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至2014年7月5日,群展“别处”在纽约布鲁克林DeKalb画廊展出,展览汇集了常羽辰、韩冰、刘唱&苗晶、童义欣、朱喆、潘戈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在纽约生活的年轻中国艺术家在做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有着这样地域背景的艺术家,往往容易暗暗地被视为一个群体分子、定格在某些艺术主题和形式上、成为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代言人,可是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却有意无意地拒绝加入满足这样认知的大队伍。爽利地无视了标签,他们自说自话、甚至于张牙舞爪地做着五花八门的作品,唯独没有刻意添加符号化的噱头。他们甚至还有些抗拒,抗拒那些冠以“中国”艺术家的分类说明,因为他们就想做“艺术家”。这样的态度让他们如此不成群结队,以至于无法给他们一个准确的定义,甚至于要给这样的群展取个合适的名字也变得困难。
但把他们放在一起,依然是件有趣的事情。这个展览像是关于在纽约生活的为数众多的年轻中国艺术家的一个调查片段。参展艺术家都出生于1985年之后的中国大陆,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现在又都来到纽约,做着不一样的作品。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假如不看简历,恐怕很难猜到这群艺术家来自哪里;但如果先看了简历,或许就又会感到这就像一场被近期名目繁多的中国主题艺术节和大型展览组成的“中国大洪流”冲剩下的、从某个别处冒出来的不被意料到的年轻艺术家展览。
实际上,当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在各种文化空前交融的同时,独立个人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年轻的一代不仅善于从任何文化背景、任何领域当中吸取养料,也执着于追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小小的个体如此“缺乏”集体意识,使得他们中任何一人都很难借助全球范围内对于他们背景的好奇之势,宣布自己代表某个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或是某个颇受争议的社会现实。他们每个人能代表的都只有自己——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
常羽辰的作品《蛇》是一套12张印制在桑皮纸上的铜版画。她从2012年开始实验铜版画、素描、桑皮纸、手工书、风琴书等各种材料和形式。蛇的形象在不同的媒材表面和以各样的纹理变化出现在她的作品中。艺术家认为,蛇的形象在各个文化间的意义是透明的,因为“蛇所谓的关于善和恶的认知,也就是知识,是无名的。”(怀特·本雅明,《语言本论和人类语言》,1916) 经过层层腐蚀刻制在画面上留下的丰富纹理正如蛇的皮肤,是关于自身经历的时间和运动轨迹的记录,正如她所说:“在记录中,损耗与毁灭构成了最丰富的纹样。”
韩冰的油画延续着她一贯的关注:“关注人造和自然风景、现实和造型世界的错位与交织。”她将现成图像当中记录的室内空间、建筑景观和自然风景抽取到画布上,杂糅并进一步抽象成为略带破碎感的几何拼接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现实的人物看似缺席但却无所不在,充满剧情的图像制造出的幻象氛围是理解她作品的关键。
多媒体艺术家刘唱&苗晶的《人造风景-境》是一部基于声音可视化概念的数字影片。作品由“尘,水,山,雾,尘”五个视觉化章节贯穿完成,他们将一种古朴的精神意境转化为一次视觉与听觉的行走畅游,并暗暗地挑动人的触感和知觉。艺术家运用单个圆形做为视窗,希望由此建立起对风景的真实体验和虚空的幻想世界之间的场景对接。或者说,通过这个窗口,将一处古拙的自然山水,在数字生成和计算下以一种短暂闪光碎片和声音的形式换化为一种冰冷光滑的未来感。在屏幕上,这种无法保留的情感被记录并沉淀为一种永恒的循环发生。
在作品《普通甜心:决斗伤疤和驾驶事故》(2014)的基础之上,童义欣添加几件“地面标记物”和一本自我编撰的诗集,重新构建出作品-《茱莉亚(荣誉场)》。在他看来,“普通”与“甜心”,其语义上的冲突带出一种本质荒谬的浪漫含义,为了荣誉的恢复而进行决斗就是一个例子。荒谬和不理智又致使这浪漫主义变得“无可救药的浪漫”。这件作品中,鱼竿、锯带、化学仪器和其他普通但又稀奇的物件一起静静地讲述一个名为《朱莉娅》的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摄影师朱喆基于对照片和绘画模糊边界的浓厚兴趣,从2013年起通过《维尼塔斯》系列作品从视觉和概念上挑战荷兰16、17世纪流行的古典油画派别-虚空派静物油画维尼塔斯(Vanitas)。朱喆尝试在工作室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达到维尼塔斯的视觉效果。凭着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在达到“摄影几乎和古典油画一样的视觉效果”的目标后,艺术家又有了新的质疑:既然摄影的优势不仅在于高分辨率,也在于颜色的渐变、对空间的呈递,那么摄影为何要止步于看上去像是油画呢?最终,在照片和油画视觉混淆不清的基础之上,艺术家通过每张照片探讨不同的光学问题。在《斩》(2014)中,三维空间中散落的物品转换为平面时呈现出几何线条的对应关系,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
