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世纪以来的中国文人画为焦点的展览“收藏往昔:中国艺术的士人品味”(Collecting the Past: Scholars’ Taste in Chinese Art),正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rchaeology,以下简称“阿什莫林博物馆”)展出。该展览于3月21日开展,计划展出至10月22日。
展览“收藏往昔”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鉴藏传统、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在十几个世纪里,该阶层始终处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更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此次展出的大量文人画作品也使观众得以领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气质。画作中的知识分子在书斋中读书治学、吟诗作画,其间翘楚更能“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傅抱石笔下的吴梅村伟业(傅抱石《书斋中的文人画家吴梅村》,Fu Baoshi, The scholar artist in his studio after Meicun Wu)便可谓是其中之一。此外,展品中画家对笔筒、砚台、水滴、供石等文玩的描绘,或能令欧洲观众眼前一亮,也未可知。
阿什莫林博物馆东方艺术部(Department of Eastern Art)成立于1949年。它最初的馆藏来自于一笔慷慨的捐赠,广纳了来自伊斯兰世界、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作品,包罗了陶瓷、雕塑、金属器物、绘画、版画等各个艺术门类。其藏品之丰富,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所大学的博物馆,放眼英国全境也仅仅位列伦敦大英博物馆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之下。
值得一提的,承蒙各界捐赠,该馆的东方艺术部藏有大量中国古代的陶器;阿什莫林博物馆同时是欧洲鲜有的收藏、展示中国当代绘画作品的博物馆之一。著有《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的迈克尔·苏利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逝世后,据其遗愿,他和妻子科安·苏利文(Khoan Sullivan)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积累的450件艺术品被捐赠给阿什莫林博物馆,它们被看作是欧洲最丰富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品收藏。无怪乎前任馆长克里斯多夫•布朗教授(Professor Christopher Brown)曾不无自豪地说道:“在研究中国艺术方面,阿什莫尔博物馆无疑是处在世界前列及中心的。”
既然名为“收藏往昔”,展览对18世纪以降士人阶层内部颇为流行的尚古之风自然会有所涉及。众所周知,明末清初以来的文人画家们对传统绘画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甚至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仿”黄公望、倪瓒、王蒙云云,即便其作品与这些古代画家的作品间绝无前者“摹仿”后者那样简单的关系。学者安·巴洛特·威克斯在其研究中指出,这种对“仿效”前代绘画的推崇,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维护,寄寓了画家对前辈大师的敬仰之情,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画家本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学识修养。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对名作的精确临摹,在保存原作的目的之外(流传至今的部分名画就是后世创作的摹本而非真迹),还承载着文人画家更为崇高的目标,亦即将古代大师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清初“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就曾有言:“师之者,不泥其迹,务得其神。”
经历了宋、元、明三代,发展到清代的文人画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期,以清初“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长期占据着画坛的主流地位,今天同样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扬州八怪”等“非正统派”在当时的地位则未必很高。发端于唐代的文人画历来受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标举“士气”、“逸品”,讲究笔墨情趣的同时又强调神韵而非形似。正如孔晓峰教授所强调的那样,“这种风致格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因而是为中国文人画艺术所独有的(东方审美特质)。”
文人画传统发展到清代,愈发强调诗、书、画、印一体的丰富的审美层次。也许正是出于相关的考虑,展览期间博物馆方面还安排有一次题为“中国文字:起源、特性和历史”(Chinese writing: origins, nature, and history)的讲座。该讲座将于4月27日下午2时在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报告厅(Lecture Theatre)进行。主讲人宝拉·德玛戴博士(Dr Paola Demattè)任教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USA),负责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的相关课程,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新石器时期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史前艺术和东亚交流领域的研究;去年5月还曾远赴上海参加复旦大学的史学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何谓书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字起源》(What is writ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writing in a global context)的报告。
讲座“中国文字”将以展览“收藏往昔”中的一件颇有“金石味”的展品,吴云蒸作于扇面上的书法作品为引子,发掘中国文字的特性,追溯汉字的起源,探究书写对中国的历史身份的影响。特别地,德玛戴博士还将从汉字字源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国的不同文字类型,包括新石器时期出现在陶器上的陶文、象形符号和青铜时代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与铭于礼器上的金文等等。
编译/李湘宁
展览信息
展览名字:收藏往昔:中国艺术的士人品味(Collecting the Past: Scholars’ Taste in Chinese Art)
展出地点: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11展厅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1日-10月22日
参考资料
[1]孔晓峰. 文人画中的东方审美特质[J]. 美术大观,2009,(11):197.
[2]安·巴洛特·威克斯,杜娟. 从王蒙艺术风格在清代之传承方式看17和18世纪中国文人画的摹古风[J]. 国画家,1996,(01):32-38.
[3]阿什莫林博物馆官网展览详情页面、东方艺术部介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