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自在“山风”:嵩山十方参学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7.12.27

在中岳嵩山的一个村落里,生活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求艺的年轻人,他们拜师于著名当代艺术家一了先生门下,虔心习艺修禅。自2011年一了先生在嵩山建立“十方精舍”艺术道场以来,学艺弟子已近百人。他们参艺、参禅,艺术风格独特,已然形成了一个群体,有评论誉之为“嵩山现象”。2017年12月22日下午四点,一了师徒33人的219件作品亮相今日美术馆,为我们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山风——嵩山十方参学展”,展出作品涵盖油画、水彩、水墨、书法、篆刻以及纪录片等。可以说,此次展览既是对一了师徒近期创作作品的回顾,也是一次面向观者的风格叙述。

这群参学者,从最初的个数发展到近百人,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是这一群体的共同点。他们之中既有来自各行业的成熟企业家,也有从事教学行业的老师、刚毕业的学生,他们不论有无绘画基础,在十方精舍的附近租住山民废弃的窑洞或闲置的旧院落,天性自放的写字、画画,正可谓自在“山风”。可以说,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在自由状态所作,他们脱离学院教学训练出来的绘画习惯,自在作画。书法作品有的用笔潦草,有的书写认真,但均跳出了我们熟悉的几大书体,书写自由感满溢。例如,一道的书法作品《敦煌写经》(2017)、张子山书法《作品NO.1-2》(2017),用笔潦草,系仿涂鸦用笔。而张宝全的书法作品《十二生肖》(2017),撑破画面的字体笔笔着力,书写一笔一划充满了质朴之感。绘画作品中,无论是水墨作品还是用丙烯描绘的形体,我们都不见西方绘画中强调的形体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线性的塑造和墨色的运用,如陈加斌的油画作品《站立的人》(2017)、李洁的国画作品《游山》(2017)等。

一了曾说:成为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就是在你面对艺术的时候,是否能创作出直指人心的东西,是否能找到本来的自我。他们主张“从母语出发”,于东方艺术根性的渊深重新开掘生命活力,向朴灿率真的全人类民间艺术、远古艺术甚至涂鸦、道符、巫术招魂笔迹等学习,开创本土艺术的现代性道路。余廷洋纸本水墨与丙烯混合创作的作品《印象系列》(2017)、王阿二水墨作品《众生系列》(2017)、程宏伟纸本水彩作品《无题》(2017)等,均从中国的民间艺术生发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用笔轻松自然。一了认为,这些艺术创作“感动人心的正是传统气脉与现代精神焊接锻造的‘疤痕’”。

嵩山,作为禅宗的发源地。一了师徒居于此,带来了鲜活的艺术气息,在这里,禅与艺术走了一起。一了曾说:禅宗所讲得本来面目,就是在你面对艺术的时候,是否能创作出直指人心的东西,是否能找到本来的自我。在一了看来,成为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如何谈艺术?所以,他认为,对上山的参学者而言,首先要弄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找到文脉文心,根立住了,才好认清自己,明心见性。如此,十方精舍的修学者均秉持着一颗认真、干净的心作画。这也是十方精舍对求艺学员的要求。

进入展厅,我们会惊讶于陈列的各类作品风格。对学院的师生而言,展览作品无疑是反学院的,让人一时间不能接受;对于一位普通观者而言,作品绘画风格是亲近的,但是会不禁发问,如此多粗野山风般的作品,这就是艺术吗?评论家徐旭这样评论“一了师徒及嵩山现象”:在十方精舍的参学者中,能否产生几个未来的艺术大师,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则是,他们在巍峨的嵩山脚下,获得了精神解脱,能像人一样自由自在的活着。艺术的奥义,难道不正是自由自在吗?

回归山野的一了和众多上山求艺的学生,尽管每天都可站在新居大门外的坝子上,远眺少室山上达摩祖师打坐参禅、壁观婆罗门与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的遗迹;但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毕竟不是当年的达摩,他们在网络上的动态以及以及师生自身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呈现一种“隐于嵩山、非僧非道”(一了语)的山居状态。他们通过网络走向了社会,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

据悉,一了于嵩山建立十方精舍以来,每年都为优秀的参学者于全国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举办的展览,目前已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山西、甘肃、河南、云南等多地举办了共29回,并出版画册与专集数本。本次展览将于2018年1月10日落下帷幕。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标题:山风——嵩山十方参学展

展览时间: 2017 12/23 — 2018 01/10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1、2层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协办机构:嵩山十方精舍

参展艺术家: 一了,张宝全,宋供应,梅兆强(梅子),甲壳虫,吴村人,大梁,吕伟涛,余廷洋,唐新宇,王阿二,魏墨,刘军胜,贺子云,法震,石海,程宏伟,汪润之(大之),陈加斌,陈颖,李鋆天,李朵,李洁,郝文婕,武拙园,一道,刘赞,李晓燕,赵灿伟,张子山,吕泽齐,张妍,魏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