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徐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于伦敦V&A博物馆开展

时间: 2013.11.1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于2013年11月2日在伦敦V&A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这是徐冰最新的一件大作品。在徐冰看来,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他自己的理想,也是不同国度所有人的理想,所以他那么坚定地给作品命名:桃花源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V&A博物馆是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简称,其历史悠久的建筑以及众多的藏品广受世人瞩目,是世界重要的博物馆。V&A美术馆建于1857年,红砖结构建筑物中心一个方正的欧洲式花园,花园中间有一汪浅浅的湖水。在伦敦这个最早的工业化城市,这一池碧水的花园成为了徐冰的“桃花源”。根据这样特定的场地来实施作品的方案对徐冰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因为特定条件带来的挑战和难度往往会把思维逼得更远,把作品挖掘得更深。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是徐冰近年来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作品主体采用总重量超过60吨的中国山石,将环绕中庭花园创造出长达100米的装置,与花园中的湖水相印成趣。作品采用中国山石和陶瓷为主要创作媒材,这些山石分为9组,分别来自中国5个不同的地区,带有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可以对位(或反映)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揭示出中国山水画内在美感的来源。在这里,自然山石、植物成了徐冰手中的笔,他带着观众“如同在观赏一幅长长的卷轴画,人在山水中游走。”对于徐冰而言,中国画是游目骋怀,核心在于“游”,为实现这一效果,徐冰在创作中将自然山石削薄压平,使它们更接近绘画而非雕塑,又兼具舞台布景的剧场化效果,有意营造介于二维绘画与现实之间的“二维半”效果。徐冰用他的智慧,带领观众从现实与虚拟之间产生另一种维度的视角,一起来探讨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并在其中寄寓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

除了山石之外,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景观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几百件特别烧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石间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内通过特制的LCD 屏幕播放的动画表现出房内人们的活动,其中个别还可以与观众互动。陶制的生灵(也包括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由雾化器制造出的云雾、瀑布等产生出如同山水画般的意境。徐冰对工作严谨的态度是出了名的,他力求每处细节都准确到位,他像一个古代文人一样,勾皴点染,笔笔送到。作品中陶房的造型是被“菱形化”了的,有机地溶于“二维半”的概念中,陶房的风格与颜色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与石头构建出的山水意境搭配,例如产自江南地区的太湖石搭配的是苏州园林式的房子;同样,植物和陶瓷动物也是如此,在产生视觉上和谐的美感之外,也传达出文人意趣。动画的人物是借鉴网络和手机中符号抽象化的人,以诙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生活和情感,引起观众对理想美好生活的共鸣。

空间及时间上错位产生“非现实”感,令人恍若置身其中、可居可游,俨然一个微缩的大同世界。雾、灯光和似有若无的虫鸣鸟叫等音效,使这件作品增添了梦幻的感觉,真实和梦幻在不断切换,何为真何为假?“桃花源”,一个如此美丽、得而复失的中国梦,它是否真实存在?还是根本未曾存在过?人类一直在追求这个梦想,但似乎离实现却愈来愈远。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名篇,描绘了中国文人的理想国,那里人们生活幸福,没有疾病和灾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国文人回归自然与简单生活的理想虽然与西方的乌托邦有所不同,但都映射出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在这件作品中。展览的另一半名称“一定要实现”,是徐冰对《国际歌》里“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后半句的引用。徐冰认为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一定要实现”的坚定感具有隐喻性和反讽性,因为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理想环境,但实际上却似乎离理想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远了,离“一定要实现”也越来越远。《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借用和转化“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立体和平面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

徐冰说,“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在《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了一个众人的理想世界,你可以说这是桃花源,也可以说这是极乐世界、也可以说这是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