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新视角再发现:波士顿美术馆展出“探访名作:配对毕加索”

时间: 2016.6.1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被认为是最高产的艺术家之一,留下的作品之多以至于遍布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有所收藏,在巴黎、巴塞罗那等地甚至有专门为毕加索而建的博物馆。由波士顿美术馆策展人凯蒂•汉森(Katie Hanson)策划的“探访名作”(Visiting Masterpieces)系列最新展览“探访名作:配对毕加索”(Visiting Masterpieces: Pairing Picasso)为我们提供了研习艺术家技巧和风格的独特机会,此次作品展聚焦作品的配对和比较,精心挑选的展品涵盖各个方面:人体形象的风格化变形,同一对象出现在多幅作品中的不同变化,和对崇拜的艺术先驱的模仿。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在毕加索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撷英,此次专为11幅作品而设的展览包含四组两两配对和一组三件并列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

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the Fondation Beyeler)借予此次展览四幅重要作品,同时私人藏家们也与观众分享了珍稀的收藏。这些作品和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绘画、雕塑一同,将毕加索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展和他对艺术形式的探索现在观众眼前。

此次展览中画作的题材大部分为毕加索生命中的女性角色,例如他在第一段婚姻中邂逅的情人玛丽-特雷斯(Marie-Therese),展出作品中的三幅即为他们相识5年时毕加索所作。在1932年的炭笔素描《沉睡的裸女》(Sleeping Nude)中,他用蜿蜒的线条描绘她的面庞和躯干,即使现在看来也鲜活动人得如同刚刚落笔绘成一般。她卵形的头颅和丰满的体态在艺术家的观察下一览无余,散发着柔和的气息。擦拭修改的痕迹和最后加重肯定的轮廓线共同营造出模糊的梦境的氛围,如同笼罩在薄纱之下,引人入胜。《拯救》(The Rescue)同样值得一提,它是玛丽险些溺死在马恩河(Marne)里后毕加索作出的一系列诗意回应中色彩最美丽的一幅之一。融合的绿色、蓝色和紫色(马蒂斯早期钟爱的色调之一)伴随着热情的黄色和橙色,背景粗糙且布满刮痕。毕加索设法通过画面表现节奏韵律:四肢,胸部,臀部,额头,手指,一个接一个。1934年的油画《女人头像》(Head of a Woman)更加抽象和棱角分明,然而我们从中同样可以领会毕加索由她生发的感触:用一朵鲜花代替一只眼睛,来向她的美深深致意。

毕加索在肖像画创作中十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人在绘画过程中学习如何认识他人,如何认识自己”,他这样说道。这些自画像充分展示了他的自我认知和精妙绝伦的技巧与创造力。

两幅朵拉(Dora,1936年与毕加索相识)的画像同样以新颖的手法描绘了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水粉与墨水画中,朵拉沐浴在明亮的色彩和纤细的蛛网般的线条下,这一技巧被毕加索反复使用,一直延续到他后期的墨水画创作中。这提醒我们他从未抛弃线条这一工具,在深入钻研色彩和形状时他始终将其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在这幅画像中朵拉的嘴巴仅由四块三角形细细的轮廓线构成,两块上扬,另两块向下撇着。线性的手法在费尔南德•奥利佛(Fernande Olivier)的画像中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另一幅头部素描同样由逐渐弱化的大量三角形构成。

《绿衣女郎》(Femme en vert)作于1944年,画面中端坐的朵拉身着一条带有蓬蓬袖和荷叶边领口的深绿色礼裙,脸颊瘦削,仿佛在向艺术家和观众索取什么。此时毕加索已与年轻的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coise Gilot)相识一年,而这时的朵拉似乎显得不如他预想那般具有可塑性。

展品中两幅以弗朗索瓦丝为原型的画像虽然创作时间相近,面部都扭曲变形,双眼出现在鼻子的同一侧,然而画面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蚀刻版画中的弗朗索瓦丝站在窗边,作品的意味似乎超越画框的限制,这一暗示渗透到我们对画面的理解之中。而另一幅油画像则完全被束缚在画框之中,但毕加索大胆的用色使她的面孔与秀发从画布的平面中跳脱出来。

毕加索幼年曾学习古典艺术,临摹古代雕像素描和人物形象。尽管之后走上了追求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他对历史考据的兴趣也从未消减,并不断从多种多样的艺术家身上得到启发,例如老克拉纳赫(Cranach the Elder),伦勃朗(Rembrandt),委拉斯贵支(Velasquez),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和马奈(Manet)。1960年之后毕加索着手描绘惨烈的战争场面时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历史。

在两幅《强掳萨宾妇女》(Rape of the Sabine Women)中,毕加索描绘了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兄弟(Romulus and Remus)建立罗马的故事,并且参考了三个世纪之前普珊(Poussin),大卫(David)和德拉克洛瓦表现战争场面的方法。他在作品中使用20世纪的绘画语言,而这其中的许多实际上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将近30年前的创作《格尔尼卡》(Guernica)是一句强有力的反战宣言,而这两幅关于萨宾(Sabine)的绘画与其相比毫不逊色。

《强掳萨宾妇女》的黑白画面表现出激烈的冲突,画面底部一具变形的女人体蠕动翻滚,呈现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扭曲姿态:她的躯干弓起,头颅后仰并伸向自己垂坠的胸脯,同时画面上方的马匹抬起前蹄将她踏入泥土中。画中女子可能是罗慕路斯的妻子艾希莉亚(Hersilia)或是作为战争受难者的象征出现,但无论身份,她的姿态都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表现力。毕加索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幅画作,手指画的粗糙质感与场景的动荡相互呼应。它的姊妹画花费了毕加索较长的时间,这幅二十二天才完成的画作不仅包括扭曲的人体,它的色彩也富有戏剧性。我们的注意力再次被吸引到画面下方,此时的女人体被鲜红的斗篷包裹着,身边站着惊恐地大张着嘴的女孩,她们与蓝灰色的马匹在绿色山丘的映衬下十分醒目。画面中所有的形体都有浑圆的夸张外形,好似奇形怪状的卡通形象。

在凯瑟琳•C•斯通(Kathleen C. Stone)观看这一组关于萨宾的绘画时,一对夫妇走近她并表示自己对画面感到迷惑,询问她能否做一些讲解。斯通反问他们作何感想,夫妇表示“我不知道,但它们让我失落又害怕”,而这就足够了。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期间波士顿美术馆还将举办策展人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并在官网与公众分享了策展人访谈等内容。

图文整合自波士顿美术馆官网及The Arts Fuse相关报道。

编译/汪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