年来也取得了卓越成绩,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形式的本土化、传统艺术形式的时代化等方面。中国美术教育培养的几代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美术作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塑造一大批社会文化形象和国家形象图像,也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当代艺术体系建构。随社会、文化、经济形势的变化,美术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的环境与问题:高等教育招生的扩大化,一方面造成艺术创作者基数的急剧膨胀,直接造成以往精英式的美术教育模式不复存在,也让社会质疑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扩招客观上造成教育产业化,招生、教育、创作陷入模式化的诟病。网络、多媒体、图像时代的到来,让创作的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绘画表达的社会、心理等多层结构的变化,面对视觉图像观看方式的转变。学院的美术教育自身也发生着诸多嬗变,已经成为集绘画造型、设计、人文、建筑等多重学科交叉重叠的大艺术学科。从国家教育战略高度而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也促使美术教育开始自省其身。

八大美术学院在“学院的精神”主题框架下举办研究生优秀作品展,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展览聚焦“品质”,也体现出学院高端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关注重点的自觉审视。“品质”意味着学院高端教育开始向质量、精英的关注,一个品质的艺术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一件品质的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而这直接对目前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也是对目前高端研究生教育问题的直接回应。在执行策展人葛玉君看来,“品质”应该思考当代青年艺术家应该呈现何种时代品质,学院之间以及国内、国际之间如何重新思考差异化问题。从各个学院展出的作品而言,也能看到各学院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变化,突出创新的艺术思维,反对墨守陈规和盲目追求流行时尚,鼓励艺术对当代社会的深入思考,激发思考艺术与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本次展览是全国美术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导师经验交流的平台。展览开幕当天,展览研讨会也同期举行,八大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领导、导师、教育专家齐聚一厅,围绕“中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在全球化视野中的定位与反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成果、特色,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学院如何在国家鼓励机制的层面上,完成青年艺术家从学校到社会的接轨”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也就教学培养当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比如专业类博士与理论类博士论文写作的要求与方式、专业技能与理论之间是否存有冲突、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与综合大学美术教育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系、研究生学习创作于市场之间的关系处理。

文/张文志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