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查常平:“关系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

时间: 2017.11.24

2017年11月21日晚七点,由批评家查常平主讲的“关系美学视野下的先锋艺术”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开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担任讲座主持人。讲座以世界关系美学为理论根基,围绕什么是关系美学、什么是世界关系美学以及如何在此框架中审视中国先锋艺术在七重关系中所呈现出的特征,以回应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对于文化先锋性的历史诉求。

“关系美学”与“世界关系美学”

“关系艺术”(Relation Art)这一术语最早由尼古拉·布里沃(Nicolas Bourriaud,或译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提出,用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球性艺术现象。1998年,布里沃出版论文集《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试图从理论层面来阐释这一艺术现象。查常平认为,布里沃的“关系美学”主要把当代艺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关系的手段,其问题域主要限于世界图景逻辑中所描述的人人关系。

而“世界图景逻辑”是查常平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由世界的生成因子互动构成的逻辑关系图式。人在所生活的世界关系图景中,都会遇到一些基本的世界因子。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世界意味着由上帝所创造的受造物,意味着由语言、时间、个人、自然、社会、历史生成的最大共同体。这个最大的共同体中,万物均在其中;作为“生成”之结果,指世界本身是在时间中不断地生成,由各种发生着的事件构成并互相影响。

在这种关系图式里面查常平认为存在着这样七种交往关系:人与语言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还有人与上帝的关系。正是这七种关系的互动进而生成为世界图景逻辑,我们每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基本上都和这七种关系发生交往。查常平将这种“世界图景逻辑”运用到当代艺术批评中,他发现先锋艺术对当代人实际上表现出了独特的语言性、时间性、个人性、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神圣性诸方面的言述。其结果生成为真正的“世界关系美学”,就是以世界关系图景为对象的感性学。

“世界图景逻辑”中的七种关系

以上对于美学的探讨作为总论,接下来查常平通过举例1993年以来中国先锋艺术作品,分论七种交往关系来看中国的先锋艺术。

查常平认为,“人与语言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中的人与语言的向度。如艺术家梁绍基的装置艺术《命运》(2012-2014),其观念直指人的命运多舛与万劫不复。作品假以上海香格纳画廊的展厅地面为海洋,锁链的一头深埋于断裂的车厢中,另一头如同倔强的头颅从正在下沉的岛屿中冉冉升起,上面缠裹着令人得安慰的蚕丝,旁边漂浮着三块象征原油污染而形成的树脂堆。蚕丝雪白般的晶莹剔透,似乎正沦为掩盖人间罪恶的美化工,但是也无声的再次提醒人们关注温州动车事件、频发的矿难以及石油泄漏等令人沉痛的事故。另外戴光郁的作品“破山水”,王燮达的抽象雕塑等都体现了人与语言的向度。

面对时间时我们总有一个困惑:我们生活在时间当中却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人与时间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中的人时向度,宋冬的行为艺术作品深具代表性,如作品《水写日记》(1995)《印水》(1996))、《哈气》(1996)《水写时间》(1996)《水写千年》(1999)等。在作品《水写千年》中,艺术家致力于时间之“无”的维面,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讲述过去、现在、未来如何消失于虚无中的过程。

当人以自身为自己意识的对象的时候,“人与自我的关系”即人的“自体”与“我体”的关系。正是这种“我体人格”形成了一个“我”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的潜我、自我以及超我。“人与自我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的人我向度。艺术家通过自己所把握的物质媒材,比如画布、油彩、水墨、石头等以及所习得的语言媒介如装置、行为、影像、跨媒介等等,把自己所意识到的“自我”表现出来。艺术家朱发东的作品《寻人启事》(1993),除了有“艺术家的身份简单定义外”,我们看不出任何丝毫精神性的、文化性的特征。这里所寻找的“艺术家”,原来也不过是一个仅仅带有地理、生理之类外在特征的动物般的生存者。查常平称其是“一个单向度的肉体生命体,一个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人生内容的存在者。”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中的人物向度。查常平所说的“自然”指物质自然体植物界中的自然生命体、动物界中的肉体生命,作为生存主体的人的肉体生命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邬一名的《行道树》系列、《园子》系列、《菊花》系列以及《三棵树》(2015),向艺术爱好者打开的是人物关系中的自然生命体、肉体生命体的古朴内涵,进而开启的是人物关系的人史关系,一种隐含在风景画与人物画中的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一种对于自然生命体的生死交替的哀婉缅怀与惆怅追忆的生命情感。

谈到“人与历史的关系”,查常平认为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件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也延伸在历史言说与历史事实之中。历史事实的主观性,还表现在历史事实的书写者的权力观上。也就是说藉着现实中的权力,他既可以修改历史,也可以修正历史。但是任何被修改的历史,他必然面临被修正的命运。如张大力的作品《中国历史图片档案·程庄农业劳动学校》,假如人们只是根据艺术家提供的历史图景来理解中国20世纪的历史,那么他们得到的将是另类历史(他自称为“第二历史”)的书写。

“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的人人向度。关于社会问题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的创作领域出现得最多。因为从作为人的精神样式的本质而言,艺术与宗教、形上的区别表现在它能够将个人的生命情感的触须敏锐地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预言性的力量把其中的问题呈现出来。李占洋的作品《丽都》(1998)、王劲松的概念摄影《百拆图》(1999),梁硕的作品《城市农民》(2000)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

“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查常平世界图景逻辑中的最后一种关系,也是终极的关系,涉及到先锋艺术中的人神向度。如中国艺术家姬子的作品《天地无垠》(2009)、朱久洋《等到和好的那一天》(2012)等。查常平认为,在当代思想图景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人神关系中个人与超越者或终极实在(the ultimate reality)的关系。这不仅因为在整体上相关方面的作品相对较少,而且因为在汉语思想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乏对于本真的超越者本身的信仰寻求。

文/杨钟慧
图/胡思辰(作品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