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不同语境下的中欧艺术家:王玉平、拉兹罗·费赫尔、蒙泰安/罗森布拉姆夫妇作品同展

时间: 2017.9.27

为构筑连通东西方的桥梁,开启中欧艺术家间的互动性对话,促进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所生成的独特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统和艺术语言间的彼此欣赏与深度理解。2017年9月26号,“相遇亚欧”系列展之二于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的三组参展艺术家为王玉平(中国),拉兹罗·费赫尔(László Fehér,匈牙利)和蒙泰安/罗森布拉姆夫妇(Muntean/Rosenblum,奥地利/以色列)。国际著名策展人、艺术史学家罗兰•艾格先生(Lorand Hegyi)担任策展人。

“相遇亚欧”系列展览是收藏家黄建华先生文化项目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图为参展艺术家之间展开真正的对话,创造出真实且专门的空间。因此本系列展览的结构形式主要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化呈现——每位艺术家作品都以个展的形式呈现,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环境,全部以架上绘画为主,没有侧重任何媒介、方法论导向或倾向。展览策展人罗兰•艾格表示,展览的每一部分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艺术家们触及了当下某些特定的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以此展示对当代社会现实复杂而多样的解读。

尽管每组艺术家的作品都可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展形式,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某种特定的思路贯穿于中,这三个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家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和富含诗意的表达方式。在这他们作品中,人物往往是所表达的主题,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来自于艺术家所熟悉的亲人或朋友,但并非一种纯粹的写实性的人物描绘,而是艺术家经过个体加工和主观感情的再创作所呈现的新的审美导向。

中国艺术家王玉平为我们呈现了极其强烈、饱含感情、富于内涵又颇具暗示的图像场景,让人联想到文化史、艺术史规则,文学、文本和理性素材,以及对戏剧、文学、哲学和传统历史知识的参考。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复杂的图像叙事,在这些叙事中,他对个体的真实性、对个体的身份、心理和情感现实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思想和虚幻的现实间关系不断质疑,这是他作品的核心。在画面中,王玉平以具有反思性的分析方法,将与个体身份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和言语等确定性信息与虚幻、复杂的内心戏相融合;将幻想的力量与欲望和梦想相关的剧情相融合,以此接近个体身份的复杂性。他在当下既存现实与虚幻的选择性现实之间构建了一个平行且诗意的结构。这一平行的结构为他画笔下的人物、动物,以及其他或自然的或人造的物体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双重身份。在他笔下,画中人物的面部、主人公的身体表面,以及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到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的表面,都显现出一个奇怪的、像影子似难以言说又令人烦恼的自我。这个影子使得人们对其他一些经历、规则或物体产生一种别样的、未知的、不可见的、隐秘的感知。

匈牙利艺术家拉兹罗·费赫尔的作品以现成的图像、常见的且具标志性的图片或老照片为素材。这些照片和图像具有传递重大史实,承载社会及文化意义的符号功能,也是个人微观历史和家庭相册的记录。在拉兹罗·费赫尔的天地里,每个人都是过客,每件事都只是刹那,画面的每一处都可发现属于当下的宁静、隐秘且十分具体的忧郁。画面中的人物,落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空间,似乎纯属巧合。我们感受到他们对那个空间的占有只是暂时的、片刻的,他们的存在似乎脆弱而短暂,并一直暗示着这是一种客观和必然。

在蒙泰安/罗森布拉姆寓意深远的绘画和素描作品中,艺术家将质疑与讽刺指向了驱使人类做出匪夷所思行为的那些无法忍受、混乱不堪的非理性和嘈杂无序的语言壁垒,画中人物似乎被迫停留在一个极不稳定且表演晦涩的剧场舞台上,这一切如同存在于幻觉中的那些类似电影的场景。画面中的每一件事物看起来都是巧心营造,但演员行为的真实动机、其所处的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蒙泰安/罗森布拉姆通过精妙的讽刺,质疑了人类所创造的那个虚幻世界与真实物质世界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质疑了视觉信息和文本信息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他质疑了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和臆想出来的那个虚幻模式之间的断裂。

“相遇亚欧”系列展之二参展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成熟的绘画天地,其中对人物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再现,以及与记忆、反思、自我投射、梦境以及潜意识形成相关的虚幻现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艺术家带着质疑的品质,努力揭示不同信息、不同沟通体系、不同语言体系、不同视觉和文本信息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展览通过这些饱含力量的作品为人类“去向何处”这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复杂、丰富、深刻、满含寓意,却又令人稍感不安的动态视角。

文/章燕紫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