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逝世一百周年,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巴黎大皇宫(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Grand Palais,以下简称“巴黎大皇宫”)和巴黎罗丹博物馆(Musée Rodin, Paris)联合主办了题为“罗丹:百年纪念”(Rodin: L’exposition du centenaire)的特别展览。该展览于3月22日揭幕,计划展出至7月31日。
展览“罗丹:百年纪念”全方位地呈现了艺术家罗丹的创作世界、他同观众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后世雕塑家对其风格的继承与发展。透过这一非凡的展览,观众将得以领略罗丹的艺术杰作、他革命性的雕塑手法,以及其继任者对之发起的挑战。
罗丹于1917年11月17在他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的住所)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七岁。作为20世纪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罗丹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为后世留下了累累硕果。在为人熟知的雕塑作品之外,也有大量的创作手稿被保留了下来。在罗丹逝世后的这一个世纪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丰富了人们对这位现代雕塑巨擘的认识和理解。
他举世瞩目的艺术表现力,使得罗丹被认为是“现代雕塑之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他融合了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潮流,预示了20世纪对空间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在逾200件罗丹本人的创作成果之外,展览还特别包含了布德尔、布朗库西、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博伊于斯、巴塞利茨等人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期为观众提供认识这位雕塑巨匠的全新角度。
展览“罗丹:百年纪念”共分三个主要部分:作为表现主义者的罗丹、作为实验者的罗丹和罗丹对1945年以后的现代艺术的影响。每个部分又分作三个不同的方面,分别探讨艺术家的创作世界、他吸引的展览和收藏家,以及其他艺术家对罗丹作品的改造。
作为“表现主义者”的罗丹,始终把自然摆在创作的核心位置,一心追求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自然的美,却也进一步地将自然从传统的意义上解放了出来。他希图用自己手中的塑像表现人体所蕴含的蓬勃激情,于是冲破了自然主义的藩篱,而走向了早期的表现性艺术。自19世纪末,罗丹便因其为雕塑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而享有盛名。年轻的艺术家如潮水般涌入艺术家的工作室,希望可以追随大师学习。
作为实验者的罗丹,自19世纪80年代投入到大型青铜雕塑《地狱之门》的创作起,积累了数以百计的石膏稿。将不同的单体排列组合成雕塑群、探索单体雕塑的形式变化自此成为了罗丹的长期工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是罗丹的首创,且在其后的艺术家间广泛传播开来。与此同时,罗丹还是较早尝试用摄影记录和翻拍自己的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我们于是看到同一个母题在雕塑原件、石膏稿、速写和照片中不断重复,这在展览中亦有所体现。
19世纪末,汽车、飞机、电话、电影等革命性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刻的改变,雕塑艺术也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丹追求对雕塑传统的改造,以使其适应时代、文化的变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创造”的概念又一次被刷新,人们重新拾起对人体的兴趣,新一代的雕塑家回到以雕塑来表现情感的道路上来,进而激起了对罗丹艺术的再认识。这便是展览的第三部分的焦点所在。
“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巴黎大皇宫”这一复杂的名称或令一些读者费解。它其实是一个颇为年轻的公共文化机构,于2011年方才成立,隶属法国文化与交流部,是从前的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和巴黎大皇宫的结合。这家活跃的公共文化机构,自成立之日起,每年在全法举办20余场展览,接纳超过250万观众,同时也出版包括展览图录在内的大量优质的艺术类出版物。
展览的另一个主办方——巴黎罗丹博物馆则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这是一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遗迹,也是罗丹生前最后的工作室和住所。自1919年正式创立以来,巴黎罗丹博物馆长期开放。它的大楼、附属建筑以及花园,根据它们对应的用途,都经历了变化和改建,密切地推动着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2005年下旬,建筑师皮埃尔•刘易斯•法洛熙(Pierre Louis Faloci)更是完成了教堂建筑的大规模翻新工程,使得这个19世纪的古老建筑得以重新开放,并在2006年启动了展示现当代雕塑的定期展览。
编译/李湘宁
展览信息
标题:罗丹:百年纪念(Rodin: L’exposition du centenaire)
地点:巴黎大皇宫
日期:2017年3月22日—2017年7月31日
参考资料
[1]巴黎大皇宫“罗丹:百年纪念”展览详情页面和宣传折页
[2]巴黎大皇宫机构简介页面
[3]巴黎罗丹博物馆机构简介页面
附:囿于巴黎罗丹博物馆对图片版权的严格限制,本篇全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更多关于罗丹的原作、手稿、收藏的图片,可访问罗丹博物馆官网(http://www.musee-rodin.fr/)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