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主办的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将于2014年5月16日至8月31日在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OCAT深圳馆以及B10展厅展出。今年,OCAT荣幸地邀请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总策展人马可·丹尼尓(Marko Daniel)担任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马可·丹尼尓具有丰富的国际策展经验,为筹备该展览,丹尼尓对在中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我们从未参与”作为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展览主题。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将继续发展“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这一概念。“社会雕塑”最初由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它拓展了雕塑的概念,使其超越物质形态,进而介入社会关系。他提出的建立一个“作为一个艺术品的社会有机体”的挑战是关系艺术和参与性创作的来源之一。
近年来,“参与”已经涵盖了各种试图实现多样关系、合作、互动和社会介入的艺术,它不断对场景及遭遇进行强调,而非实物的形态与结构。虽然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这一过程也存在着显著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与式艺术从一个激进的边缘性实践向主流国际展览项目的转变。在参与式艺术成为新的正统的过程中,它失去了许多与博伊斯乌托邦式的信仰之间的联系,即相信艺术有潜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或对公共领域进行激进的干预。
此次双年展聚焦于这样一个时刻,即当观众的参与无法成为艺术作品质量的保证时:参与本身不再是目标,它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因此,“后参与”这一概念所要讨论的,与其说是参与性实践的消失,倒不如说是其早已被广泛认可并成为当代艺术常用手段之一的这一事实。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基因·麦克休(Gene McHugh)对“后互联网艺术”的描述,在这样一个“参与”变得“创新愈少,俗套愈多”的时候,重新审视其背后的一系列预设和思想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从未参与”这一说法是对法国社会科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重要著作《我们从未现代过》(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1991)的重述。展览题目指涉了不同模式的非参与:从拒绝参与一个循规蹈矩的艺术项目,到那些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参与传统和那些在艺术领域内都无法进行的激进艺术实践、更遑论公共参与的可能性。
在“后参与”这一标识之下,入选本届双年展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基于观者自由判断而产生的参与,无论是通过行动邀请,反思,批判还是沉思。这些当代或早期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构成了展览的内容,为参与性艺术和社会研究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当代艺术实践参照的框架。参展作品以生活日常、生活中未被注意的方面、看似普通的空间、结构、建筑为参照,并以此为多样的社会现实提供了美学形式。
本届双年展中还将呈现一个集档案馆、图书馆和装置于一体的文献中心。并通过组织丰富的公共项目形成一个围绕双年展主题的讨论平台。参与这些项目的人员包括了参展艺术家和其他受邀的讲者和参与者。具体的演讲时间,敬请关注OCAT深圳馆微博、微信和官方网站。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英文名称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简称 OCAT)创立于2005年,2012年4月正式升格为布局全国的当代艺术馆群。馆群总部设在深圳,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 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OCAT上海馆、OCAT西安馆、OCAT北京馆和OCAT武汉馆。作为艺术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深圳雕塑双年展自1998年创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前身为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
关于策展人:
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是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和泰特英国美术馆的公共项目召集人。他曾联合策展“米罗:逃离之梯”(泰特现代美术馆,2011年4月-9月;巴塞罗那胡安·米罗基金会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他是在曼彻斯特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台湾艺术家陈界仁个展的策展人(2010年10月-11月),也是伦敦联盟——一个由建筑协会、当代艺术研究院、科学博物馆、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和泰特美术馆组成的合作项目的副主席,这一项目提供跨学科的人文研究课题。
展 期:2014年5月16日至2014年8月31日
地 点: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展厅A、展厅B和华侨城创意园B10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