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

时间: 2015.10.19

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于2015年10月1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展厅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将持续一周,集中展示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十门实验教学课程及学生作品。

展览开幕当天即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关心岩彩画的专家学者及岩彩画爱好者前来参观。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先生在高研班学术主持胡明哲教授的陪同下认真观看了每一个展区,详细询问了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新专业建设的一粒种子,首届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学制两年,聘请国内外岩彩画领域一线专家学者组成教师团队,凝结二十余年的岩彩画教学和创作实践经验,首次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为中国岩彩画专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学术理想提供了一个可实施方案。

打造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屠呦呦团队

10月14日上午九点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展厅现场召开。研讨会由岩彩画高研班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范院长支持岩彩画事业发展已二十余年,他认为今天这个展览规模虽小却非常有密度:包括情感的密度、研究心力的密度和视觉的密度。他高度评价了岩彩画高研班的师生团队,充分肯定了高研班的教学体系与成果,并从文化自觉、文体建构、文化生态底蕴三方面为岩彩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原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景波先生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比喻胡明哲教授及岩彩画高研班的工作,即从传统的原点切入,结合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智慧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特别是中国传统壁画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一个可实施方案,并对胡明哲教授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教学的执着、坚韧、甘于寂寞的学术精神表达了敬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先生提出,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文人画上,局限在笔墨上,反而忽略了汉唐时期的大传统,特别是壁画传统,包括其他工艺美术方面所具有的传统。这个课程体系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纵向和微观的挖掘。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先生认为高研班教学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代性与当代性的逆向探索,是中国艺术发展观的特有现象,也是借古开今的良好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李帆先生指出,现在有一种现象——社会越来越学术,学院越来越社会。像胡明哲教授这样孤军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学院唯一要承担的就是把个体研究纳入真正的学院教学体系。教师以一己之力,用良心在做一生的研究,而整个学院不进行梳理和研究的话,这是今天最大的问题。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嘉宾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先生、造型学院副院长王颖生先生、造型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丁一林先生、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毕建勋先生、油画系二工作室主任马晓腾先生、雕塑系教师秦璞先生、壁画系教师刘斌先生、实验艺术学院教师张国龙先生、邬建安先生、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岳洁琼女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魁正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大学漆艺专业主任程向君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李筱谦先生、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华女士;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克诚先生、中国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徐虹女士、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先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先生、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许德民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通讯主编赵坤先生、中国艺术报编辑部主任孟祥宁先生、中国书画报主编李文慧女士等。

与会嘉宾就岩彩画高研班一年的课程汇报作品、教学体系等各抒己见,发表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后圆满结束,就本次汇报展览的成果给予极大肯定,就岩彩画作为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学术理想达成共识。

展览前言

“岩彩画”是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采用国际惯例——以材质归纳绘画种类的分类方式,对于以天然岩石微粒进行绘画的语言方式的一种称谓。她根植于深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具备当代时空中多向延展的可能。一方面是传承: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的语言逻辑;一方面在生长:已经置身于全新的宽广的阐释空间。“岩彩画”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绘画语言体系。

从“岩彩”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绘画历史脉络,可以找到一个尘封千年的传统绘画基因,可以传承一些曾经失落的汉唐绘画语汇。以“岩彩”的角度展开相关艺术思考,可以提交一个以回归东方文明作为前提,立足于本土地质和本土文脉,探寻本土绘画当代新形态的可实施方案。以“岩彩”材质作为形式建构的基础和形式转换的通道,能够自然而然的变异艺术创作的叙事方式:既可以延展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东方的审美意象;亦可以转换为“材质物语”的当代创作思维,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以及当代创作的独特视角。“岩彩”具有开放的多样的未来空间。

“岩彩”引导我们走出都市雾霾,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进行天然采集,使我们切身体会: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放下以人为本的立场,虚心解读宇宙信息,理解顺应自然规律……经由一个平凡而独特的材质,可以重新发现脚下的大地,引申出生存危机的觉醒,文化反思的觉悟,是“岩彩”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岩彩画家在20余年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在追溯源头和探索未来的两极之间,发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点;形成了一套递进展开的课程体系;有可能建构一个应运而生的新专业。尽管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同心同德并且深信不疑——具有创新意义的岩彩画课程体系不仅为岩彩画新专业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也使“传统绘画当代转型”的学术理想得以具体实现。岩彩画课程体系如果能纳入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系统,一定会给中国美术教育注入鲜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