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铸金下隐藏的面孔—来自亚洲的黄金面具”

时间: 2010.6.3

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中,来自埃及的黄金制“法老舍松契二世面具”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民族志博物馆进行的“铸金下隐藏的面孔—来自亚洲的黄金面具”正是以这一主题于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展。展览由“泽尔尼克典藏”(The Zelnik Collection)偕同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馆(Museum of Ethnography, Budapest)共同举办, 将在民族志博物馆持续到2010年6月20日结束。“泽尔尼克典藏”文物收集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其中东南亚国家的文物约一万六千件含两千余件金银制品,分别来自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十一个国家。本次展出的亚洲黄金面具正是被称为“泽尔尼克典藏”的四大支柱之一。

面具—这个词本身就有着迷惑和神秘的暗示,并蕴涵着隐藏或扮演的意味。史前时期,部落里的巫师会在祈求神灵启示和帮助时带上动物的面具;印地安巫师也会在战斗前的舞蹈中带上面具鼓舞士气。在很多文化中,已逝去的君主或将军在他们最后的告别仪式上被戴上贵重的面具以维护他们生前的威严。展品包括专属“泽尔尼克典藏”同时也具有无以伦比价值的二十四件黄金面具和三件白银面具。这些面具的铸造时间跨越久远,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阶段到公元十三到十四世纪之间,即便距今最近的面具也有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的来源地也从古希腊的色雷斯,穿越东亚和印度支那,远至爪哇岛。根据它们所处时代的使用特点,工艺品质,材料厚度和相关线索可推断出它们是被用做陪葬品或使用在其他典礼仪式上。

在随葬面具中,铸造年代在辽代(907—1125)的一件黄金面具独具一格。这一套葬具为符合契丹贵族葬礼习俗,沿面罩的边缘打了小孔以便与银丝网衣的固定和连接,整套葬具也是表征身份的尊贵标志。我国的内蒙古博物院和法国的集美博物馆均有类似的国宝级收藏。另一件独特的展品是一对蝎子面具。据它们的前任拥有者所述,它们有可能来自一支被驱逐到了越南山区荆棘地的部落。这对蝎子的特征比较不确定和折衷,因此无法明确判断类别。在东南亚季风区的一些部落里,妇女会在手背上纹有蝎子;在婆罗洲海岸的一些战士也会在上身纹上蝎子以求不被其蛰刺。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Dômb部落也将蝎子纹在身上,冀求获得动物的生命力和能量。

匈牙利布达佩斯民族志博物馆提供的展品也具有相似的意义。大部分的展品来自大洋洲,主要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博物馆所呈示的葬礼用,舞蹈用或剧场用的面具大都是用易耗材料制成,如植物纤维,树叶,皮毛甚至蜘蛛网,主体用木头或树皮雕刻而成。这些面具通常是与不同的神秘团体相关联的,它们被用来在入会仪式和成人仪式时佩带。

本次展览也是“泽尔尼克典藏”启动自身博物馆的前期宣传巡展之一,泽尔尼克博物馆将在2010年9月1日拉开帷幕。

艺讯网海外记者: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