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聚焦“丝路与世界文明”: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呈现古丝路画卷

时间: 2017.9.26

2017年9月25日上午10点,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拉开帷幕。来自五大洲102个国家567位艺术家的601件作品入选本届双年展。其中,外国作品411件,中国作品190件,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除主题展外,还设有六个特展:“格鲁吉亚当代艺术特展”“希腊当代艺术特展”“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特展”“蒙古国当代艺术特展”以及“从丁托列托到利兰加的艺术之旅”和“北京双年展历届捐赠作品特展”。本届北京双年展是活动创办以来首次突破100个国家参展,其中中非、斐济、几内亚、洪都拉斯、马尔代夫、巴勒斯坦、巴拿马、塞舌尔、坦桑尼亚、也门等国是首次参展。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和林军、张建星、赵少华等领导;徐里、郭武、张雁彬等中国美协、外交部行政司、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吴为山等美术界代表;印度尼西亚、叙利亚、哥伦比亚、巴基斯坦、阿根廷、澳大利亚、孟加拉、白俄罗斯、波兰、韩国、俄罗斯等国驻华使馆人士;近200位专程来华的各国参展艺术家、部分中国参展艺术家出席并参加了开幕式。开幕仪式由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主持。

绘画与雕塑为主:打造北京国际双年展的品牌特色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馆双年展从2003年创办之初便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展陈对象。从本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来看,无论是展览设置的多个主题展还是“从丁托列托到利兰加的艺术之旅”“北京双年展历届捐赠作品特展”“格鲁吉亚当代艺术特展”等无疑继都续传承和延续了这一特点。作为北京国际双年展的发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开幕式首个致辞中回顾到,2003年的9月也是在这个大厅,也是这个场馆,首届北京双年展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那时,有一种声音说:绘画、架上艺术已经死亡,北京既然要办艺术双年展,就应该追随影像、多媒体和行为艺术的潮流,而不是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展示内容,十几年过去了,北京双年展的成绩单,令国人和世界瞩目。

从杜尚将小便池作为一件作品命名为《泉》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那刻,似乎就意味着架上艺术的死亡。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语境中,装置艺术、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似乎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主体,成为了世界各国“双年展”的主流形式。架上艺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受到冷遇。但是“架上艺术是否已经死亡?”这个问题常被探讨,却又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届北京双年展坚持以绘画与雕塑为主,征集到120多个国家的万余件投稿,将双年展越办越大,越办越热闹。这在体现北京双年展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绘画与雕塑似乎在重现生机。

国际双年展的机制由欧洲引进。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有着悠久历史的双年展。中国的双年展作为后起之秀,曾一度出现多个双年展、三年展,呈现一股中国式“双年展泡沫”。北京双年展如何突出众多的双年展重围,建构自己的特色国际双年展呢?以绘画与雕塑为主要形式是北京双年展一贯所坚持的,主办者认为诸如新媒体这样的新艺术样式虽然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但并不因此意味着传统形式的绘画与雕塑失去其自身推陈出新的空间。艺术追求创新,但创新并不代表必须采用新的媒介或新的艺术形式,正是传统美术的现代定位可使“北京双年展”为世界当代美术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本届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指出,中国艺术家有着很棒的艺术技巧,北京国际双年展创办之初就想如何更好的展现这些技巧。从本届参展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参展的艺术虽以绘画和雕塑为主,但是这些绘画的材料和观念都与传统绘画有很大不同,不仅如此,本届参展当代艺术家作品较往届水平显著提升。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北京双年展,无疑是兼容并蓄的,展览中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也多有涉及。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同台争鸣,对他们而言,他们所创造的视觉语言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更显示出国际艺术界的融合。刚果(金)参展艺术家姆普安加认为,北京国际双年展与其他国家的双年展相较,绘画与雕塑形式呈现更强调出了地域文化特征。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相关负责任介绍,作为制度性的展览,北京双年展只有坚持才有胜利,威尼斯双年展坚持了一百多年,所以它在世界艺术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是无可比拟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艺术要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就要坚持将北京双年展办下去,因为这是在国际艺坛行使话语权的有力抓手。

趋同与求异共存:601件作品交织呈现古丝绸之路画卷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在其出版的5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中原的丝绸、陶瓷、纸张与西域的佛经、香料经由丝绸之路互换,或经驼队颠簸而去或走海运飘摇而来,为欧亚大陆两端的人民带去彼此的文明。丝绸之路正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和象征。

纵观本次展览,参展作品大多描绘古代丝路文明遗迹、各国风土人情和象征图像。各国参展作品以题材的广泛性、形态的多元性、手法的多样性精彩地回应了“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一主题。来自古丝路沿线国家如也门、叙利亚、伊拉克,或表现战争后的城市废墟,或表现时空的转换,都充满对和平发展的丝路精神的缅怀、憧憬,让人为之动容。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下,本届双年展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写实与浪漫、趋同与求异这两种倾向并存的特征。往届双年展,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浪漫风格作品居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偏重写实风格。本届外国作品更多的吸收了中国元素,中国作品更多吸收了外国元素,出现趋同的倾向;同时外国作品依旧可以看出本国的地域特色,坚持求异的倾向。而围绕展览主题创作的各国优秀当代绘画和雕塑作品集中展现,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呈现“丝路”与“世界文明”的时空画卷,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脉络,展示文明交汇的成果,续写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届双年展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所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扬丝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当代艺术形式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社会踊跃参与的积极回应,深刻体现了本次展览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关切,体现了参展各方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优势互补,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构成了亘古常新的丝路精神。

本届双年展为满足国外对于“双年展作品集”持续增长的需求,专门通过外研社所属的英国出版机构尝试进行了首次海外出版发行,国际版作品集的正式出版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国际性。双年展还将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丝路与世界文明”的大展主题下,邀请策划委员、理论家、国内外参展艺术家、国际策展人、国际艺术机构负责人等代表对“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国内外参展作品解析”“当下国际美术创作与丝路精神的关系”“主题作品创作”“大型国际美术活动策划与实施”等议题进行学术探讨。据悉,来自海外的100多位策展人、专业机构负责人、艺术家等提交了论文,主办方将从中遴选一部分作自由发言或即兴发言。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文、图/杨钟慧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展览时间:2017-09-24 至 2017-10-15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

展览场地:1—9、13—17、19—21号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