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派(Mono-ha)”理论代表人物的韩裔极简艺术家李禹焕(Lee Ufan)将首次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进个人艺术生涯回顾展“李禹焕:记录无限”(Lee Ufan: Marking Infinity),展览将在6月24日到9月28日之间进行。
李禹焕于1936年出生在韩国庆南山区中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家庭,他自幼研习诗、书、画等东方传统文化。由此,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深远意境颇有体悟并深入研究过中国的老庄思想。1956年受战事影响,李禹焕从汉城大学美术学院退学并移居日本,随后进入日本大学学习哲学同时还学习日本绘画。作为艺术家、哲学家、诗人的李禹焕曾任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教授,现担任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李禹焕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形成源于其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深刻反思,由此形成了他个人的艺术理念并推崇艺术行为个性化。1968年10月,日本神户须磨离宫公园举行的“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多摩美术大学学生关根伸夫在地上挖掘出一个深2.7米、直径2.2米的圆坑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一个和坑相对应的圆柱体,作品以《位相——大地》命名。李禹焕敏锐地发现这件作品与他所提倡的艺术观相吻合,随后多次发表评论文章通过褒扬关根伸夫作品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比,进而逐步形成了个人理论体系并推动了“物派”的发展,成为“物派”群体的中心人物。在李禹焕的倡导下,“物派”艺术家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加工痕迹和采用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 通过致力于与外部空间建立新的联系来提倡更为开放的作品形态。“物派”成为了李禹焕突破传统美术脉络,并解构现代艺术潮流的一次有益尝试。此外,李禹焕还是“单色绘画”(Tansaekhwa,Monochromatic Painting)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无论是李禹焕的雕塑、绘画还是写作都体现着他的哲学思考,他对于自我与场域的反思令他的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尽管他在欧洲和亚洲获得极佳赞誉,但在北美却未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因此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亚历山德拉•门罗(Alexandra Munroe)策划的这次李禹焕艺术回顾展,将通过呈现他从1964年至今包括雕塑、绘画、纸本作品以及专门为这次展览而创作的装置等90余件作品,为北美观众提供系统地了解李禹焕艺术创作和思考的机会。另外展览画册中还收录了策展人门罗,以及日本大阪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建畠晢(Tatehata Akira)对李禹焕艺术生涯进行回顾和点评的文章。
艺讯网海外记者: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