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张晓刚的两个展览“舞台:张晓刚2008-2018”与“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将分别在湖北美术馆及合美术馆开幕。在长达两年的展览筹备期间,张晓刚前后三次参观了合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的场地,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根据两家美术馆的不同特色和专业方向,让两个同时展出的展览既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持差异性。
Part.1 舞台:张晓刚2008-2018
展览名称:“@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
展览主办:湖北美术馆
策 展 人:冀少峰
展览总监:傅中望、李和清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18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号展厅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5日下午16:30
开幕地点:湖北美术馆一楼公共大厅
展览组委会委员:
傅中望、李和清、冀少峰、肖传斌、朗雪波、罗良华、张跃平、刘力英、王小红、何淑君、胡 莺、夏 梓、乔 杰、雷雅婷
执行策划:程 然、何嘉秋
平面设计:乔 杰、黄 利
展 务:何淑君、张 骞
公共教育:雷雅婷、宋 灿
媒体宣传:符 坚、曾 静
对于湖北美术馆的“舞台:张晓刚2008-2018”,张晓刚将它定义为“十年小结”: “这十年是艺术品市场下滑的十年,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艺术家来说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个挑战。今年创作的十件作品是这场展览的重点,这些作品也是在国内首次展出;过去几年创作的巨幅绘画也因为这场展览,从世界各地运到了湖北美术馆;与此同时,用文字和图像两者之间关系形成的一条作品线索也在这次展览中展出,最终共同形成我这十年的工作变化”。
冀少峰:一张中国人的脸
——读张晓刚的画(节选)
张晓刚的视觉图像表达,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难以名状和不可思议的伤痛的事实,它让阅读者充满令人心痛的感伤和无奈,反思和警醒。
普通而又平常的一张中国人的脸,缘何产生如此的视觉震颤?弥漫其间的生存的精神困境和精神困惑的寻找,深深的时代烙印,不仅诠释着时代的荒诞,现实的荒谬和人们心灵的疼痛,亦有着对生命与社会深沉的思考及个体命运与国家情怀间,家庭记忆、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间独特的内在生命和文化上的联系。凝聚在视觉图景背后深深的人心人性的内在精神诉求,及充斥在内心深处的伤痛、悲悯及个体的卑微与无奈,透露着的是久居封闭环境对现代性的一种渴望和被现代文明进程遗落在身后的一种迷失与迷茫、痛苦和忧伤,悲凉与悲悯,无奈与彷徨,甚或说沉重的生命体验。这一张张中国人的脸,徜徉在愚昧与文明间,徘徊在梦幻与苏醒间,定格在一种别无选择的惊恐和痉挛间,并以一种比任何文字的表达更有震撼力的冲击,震颤着每一位走入其间的阅读者的心灵。
张晓刚以一张中国人的脸让生命之光、梦幻气质、疏离角色深深折射在张晓刚图像标志性目光中时,张晓刚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秉承着对于艺术的敬仰,在精神和灵魂上承受着来自心灵、社会、时代等方面的煎熬和洗礼,并完成着自我的一次次精神的救赎。他既向着自己的过去告别,同时已开启了自我艺术生命的新的历程。
2018年11月19日下午5:10
于东湖三官殿
Part.2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中电光谷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1、2、3号厅(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5日—2019年5月15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10:30
出 品 人:黄立平
策 展 人:鲁 虹
策展助理:何嘉秋、姜宇微
设 计:简 枫、柯 明、王玮琪
2018年12月15日—2019年5月15日,@武汉·2018“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将于武汉合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策展人。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艺术经历及作品不仅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案例,同时也表征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取向。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分别以“图像修正”(一号厅)、“记忆的抽屉”(二号厅)、“灵魂上的影子”(三号厅)三种不同的叙述角度切入张晓刚四十多年来的从艺经历,并试图利用图像文献与文本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清理张晓刚艺术的创作分期和情境还原等问题。
“图像修正”单元以创作风格演变为核心,围绕张晓刚创作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相关创作素材,以展现其自独立创作至今,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形成和发展,以此梳理出张晓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创作线索。
“记忆的抽屉”单元以时间为轴线,将张晓刚的人生经历归纳为存在与虚无(1982-1985)、彼岸徘徊(1986-1989)、重复的空间——一种手记(1989-1992)、身份的觉醒(1992-1999)、失忆与记忆(2000-2018)五个阶段。试图通过一系列历史素材还原各年代的时代氛围,呈现一些历史的细节,以帮助观者进入特定的场景中,去深刻体会和消化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力量。
“灵魂上的影子”单元则集中展出了张晓刚由1981年至2018年的82幅创作手稿。该部分通过视觉图像的提炼及其演变过程,展现了艺术家在创作上思维轨迹的变化。此外,还特别呈现了艺术家用手机独立拍摄和剪辑的影像作品《玻璃球》,在这部18分钟的作品中,张晓刚以独特的影像语言探讨了“在保持审视自己、理解他人的同时,尽可能地向自己的边缘发展”的问题。
要理解艺术家,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家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包括他生活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等的综合了解。此次“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的展览,试图通过文献与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一种独特有效的展示——这既是对张晓刚艺术风格形成与演变的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也是对张晓刚艺术档案的一次视觉化展现。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艺术史典型个案的剖析与呈现,探讨时代背景下个体创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
艺术家简历
张晓刚
1958 年出生于昆明
1982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多重叙事 张晓刚的艺术档案:1975~2018”,合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ZHANG XIAOGANG”,纽约佩斯画廊,纽约,美国
2018,“重逢:诗与哲学”,布拉格城市美术馆,布拉格,捷克
2016,“索尔·勒维特与张晓刚”,佩斯北京画廊,北京,中国
2014,Zhang Xiaogang, Memory + ing,大邱美术馆,大邱,韩国
2014,“张晓刚:纸上作品”,佩斯香港,香港
2013,“张晓刚”,佩斯画廊,纽约,美国
2012,“北京之声:张晓刚”,佩斯北京,北京,中国
2011,“艺术长沙2011”,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中国
2010,“16:9”,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史记”,佩斯北京,北京,中国
2009,“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昆士兰美术馆之现代美术馆(GOMA),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2008,“修正”,佩斯威尔登斯坦,纽约,美国
2008,“中国绘画——张晓刚”,鲁道夫美术馆,布拉格,捷克
2007,“张晓刚”,萨拉·希尔顿美术馆,坦佩雷,芬兰
2006,“家园”,北京公社,北京,中国
2006,“张晓刚:失忆与记忆”,Gallery ARTSIDE,首尔,韩国
2006,“张晓刚”,东京艺术中心,东京,日本
2005,“张晓刚”,Max Protetch画廊,纽约,美国
2004,“时代的脐带——张晓刚绘画1989至2004”,亚洲艺术中心,香港,中国
2003,“张晓刚:失忆与记忆”,法兰西画廊,巴黎,法国
2002,“图像就是力量”,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0,“张晓刚2000”,Max Protetch画廊,纽约,美国
1999,“同志”,法兰西画廊,巴黎,法国
1998,“血缘-大家庭”,汉雅轩画廊,台北
1997,“张晓刚,血缘:大家庭1997”,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中国
1989,“张晓刚个展”,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重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