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剪纸艺术展于丹麦布洛克胡斯的纸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北欧剪纸艺术大师碧特(Karen Bit Vejle)和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乔晓光共同合作完成,另外特邀了两名来自英国泽西的青年艺术家参展。展览的首站开启于北京今日美术馆(2014年10月),后又分别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14年10月)、挪威奥斯陆维格兰博物馆(2015年3月)、挪威特隆赫姆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2015年6月)、英国泽西市政厅(2016年10月)举办巡展,此次展览是巡展的第六站。
出席开幕式的特邀嘉宾有丹麦文化部长Mette Bock女士、中国驻丹麦大使邓英女士、挪威驻丹麦大使Aud Kolberg女士、奥登赛安徒生博物馆馆长Torben. G.Jeppesen先生、英国泽西博物馆馆长Tom Dingle先生、Qster Svendstrup Hede I Jammer bunt Kommune市长Magen’s Gade先生等。
“龙”这个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将中国和北欧联系在一起,并在各自的工艺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斯堪的纳维亚,龙出现在北欧神话、英雄传奇、木制教堂以及海盗船上。在中国,龙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内涵也丰富多样,自始至终是文化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龙的形象在建筑物、装饰品、日常用品以及节日文化中被广泛采用,亦常见于剪纸中。展览围绕“龙”的主题进行对话,产生了“Dragon”和“Loong”这两个不同文明内涵的认知与解释。
碧特作品“龙”的原型来自挪威和北欧维京时代的神话传说,她采用基督教上帝七天创世纪的“七”这个吉数,以七个龙蛋的方式呈现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篇章的故事。寓意“过去”的三个龙蛋讲述了北欧神话中的龙和维京时代龙相关的故事;寓意“现在”的最大号龙蛋,讲述了今天挪威发生的故事,她选用了与象征国家有关的符号,也选用了挪威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形象,剧作家易卜生、画家蒙克、作曲家格里格,他们成为隐藏在精细纹饰中的肖像,巨蛋的中间部分还有一个留给观众可以在玻璃两边合掌对话的镂空手形;寓意“未来”的三个龙蛋呈现了未来之龙作为知识宝藏的意义,还有科学的事物及挪威作为天然生物资源的鱼,其中一个龙蛋受中国神话的启发,表现了空白的蛋与在蛋上磨喙的鸟。
乔晓光创作的“龙”,选用了宋代汉语成语“鱼龙变化”作为叙事主题,隐喻当下这个变革时代,一切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何用剪纸去呈现一个时间质变的主题?乔晓光将思维回到纸的本身,创意了一纸两面的对偶图像观,一张纸的两个面即可视为对立统一的感应世界,这也是一个和墙面无关的方式,空间竖立起的一纸两面,两面剪纸镂空的图像重叠在一起,光与具体镂空形象的因果关系消解了,穿过两面剪纸重叠图像的投影混沌抽象起来,一纸两面的剪纸观使光与影获得了新生。在展览现场,乔晓光使用亚克力在地面立起一面透明的墙,一面是双鱼戏莲花与牡丹,代表“鱼变龙”对偶性中鱼的一面,其中一条鱼选用了古代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摩羯纹”造型,隐喻“鱼龙变化”,也体现纹饰谱系中的文化融合性;另一面他创造了一条以人类DNA双螺旋结构为身体的基因龙,代表了“鱼龙变化”中变为龙的一面。龙在中国是一个活的文明,人是文明延续传递的根本,DNA双螺旋旨在隐喻以人为本的龙文化。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对话的同时,也在和不同的展示空间发生新的对话与互动,“龙”在不同的展示环境被赋予新的塑造。北京今日美术馆二号厅的展场结构迴旋弯曲,如同一条盘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了两个分隔式的区域,增强了对话的反差性。