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泳》是水墨艺术家杜小同的首个个展,是其近几年艺术探索的集中呈现。本次展览将展出他近年的部分代表作品及2014年新作50余幅,艺术家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达到自我审视和交流批评的目的。
序陶泳
夜观小同画作,想起石涛,借他“陶泳”二字作为杜小同画展的主题,表达他们以心写画、以画乐心的共同情怀。
石涛以“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豪迈气概提出一种主观表现主义的艺术态度:“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可见“陶泳”意即“唯心”与“乐心”,是一种典型的文人精神,已然烛明人心。同时,我们今天看石涛的绘画无疑是传统经典,但在当时定属独出新意,故曾有“余画当代未必十分足重,而余自重之”的自叹。虽有此困顿,石涛的超绝意气从来是昂扬的,一句“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的天问,睥睨古今,高目天下,用来印证今天的画坛局面,也足可消弭传统与创新的纠结之辩。可以想见,就继承与创新的“心性”与“画性”而言,如果说石涛面对单一传统维度下朝代更迭而道统不变的“当代”环境,只能“君子唯借古以开今”,而晚于石涛三百三十年的杜小同面对断续着的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两个方向的力量,构建坚守、借鉴从而出新的“三角”结构,正是殊途同归。
小同的艺术之路便这样展开。他以自由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专注的态度和坚定的步伐行进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看到,小同的绘画语言已经形成鲜明的独特性,并日臻完整,达到这种状态,是艺术之神给予一个探索中的青年画家最高的褒奖。小同的语言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流变的活水之中,并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积三十年努力渐长渐成。这既得益于中央美院宽博的教育熏染,也与个人的艺术体悟密切相关,而心性和气质或许是最根本的成因。一方面,从宋元文人笔墨精神到长安画派的表现力量,从徐蒋的现实主义到李可染、卢沉创立的造型体系,中国画的滋养丰富而深厚;另一方面,从印象派、野兽派到立体主义,从几何抽象到抽象表现,从绘画到雕塑,从观念到方法,他在西方艺苑中撷英集萃;中西之间的深入对话不断升华着他的感受力,激发着他的智性灵光。小同的中西融合之路呈现两种良性的状态:一是消化吸收不露痕迹;二是中为体,西为用,从语言层面到表现层面融合生长。小同的绘画态度是自由主义的,艺术感觉是空明智性的,他以具象训练为基础,以抽象意味为借鉴,左拥右抱,立意中庸,丰富了中国式意象表现的言说能力。我们看到,山水画的笔墨、花鸟画的空间、非具象的造型以及抽象形式的意味等审美元素,在他的作品里浑化一体,生成的他的自家面貌。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在第一代50、60精英对现代水墨的突破性建构之上,杜小同以更加自由的前向姿态,迈出了“向传统立足更深,向西方伸手更远”的新步伐,他的中西桥接更像一种“化合”反应,正在拓展着传统进化的更大空间,寻找着“传统当代化”的更多答案,确立着中国画的某种“新常态”。作为70后新水墨一代的中坚分子和现代水墨阵列的前凸部分,小同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回望与前瞻的慰藉,我最欣喜于他的谦和与宁静,我相信天赋和尽心率性的专诚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性力量,惟其如此,他的未来之路更为大家所期待。
艺术性从来有高下之分,在85’思潮三十年后的今天,对多样性的中国画做这样的追问,既困难又有趣。千年传统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汇入中西融合的潮流,知向谁边?绘画性和表现性从来是绘画的本体,但会不会是艺术性的全部?在这样的综合思考之下,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以例证的方式提出一些明确的结论:笔墨豪迈又意绪婉约,朴厚苍茫而空灵宁静,才是更大的气象;超越语言建构与表现效果的着意性,超越传统与西方的对立性,才是更高的境界;大道无形,发于无意,简以驭繁,平以胜奇,才是更高的格局。我终于知道小同为什么独爱表现大海,因为在这深海和彼岸之间,正可孤独而自由地“陶泳”。
文/介甫
2014年11月22日深夜于正观堂上
出品人:孙志中
展览总监:张春滟
展览时间:2014.12.14-2015.01.01
展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正观美术馆
主办单位:正观美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韶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