拥有建筑学背景的艺术家潘戈通过《天空计划》这一系列的作品将艺术实验带到了工作室之外广阔的公共空间。天空,不仅是这个系列作品的发生地,也是这个系列的精神源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环境艺术”脱离艺术工作室精神的延续,更和最朴素的“公共性”联系在了一起--从古至今,天空就是这个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展示厅。作品的临时性、由于实验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最后随风飘走的消亡,都基于艺术家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不保留的瞬间绽放。而作品的自发性更是基于艺术家对于现行艺术活动规则的态度--一种在发起、展示阶段更为独立的态度。这次展出作品的是《天空计划》系列中的第一件作品《天空计划第一号/曼哈顿上的一朵云》的记录稿。在世界闻名的曼哈顿天际线上空,飘着一朵由反光铝膜气球构成的“云朵”,让观众对于背后那个巨大的人造景观——世界心脏:曼哈顿,有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感知。
艺术家简介:
常羽辰(b.1989, 山西晋城),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13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生院版画专业,工作和生活在纽约。常羽辰运用影像、版画、声音、艺术家手工书等多种媒介创作。作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她参与过许多国际展览,包括:常羽辰:蛇与其他(否画廊,纽约,2013),2013年北美版画双年展(波士顿大学美术馆,2013),迷信13(旧金山艺术家书中心,2013),2011光州双年展世界之屋视频放映(光州艺术馆,首尔,2011) ,马爹利关注未来英才计划入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十年曝光: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当代影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等。她的作品被芝加哥Joan Flasch艺术家书收藏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韩冰(b.1986, 山东潍坊),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2013年在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工作和生活在纽约。韩冰的创作媒介主要是油画,她于2008年获得过中国美术馆当代油画研究奖,是最年轻的获奖艺术家。并于2011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优秀奖。2012年,她的作品入选Harper’s Magazine。她近期参与过的展览包括:韩冰与Luka Rayski:界(否画廊,纽约,2014),韩冰个展(天线空间,上海,2013),2013年帕森斯艺术学院MFA毕业展(布鲁克林画廊,纽约,2013),原料(东二十五画廊,纽约,2013),千里之行: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等。
朱喆(b.1993, 广东深圳)现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他的作品曾刊登在英国《Wallpaper*》杂志(2013)。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某种蓝调(纽约视觉艺术学院,2013),地球人(格林威治社区教堂,纽约,2013)。
刘唱&苗晶(b.1987, 北京; b.1985, 重庆),刘唱曾就读于普瑞特艺术学院,现于纽约大学交互通信项目攻读硕士学位。苗晶是一位油画家和视觉艺术家,他们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和纽约。刘唱和苗晶长期合作多媒体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数字艺术馆(CMoDA),上海发电厂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近期参与展览包括: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设计展(2013),化身世外3.0:“幻境”数字媒体艺术展(中华世纪坛,北京,2013),第一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1)。
童义欣(b.1988, 江西庐山),2012年获西蒙菲沙大学视觉艺术学士学位,2014年获纽约大学工作室艺术硕士学位。童义欣是一个艺术家、音乐家、和诗人。动态与静止图像物体、文字、网络和声音是他作品的材料。文化和自然景观,小说式虚构,视觉艺术为写作,抵抗性,以及诗意和天真的辩证法是他考察的一些主题。他的作品曾在当代加拿大艺术馆,柏林加拿大使馆,华盛顿南街80号展馆,VIVO媒体艺术中心,炼金剧场实验室,和现代燃料艺术家运行中心展出,他获得的奖项包括琼·米切尔基金会奖学金,高雄田边视觉艺术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艺术委员会奖学金,和奥兰治公司年度视觉艺术奖。他是2012年蒙特利尔银行第一艺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奖的获得者。
潘戈(b.1986, 四川彭州),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2012年进入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在读至今。潘戈的作品涉及公共装置、室内装置、建筑空间,以及影像等多种媒介创作,并积极实践并且探讨自发性公共艺术。最近她曾获得2014年普拉特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奖金,参与展览包括:Paul Laster策划的 Drift Work(Loft594画廊,纽约,2013),2014年Pratt学院MFA邀请展(Schafler画廊,纽约,2014)。除此之外,她还是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自由撰稿人。
图片提供/DeKalb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