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大英博物馆在新建的塞恩斯伯里展馆举办了大型中国特展——“明:盛世皇朝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聚焦明初1400-1450年那段重要时期辉煌历史的展览。整个展览前后筹备了五年时间,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部主任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与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共同策划完成。共展出280件中国文物,其中近1/3是大英博物馆藏品,其余则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博物馆等10处国内博物馆及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部分私人收藏。此次展览包含五个部分:宫廷生活、军事、艺术文化、信仰和外交贸易。展品包括瓷器、雕塑、织物、黄金器皿、珠宝、兵器、绘画、家具等各个门类。这次展览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举办的“明代王朝:黄金帝国”(Ming: The Golden Empire)在时间上相重叠。后者的全部展品均来自南京博物院,集中展现明代社会的综合概况。
此次展览探讨的1400-1450年,被认为是改变中国极为关键的50年。这半个世纪里,文官势力最终超越武将成为统治层的主导,皇帝的角色从独裁者变为抽象的皇权标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借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展品就是绢本设色画《明宣宗行乐图》,生动表现了宣德皇帝携属下郊游行乐的场景。山东省鲁王墓出土的淡黄色长袖龙袍,历经数百年依旧绚丽如初。明永乐年间的金银嵌宝石兽面纹铁剑,是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的购藏,剑柄为龙头造型,嵌以宝石为眼。另外,还有明宣德青花勾莲纹扁瓶、钴蓝釉瓷器等,皆为举世珍品。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融入世界环境并彰显十足文化多样性的时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启了中国的航海史,他率领宝船到达了东南亚、中东以及非洲。中国享受这段由贸易和外交建立起来的,从京都到摩加迪休的空前壮观的全球关系网,从赏赐的宝物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次展览还首次探讨明朝定都北京、建造紫禁城背后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变迁。除了宫廷之外,展览还聚焦了三个地区的明代藩王墓穴:四川、山东以及湖北,范围覆盖西南、东北以及中原地区。这50年间,一共有四位皇帝统治过中国,展览展出永乐皇帝的宝剑、洪熙帝的亲笔书法、宣德帝的绘画以及正统帝年少时的权臣画像,同时呈现的还有藩王的服装、金银、首饰和家具等。
50年间,中国通过对外派出使节、积极的军事政策和宫廷赞助的航海项目,使其与外界交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明代早期,朝廷与亚洲其他统治者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中亚的帖木儿汗国、日本的足利幕府以及朝鲜王国,甚至一直延伸至孟加拉、斯里兰卡、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心脏麦加。本次展览的目标之一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次展览还希望探讨明王朝本身的一种多样性。在这里,近期在考古上的新进展,尤其是对明朝早期地方藩王墓的挖掘,使得艺术与物质文化可以很好地用来重塑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当然,此次展览的展品并非仅局限于1400-1450这50年,策展人霍吉淑谈到:“当我们开始策划这场展览时,我们曾非常严格的把时间控制在1400-1450,但我们逐渐意识到,这样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把时间前后移了一点,以便大家能够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次展览90%的展品在1400-1450年间,剩下10%会在这段时间之前或之后”。
本次展览是英国艺术人文研究委员会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寻找一个新的视角,并第一次将这段历史的物质文化与文本记录整合在一起。早期明代,对于如今定义中国自己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如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Neil MacGregor)说:“15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构成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这段历史直到现在才被人们所了解。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将这段空前伟大的中国历史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中解救出来。”
在谈到展览的社会意义时,策展人霍吉淑讲到:“英国民众将会了解到十五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他们从未知晓的各类宫殿和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比如金饰、珠宝、陈设和绘画。它们是十五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的奇迹”。
展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社会各界给予了众多好评,英国《泰晤士报》给出了四星评级,《每日电讯报》更是评为五星。英国《金融时报》称,“明,是了不起的文化招牌,随口说个中国朝代,必然会想到明朝”。当然,也有对展览的质疑之声,主要是针对展览主题而言,明初的五十年真的是变革的五十年吗?英国《卫报》撰文称,展览文物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对古典中国的延续。明代的艺术尊崇过去的传统。例如卷轴画的风格都算不上是新的,与其说明代的文化是变革的,不如说是保守的。展览截取了50年历史,却没有给观众足够的上下文知识背景,让人误以为明代早期创造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而看到的却只是努力达到几个世纪之前确立的古典标准。美术史学者尹吉男则认为,这个展览不是纯粹的美术展,而是一个历史性展览,柯律格是其中的灵魂人物,此次展览甚至可以看作其一生研究的呈现。尽管这个展览强调去欧洲中心化,但它仍然是以欧洲视角叙述,“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美术史展览,而是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上覆盖了各个领域,但它展示的还是一个‘大英帝国的大明’,尹吉男这样说到。
作为展览的文本延续,大英博物院于2014年10月9日-11日举办了“明:宫廷与外交”大型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聚焦1400-1450年大明宫廷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30余位来是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广泛的话题下展开深入讨论,包括艺术与物质文化、军事与政治、海洋贸易与外交、信仰与跨文化交流等。本次展览的精美画册《明:盛世皇朝50年》由霍吉淑与柯律格共同编辑完成,于2014年9月由大英博物馆出版社出版。
为了配合本次展览,大英博物馆将借出馆藏精品明代青花扁瓶,在英国四家博物馆巡回展出。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8日-2015年1月5日
展览地点:伦敦大英博物馆塞恩斯伯里展厅
关于策展人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Albert Museum)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Sussex)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6年,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他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2007年起任教于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并成为该系首位以亚洲艺术史为专长的系主任。柯律格的研究可归于“艺术社会史”之列,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观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代表作有《长物志: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等。
图文来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编译/王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