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传神雅聚:明清中国肖像画1368-1912”亮相柏林文化广场

时间: 2017.11.23

10月11日,“传神雅聚:明清中国肖像画1368-1912”(Faces of China. Portrait Paint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2))在柏林文化广场开幕。展览主要聚焦于明清时期那些独特的肖像画,包括宫廷、祖先、武官以及艺术家和名流女性的日常肖像,这是欧洲大陆首次以中国人物画为主题的大规模展览。

此次展览展品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数量超过100幅,时间跨越500年。“其中大部分此前从未在欧洲展出过”,策展人柏林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克拉斯·瑞特比克(Klaas Ruitenbeek)提到,他花了四年时间筹备此次展览。

导览:两种形式的呈现

展览有六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是“导览——祖先与文人,中国与欧洲”。肖像画在世界上所有文化的艺术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肖像画存在两个主要类型:大画幅的纪念祖先肖像,以及通常要小得多的各种文人肖像。祖先画像只在特定场合打开,接受供奉,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他们又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员。一张1600年左右的祖先像悬挂在导览厅的最中央,一个典型的文人肖像《补景朱茂时像》挂在左边。朱茂时小而精细的面容由著名肖像画家谢彬绘于1653年,背景由另外一个著名的风景画家项圣谟绘制。这种合作形式的肖像画在中国很常见,在欧洲几乎没有。画家和所绘人物都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阶级,文人阶级。

这幅画旁边是《朱茂时祭祖先像》,描绘了朱茂时在父母的画像前敬供的场面,将祖先像和非正式的文人像联系起来。迄今为止,一般中国肖像画的展览只选择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展览的中心主题。但是历史进程中一种形式的发展必然会对另一种形式造成影响,因此“传神雅聚:明清中国肖像画1368-1912”有意同时呈现了这两种传统。

就在展厅的右侧陈置了欧洲肖像画,梵·戴克的《热那亚夫人像》。策展人旨在邀请观众思考不同文化中的肖像画,什么是相似的?什么是不同的?“传神雅聚”(Faces of China)诚然是关于中国肖像的展览,但这样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第二展厅:“皇室肖像”

就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统治者也非常重视他们个人的肖像记录。正式的皇帝和皇后像是正面描绘的祖宗肖像,特定节日在紫禁城东南方的太庙里会被展呈和供奉。非正式的画像则展现了皇帝作为古玩的收藏者或皇后作为母亲的形象,皇家造办处奉命为类似生辰或者新年等特定场合所作。在这两种形式当中,帝后衣袍上都绣满了像龙、凤、太阳和月亮这样的皇家象征,这和画中人的面目一样重要。当然,明清时期的长袍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 (1368-1644)是宽袖和一件简单的黑色幞头;在清朝 (1644-1912年)是窄袖子和带红色流苏的帽子或冠冕。西方肖像画影响了清朝肖像画,但在明代的肖像画中却没有表现。

第三展厅:“官员肖像”

科举制度为学子进入明清时期中国的行政机构铺平了道路。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地区、省、京城的三次考试,最高的殿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这些进士占据了最高的公职。官员每三年一任期。一些官员的“官员生涯肖像”系列中记录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中国肖像画,与皇家肖像交相辉映。

第四展厅:“文人肖像”

几乎这个展厅里所有的艺术家、学者和艺术收藏家都通过了科举考试,至少是童试(合格者称“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举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政府官员。明、清两代人的艺术创作和消费者几乎都是受过教育的文人。尽管一些肖像上并没有具体署名,从17世纪早期开始的著名肖像画家就活跃在文人圈当中了。这部分的第一间展室专门用于陈放展示文人书房的绘画,文人将自己置身于他们所喜爱的物品之中:琴,艺术品和古玩,以及笔、墨、纸、砚这样的书画工具。第二间展室把一些大艺术家的画像放在了一起。赞助人对于艺术家至关重要,展览上有一幅1780年绘的乾隆皇帝肖像,他也许是18世纪艺术最大的赞助人了。

第五个展厅:“武官肖像”

武官肖像也有悠久的传统。中国在明、清两朝打过许多仗,大多数时候都针对生活在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左墙上的乾隆皇帝(1736-95)看起来是一个和平的艺术收藏家,但事实上在他执政期间帝国与越南、缅甸和尼泊尔,并与帝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蒙古人都发生过战争。他拥有超过280幅真人等量的获得功勋的武官肖像画,中国和西方画家画的都有,都被保存在“紫光殿”。展览中有其中两幅以及一些初步的草图。1900年的 “义和团运动”时期它们散落或被视为战利品,随后被包括德国在内的几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购。1945年,柏林所占的最大部分收藏又成为苏联的战利品。战争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散落中所扮演的角色,最清晰地体现在“紫光殿”武官肖像的命运中。

第六展厅:“宗教肖像”

在中国,宗教画像有着悠久的传统。张琦《圆信和尚像》、《雪峤和尚像》就是这类纪念画像,就像祖宗画像一样,在特定节日里陈置。陈洪绶的手卷《问道图》展示了禅宗对文人世界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张远《刘景荣三生图》是一个信徒的冥想,讲述官员生涯是通往开悟的一场大梦。佛教、道教和先人崇奉在中国并不严格分开,反而常常放在一起,但祖先崇拜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8日。

(图文整合自柏林文化广场官网、《中国深度游》以及网络)

编译/吴慧霞

展览信息

标题:传神雅聚——明清中国肖像画1368-1912
Faces of China. Portrait Paint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2)

时间:2017年10月11日-2018年1月8日

地点:柏林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