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正于时代美术馆展出

时间: 2014.10.21

2014年10月18日,“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展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自六十年代伤痕艺术,至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中国出现一种基于题材的批判;后来,出现基于前卫艺术的批判,以另类空间和事件博人眼球。而在当代艺术整体认知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提出第三种批判——形式语言的批判,艺术家在主体构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敏感地深入材料的物质性,探索身体与材料的关系。

在三十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题材批判”、“前卫批判”发挥了其作用,但“艺术语言的批判性”在文本梳理、展览展示中一直被忽视。在“事件”优先,“戾场”至上的当代艺术氛围中,前两种批判中的潜在的“艺术语言”线索也被遮蔽。深层原因是对“艺术本体”的严重忽略,更深的原因来自于“庸俗社会文化论”的扭曲变形,无孔不入。

如果细致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史,从吴冠中对“形式美”重要性的提出,到“85美术新潮”艺术家在语言层面的探索(比如浙江美术学院张培力、耿建翌有意识“平涂”,以对抗“伤痕美术”艺术家的苏联、法国绘画技法传承),乃至到90年代的“政治波普”艺术家的语言特质(比如张晓刚这段时期绘画语言特征的转变),以及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摄影、行为艺术等等,都可以发现“语言”一直是困扰、促成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最敏感,也最具挑战性的命题。更毋论中国抽象艺术家的持续探索,实验水墨艺术家融合中西,现在看来并不十分成功的努力。

时下,当代艺术家的“艺术语言探索”已经弥漫出视觉语言层面,或者抽象艺术领域,已经成为“主体”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物质性”、“身体在场”被反复提及,两者紧密的咬合关系也已经建立,他们的“批判”已经冲出“题材优先”、“立场优先”这一弥漫于20世纪中国艺术的迷雾,并与西方艺术界对此问题的探索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此时不把这样一种探索进行充分展现,可能是我们的失职。

本次举办《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展览,就是基于二十二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探索,进行详细的文本梳理,展场设计,书籍出版,从而进行更为明晰的凸显。

展览日期:2014年10月18日 至 2014年11月04日
主 办 方:北京时代美术馆
艺术总监:王艺
展览统筹:刘燕
策 展 人:刘礼宾
参展艺术家:陈若冰、崔岫闻、蒋志、刘韡、刘小东、李松松、卢征远、马秋莎、邱志杰、任戬、隋建国、谭平、王光乐、王璜生、王华祥、徐冰、徐龙森、萧昱、于凡、杨心广、张培力、展望(按拼音先后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