在挪威奥斯陆维格兰博物馆,剪纸作品融入到古斯塔夫•维格兰雕塑作品及手稿档案的固定陈列中,剪纸的简约质朴与纹饰光影的神奇被衬托得更加鲜明。挪威特隆赫姆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不仅有来自丝绸之路上的东印度收藏,还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作品,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和日本旧时的手工艺品。所以在乔晓光看来,展览“纸的对话”与该博物馆的文化有着很强的融洽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英国泽西博物馆馆长Tom Dingle先生邀请两位艺术家前往泽西与英国艺术家一起办展览。乔晓光介绍,邀请的起因源自2016年“纸的对话”剪纸艺术展在英国泽西的举办。在那次展览中碧特和乔晓光对七位岛上艺术家进行了短期的剪纸培训,为这座没有剪纸的小岛带来了新的文化基因。展览结束后,七位艺术家又向其他人传习这一技艺,此次参展的两名泽西艺术家便是剪纸传习活动的参与者。据介绍,“Tom Dingle先生的这一邀请是希望剪纸在泽西岛上能扎下根,同时也吸引世界更多的艺术家来岛上参与剪纸。”
纸艺术中心的创办同样源自于展览“纸的对话”,它由碧特创建,于2018年3月开馆,是北欧第一家以展示世界不同国家剪纸和纸艺作品的艺术博物馆,展馆长期陈列着碧特的剪纸作品,并设有纸艺手工传习活动空间,配备有碧特剪纸衍生品和图书空间。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热爱的剪纸艺术博物馆,碧特说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开馆后的“纸艺术中心”通过独特新颕的剪纸艺术展览策划,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前来参观,在此次展览开幕式上,丹麦文化部长Mette Bock女士肯定了“纸艺术中心”的策划运营和文化创意,她认为纸艺术中心独特的剪纸艺术提升了小镇的国际化。
乔晓光介绍,展览“纸的对话”虽然从中国开始,但展览背后的故事却和碧特童年生活的小镇相连。碧特和剪纸的缘分正是从她童年生活的小镇开始的,碧特童年时开始接触剪纸:春天剪迷语信、圣诞节剪雪花。五六岁她发现了钱币上的剪影,后来她开始留意人和动物的剪影。
真正让碧特选择将剪纸作为终生爱好,是16岁时她在哥本哈根提佛利乐园遇到一位正在把各种剪影剪在纸上的男子,她被男子手中她从未见过的剪纸迷住了,碧特跑回家拿起妈妈刺绣用的剪刀学着剪了起来。碧特说从那天开始,她再也没有停下来剪纸,她坚持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去自学剪纸。长大成人后的碧特去了挪威工作,在挪威居住了三十年间,她保存了大量的剪纸,直到2008年的某一天,她的剪纸被一个博物馆馆长发现。被发现的碧特和她的剪纸在挪威和北欧开始了一系列的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发现这位灵感源泉来自安徒生剪纸艺术的丹麦女人,把安徒生的剪纸叙事纹样拓展成为一面剪纸故事的“墙”,一个光与影的“迷宫”。碧特不仅继承了安徒生剪影式的诗与文学的叙事传统,她还添加进了音乐、绘画、编织纹饰,以及更宽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故事。
成功后的碧特渴望到剪纸的原乡——中国展示自己的作品,她希望能和一位有缘的中国剪纸艺术家合作,于是她发现了中央美院的乔晓光,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剪纸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同时也在现代艺术领域实验剪纸创作的人。碧特来到了北京,带来了以“龙”为主题的剪纸对话项目,“龙”的文化主题连接了中国的历史,也连接了挪威和北欧维京时代的历史,碧特与乔晓光非常契合的决定开始合作“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展览项目,于是有了 “纸的对话”系列展览。
在接受艺讯网记者采访时,乔晓光介绍,他和碧特两人已经收到美国华盛顿州明尼阿波利斯北欧艺术中心(瑞典)的正式邀请,“纸的对话•龙与我们的故事”将于2021年于明尼阿波利斯开幕。“我们彼此认同,‘纸的对话’是龙的对话,也是人的对话。游走在世界的龙,如果能带来更多人的对话与互动,那就祝愿它走的更远吧!”乔晓光如是说。
图、文/艺术家提供
编/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