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将荣幸呈现双人展《时间谱》,展览聚集了中国艺术家庞涛(出⽣于1934年)与林延(出⽣于1961年)分别创作的跨度超越半个世纪的作品, 作为来自同⼀家庭的两代艺术家, 她们的作品在其时代背景、媒介选择和风格语言上都各不相同, 展览在线索上将其创作实践所处的两条时间线相互重叠交叉, 以物体化的时间分支来带出相互独立的实验、 探索与成就, 在突出其各自特点的同时,亦以⾳乐、色彩、空间、材质和光线的整体节奏来贯通展览空间, 将传承与差异间的微妙关联及反差化为多维和⽴体的时间谱系。
庞涛的艺术与生活自幼受到其父母的影响, 她的父亲庞薰琹与母亲丘堤分别是中国⼆十世纪早期成立于上海的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 的发起人与成员,而庞薰琹亦曾数十载地致力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与建设; 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末, 庞涛作为具有探索精神的创作者⾓⾊与作为美术学院教师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相互重叠,并在那个时期统摄性的主流规范下无法免于冲突,与此同时, 她常常在教学任务之余进行人物、风景写生并尝试绘画语⾔的突破, 她对⾊彩的敏感以自然而抒情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国家委托的历史和革命绘画的合作项目中,亦通过微妙的处理来与政治化的宣传绘画相区别,此次展览中囊括了庞涛在这⼀历史时期多幅写生作品。
展览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作为⼀个重启的契机,自这个时期开始她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姿态逐渐离开写实风格, 趋向⾮具象绘画的实验与推进, 尤其集中体现在1984年⾄2000年之间以⻘铜为⺟题的系列演化中; 这个时间段也被视作⼀个连贯的过渡时期,作品在此前后的转变并不局限于以概括化的历史话语和题材风格之间的简单分类, ⽽是引发出将这样的现象反差与其后续实践中更为深⼊和多样化的探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照。
展出作品在整体上精选了庞涛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提供探测其创作具体语境与表现方式的入口,突出其艺术实践的变化和延展; 并特别呈现了70年代中期和后期作品的两组对比和关联, ⼀组对比来自庞涛在1975年三幅颇为轻盈的⼜富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耕种、生产与革命故居的纸本水彩小品,与1978⾄1979年间以惊异的感性与敏锐完成的户外写生; 另⼀组关联则来自庞涛的风景写生与林延在同⼀时间和地点的创作之间——观察和感知的敏锐以及自由的开放态度是连接两位艺术家代际传承的⼀个隐形特点。
《漓江行之⼀》(1981)是庞涛在80年代初创作的系列沙画之⼀,这个时期⻅证了她对于深入媒介和画⾯构成实验的开始, 将大理石磨成的沙粒添加入绘画的想法来自她父亲庞薰琹的启发。 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开创性系列《青铜的启示》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古代⻘铜器作为母题, 从多方面对画⾯的平⾯和抽象化做了严谨的探索和细致的处理。 庞涛在同时期的大量实践中展现⼀种持续性的投入和革新精神,这⼀点被相关研究者认为是被遮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前卫艺术运动的潮流和叙事话语中。在《青铜的启示—B.Gr.180》中, 充满丰富⾊调变化的⾊块相互产生共鸣,轻柔描绘的线条赋予作品⼀种虚幻的坚实感,而在她的最新系列作品《⾊阶的变化》及数码绘画影像《跃动的音符》中,⾊彩和线条如乐谱中的音符⼀般变换节奏,交织为和谐的旋律。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