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沉重的艺术: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

时间: 2016.1.12

2015年12月16日,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六层一号画廊开幕。1969年,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以他富有争议性的作品强势地闯入德国艺术的视野,他重新提起了那段渐渐被德国人遗忘的关于二战的集体记忆。存在于作品中的纪念碑性与强烈的物质性被二战——这段近乎无限的资源所唤醒,成为基弗被世人所铭记的标志。此次展览是蓬皮杜中心首次全面回顾安塞尔姆•基弗从1960年代至今的艺术创作生涯,这也是30年来巴黎首次举办安塞尔姆•基弗的回顾展。展览将展至2016年4月18日。

此次展览占地2000平方米,划分为十个主题展厅,展品包括60件绘画精品、一件装置、一组橱窗、纸上作品和艺术家最早期出版的书籍在内的150件作品。每个主题展厅展现相对应的时空,展览涵盖安塞尔姆•基弗最出色的、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展出其艺术生涯中各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复活》(1973)、《四位一体》(1973)、《玛格丽特》(1981)、《向保罗•策兰‘灰之花’致敬》(2006)等等,这些重要作品涉及德国历史、记忆的苏醒、破坏和创造的辩证、犹太文化的悲鸣等多个命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安塞尔姆•基弗开启了其它思想知识体系,以此丰富并调整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基本问题,比如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在2015年,基弗创作了40个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所设计的玻璃柜,它们借鉴了机械库中的那些等待救赎的物件,还有植物、岩石和钢铁——那些象征着生命起源和终点的物质,这也是基弗近来最为关注的创作话题。玻璃箱展示的是一个出现在已逝工业时代的遭受了重创的阴沉世界:旧机器、生锈的金属碎片、植物、照片、素描、铅条和铅制品。

此次回顾展还展出新作《斯塔尔夫人:德国》,尖锐地针对那些欧洲的新一代极端分子。起伏的沙浪中点缀着厚板子制作的蘑菇。一把锈迹斑斑的机关枪放置在铅做的医用轮床中央,上面刻着上世纪70年代德国恐怖分子乌尔丽克•迈因霍夫的名字。整个装置后方,一个巨型画布展示着一片通向深处的严冬枯林。直到展览开幕前,基弗还一直在亲手装置展厅。《斯塔尔夫人:德国》中的那把枪是开展前最后一刻才加进去的,因为它与法国枪击案关联最密切。针对这件作品,基弗说:“巴黎枪击案发生得突然而又恐怖,这是一种犯罪,但不是战争。”他说那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伴随的哲学运动,也衍生了法西斯主义;另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的激进分子的思想,如迈因霍夫对权利、名誉、利益、冒险的渴望。对基弗而言,那些刻有德国诗人、画家、哲学家名字的蘑菇,也只是参考了致幻的裸盖菇碱罢了。

安塞尔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1945年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20世纪70年代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彼得•德雷尔(Peter Dreher)。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他通常会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无论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采取何种形式,如绘画、行为、摄影、综合材料、装置还是雕塑,它们都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1970年,基弗与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Polke)以及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Immendorff)共同参与了德国绘画复兴运动,他们都是当时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深刻的民族审视和对神话元素的探讨,基弗很快便从这个新生群体中脱颖而出。在《复活》这件作品中,一个带着翅膀的淡蓝色身影盘旋在坟墓之上,其潜在的讯息则是:绘画使人拥有与过去打交道的能力。《玛格丽特》这件作品呼应了保罗•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曲》。该诗中提到了两名女性:玛格丽特和舒拉密——一个雅利安人和一个犹太人。玛格丽特的金发没有被画出来,而是由粘贴在画布上的稻草来展现,她的名字则写在稻草背后。

在此次回顾展举办前,基弗接受了展览策展人让-米歇尔•布荷(Jean-Michel Bouhours)的采访,基弗提到他于1984年在巴黎举办的回顾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回顾展,因为当时太年轻。为了筹备此次回顾展,他不断地回顾过去,但是他更愿意展望未来,于是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看到了不同的作品,他说:“多年之后,我的视野发生了改变,公众的也是,我成为我在四十年前创作的作品的旁观者。”他提到他对时间的观念是“越是回到过去,越是走向未来。在这双重矛盾的运动下,时间得以延伸。”基弗曾经是个激进的前卫艺术家,他反对为了画画而画画,当他在弗里堡学习艺术时,他用食物包括面包、意大利面,甚至扁豆、鸡蛋等作为材料,他用指甲油把意大利面粘在画布上。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他都是用非常规材料的方法。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他画画不是为了画一幅画,对他来说绘画是思考、研究某样东西,但不是研究绘画。为了这个回顾展,蓬皮杜官方与他已经讨论了10年。谈到那些照片中的纳粹礼时,基弗说:“虽然看上去很有煽动性,但我的行为不是为了挑衅。我只是想了解自己,设想在纳粹年代我会做什么,会是怎样一个人。”他还说:“我曾思考过这些问题,进而我发现人类的构造是有问题的,我们头脑里的某些东西是错乱的。”

综合基弗作品在国外的展览的影响,德国《世界报》称,全世界只有德国人不懂基弗的作品到底在表达什么。密歇根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修•比罗(Matthew Biro)写过两本关于基弗的书,他认为展览为基弗作品提供了现实意义。比罗说:“之所以有批评的声音是因为基弗一直我行我素。然而,现今艺术潮流是回溯过去的历史和政治,而基弗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

除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回顾展,“安塞尔姆•基弗:书的炼金术”也同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进行中,展示了基弗从1986年到2015年间所创作的100余本“书”,其中有些是由一层层的沙子、灰烬、头发、植物和碎玻璃混合铅板而成。2014年,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也举办了回顾展。而在即将到来的三月,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也将展出他的30多件巨型木刻作品。

编译/陈佩华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链接如下:
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anselm-kiefer-s-paris-retrospective-is-testament-to-the-regenerative-power-of-art
http://www.dw.com/en/heavy-art-anselm-kiefer-retrospective-opens-in-paris/a-18921148
http://www.wtoutiao.com/p/15ehd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