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心灵的属地:英国水彩风景画1850-1950”(Places of the mind: British watercolour landscap-es 1850-1950)是伦敦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为纪念慈善家和捐赠人梅尔文·R·塞登(Melvin R Seiden)而特别举办的英国水彩风景画展。该展览于2月23日亮相90展室,计划展出至8月27日。
标题“心灵的属地”脱胎于诗人和批评家乔弗里·格里格森(Geoffrey Grigson)于1949年创作的同名散文集《心灵的属地》。以此为题,意在强调展览中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作者心灵的创造,在对风景本身的客观描绘之外,更有着艺术家探索风景本质的精神追求。这无疑是对展出作品的思想性的一种肯定。
英国风景画创作的辉煌历史至迟可以上溯到画家威尔逊(Richard Wilson,1713-1782)和庚斯勃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的时代,在透纳(J. M. W. Turner,1775-1851)和康斯太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时期则已相当成熟。而英国水彩画几乎是与英国风景画同时发展起来的。得益于英国湿润的气候,那里产生了一大批长于表现本土风光的水彩画家。
展览“心灵的属地”即以透纳逝世后一百年间英国风景画艺术家的作品为主体,展示他们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风格表现不断变化的景致。此次展出的125件展品,有半数以上的作品或者画稿是第一次同观众见面。它们全部来自大英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出自惠斯勒(James McNeil Whistler)、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缪尔黑德·博恩爵士(Sir Muirhead Bone)、保罗·纳什(Paul Nash)、约翰·明顿(John Minton)、亨利·摩尔(Henry Moore)和萨瑟兰(Graham Sutherland)等名家之手。借助这些难得一见的藏品,观众不难对作品间的差异产生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博伊斯(George Price Boyce)和亨特(Alfred William Hunt)以精湛的细节刻画响应了文学家罗斯金(John Ruskin)“到自然中去”的号召;萨金特和亨利·摩尔相对抽象的风景画作品则显然指向了另外一种审美趣味。这些作品名曰“水彩风景画”,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纸本水彩,色粉、石墨、钢笔墨水等不透明颜料同样是画家们的选择。
在呈现英国水彩风景画技法与风格的多样性之余,展览“心灵的属地”还讨论了英国国内外旅游业的影响、艺术家群体的作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及两次世界大战极具破坏性的影响。这也是大英博物馆首次专门展出,在维多利亚时代和近代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期,英国艺术家所创作的水彩风景画。
众所周知,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空前繁荣。铁路的出现使得远途旅行成为可能,进而影响了人们对自然风景的观看。日新月异的现代工业对传统的农业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城市文明也给习惯了乡间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困惑。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于是将目光投向被理想化了的往昔,其作品也因此而笼罩上了几分唯美主义的色彩。令人着迷的是,面对新兴技术对人地关系的改变,不同的艺术家各有不同的对策。拉斐尔前派是较早地回应这一问题的流派,却绝不是唯一对其有所关注的艺术家群体。
对莎翁“复乐园”的憧憬很快受到了来自战争的威胁。即使是地理意义上的“土地”都面临问题——由于1914-18年间的冲突,缪尔黑德·博恩爵士等官方战地艺术家甚至是被当作弗兰德斯艺术家而写入艺术史的。从克里米亚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耳闻目睹的惨剧势必对艺术家产出了相当的影响。保罗·纳什和他的同侪宣称,自己志在攫取风景的本质,其作品的精神性自是毋庸赘言。他们利用抽象、隐喻等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感情色彩强烈的风景画作,未必忠于实景,但其中的大部分仍然是具象写实的。在一幅表现毁于战火的建筑的画作中,画家约翰·明顿选择了想象中的鸟瞰视角,或可看作是对这次展览的标题——“心灵的属地”——的绝佳诠释。
编译/李湘宁
展览信息
标题:心灵的属地:英国水彩风景画1850-1950(Places of the mind: British watercolour landscapes 1850-1950)
日期:2017年2月23日-2017年8月27日
地点:伦敦大英博物馆 90展室
附:文章整合自大英博物馆的展览详情介绍和《华尔街国际》的相关报道。所附图片如无特殊标注,版权一律归大英博物馆所有。(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search.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