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高压——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于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作为“中法文化之春”活动的重要项目,展览由红砖美术馆主办,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协办,法国驻华大使馆和法国文化中心提供支持,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馆长阿尔弗雷德·帕克芒担任策展人。展览展出了卡德尔·阿提亚、拉蒂法·艾霞克茜、西普里安·加亚尔、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洛朗·格拉索、马提厄·梅席耶、朱利安·佩维厄和塔提亚娜·图薇等八位“马塞尔·杜尚奖”得主的作品。作为一个窗口,展览为中国观众近距离了解和观看法国当代艺术现场提供契机。
在世界艺术史的书写篇章中,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世界艺术的能量聚合中心,一场一场的艺术运动都引领着世界艺术的潮流,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扩散发展,法国艺术的影响逐渐衰弱,二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转移至美国。在世界当代艺术的舞台也发生着诸多力量的角逐,比如英国YBA前卫艺术曾声名鹊起吸引世界目光,而法国当代艺术似乎一直处于一种“忽隐忽现”的状态。或许是为重新回到全球艺术的关注视野,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于2000年创立“马塞尔·杜尚奖”,旨在推广法国当代艺术所展示的创造力,提高法国艺术在国内以及国际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态度和激励,世界上关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奖项层出不穷,“杜尚奖”最重要的特征是由对艺术世界介入程度最高的收藏家所发起,少有官方或机构的介入和左右,更多是市场、收藏的力量体现。当然其独特性也体现在选择艺术家的模式上,ADIAF每年从协会收藏家确定的名单中选取四位提名艺术家,再由当代艺术界顶尖机构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决选出得奖艺术家。奖项以影响深远的现代艺术先驱杜尚命名,也彰显出奖项对于创新精神的关注,鼓励艺术家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迄今为止已有七十余名艺术家获得提名,十六位获奖者获此殊荣。从本次“高压”展览展出的八位艺术家来看,这些人都与法国产生各种维度的关联,可见“杜尚奖”有着较强的法国情感。
本次展览以“高压”(tension)作为主题,在法语中,“tension”有着多种含义,与当前艺术家的活动均有巧妙契合,作为一个术语,在艺术中指艺术家选择的某种视觉形式传递给观众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现代艺术极大的创作自由,现代创作很难趋从于某一种风格或运动,在全球化、信息互享高度发达的今天,追求个性和自由表达是艺术的最大兴趣。因此,“多样性”就成为本次展览的关键词,这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本次展览就通过雕塑、绘画、影像、装置等媒介展现个人挂念和意象世界,也体现在审美以及对艺术本体的认识上。
本次展出的八位获奖艺术家的作品有的是其当年的获奖作品,也有艺术家的新近创作。卡德尔·阿提亚关注“肢体”概念,通过装置和影像表现身体的伤痛残酷以及潜意识中人类身体对于伤痛的修复。拉蒂法·艾霞克茜擅长布、织物的处理,通过非常规方式营造一个“剧场”,唤起戏剧性的个人或集体回忆。西普里安·加亚尔的影像《夜生活》通过城市夜景拍摄探讨城市和自然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对近代史中的创伤性事件的解读和记忆方式。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在展览中再线一座酒店,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在梦幻世界中,意象与现实交织。洛朗·格拉索在作品《爱丽舍》中以独特的视角反思了权力的美学和表现形式,典雅而深邃。马提厄·梅席耶的作品是对系列相似日常的再编辑,物品外形与功能的异化处理营造一种离奇的美学效果,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也是对事物本事的反思。朱利安·佩维厄收集有专利的手势,思考科技对于日常生活的介入和影像,比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手机滑动解锁。塔提亚娜·图薇作品曾在红砖美术馆展出,其作品《未限定的作品》讨论的是一种作品游离的存在状态,它真实存在却有处于作者创作整体框架之外,作品的身体也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性,或许它的重要性正是将这种不确定呈现给了观众。
本次展览作为“杜尚奖”在中国的整体亮相,也对奖项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包括所有提名艺术家的图片、影像、图录及其他资料。在回顾“马塞尔·杜尚奖”本身价值体系以及对艺术发展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将创新多元的法国艺术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通过剖析收藏家、专家学者、协会组织和美术馆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从各个层面都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界提供了一个关于创立国际艺术大奖的原生态的范本。
展览将持续至8月27日。
文/张文志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