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走进创作第一现场:“状态”雕塑台工作室开放展启幕

时间: 2016.6.7

雕塑台工作室开放展——“状态”于2016年6月4日下午4:30开幕,不同于以往的展览,此次以雕塑台内15个艺术家工作室开放的方式举行,开幕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本次开幕由五个板块活动串联而成。态有文化创始人之一何盛源主持开幕仪式,并宣布雕塑台作为一家开放式工作室正式成立,同时,驻扎在雕塑台内的实验剧场——P4 Theater也正式对外开放。

雕塑台负责人王良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雕塑台工作室的由来,并强调了雕塑台工作室的开放姿态。学术主持朱志坚先生也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雕塑台工作室的开放性以及学术性。而担当此次展览策展人角色的张立涛就“状态”一词,向大家说明了此次展览的目的,即以开放工作室的方式呈现艺术创作过程中复杂但真诚的一面。

开幕以切蛋糕仪式结束,这可是雕塑台入驻艺术家,央美油画系研究生蓝梦乔亲手烘焙的,也突出雕塑台尊重艺术家个性,强调“原生态”和各种尝试的“过程”的理念。之后,P4剧场对外开放,首场演出由入驻艺术家傲霜、何发共同策划,导演嫣沁,舞者刘杨共同演出的实验戏剧《影子对位法》及央美数码媒体工作室应届毕业生何盛源的《星尘廛》,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以“过程”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艺术家张立涛在展览前言中引用了布朗库西的一句话:“做艺术并不难,难的是能够进入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状态”正是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而此次开幕展现场的展示方式,充分体现出雕塑台不同于当下一贯的以艺术创作的成果示人的展览方式,而是强调艺术品背后的创作故事。雕塑台内有15间工作室,艺术家来自雕塑、油画、壁画、数码媒体、设计、中国画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入驻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专业属性不同,但对艺术的探求过程却是出奇的一致。就像朱志坚先生所说的,一,大师是不会错的,二,大自然是不会错的。这两点概括和总结了雕塑台内所有艺术家所秉持的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从对大师的研究,对自然的写生之中汲取营养,注重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的日积月累。正是在以“过程”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下孕育和两年的时间,才成就了此次“状态”展览。

多元融合的雕塑台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实习基地,坚持在实践中探讨雕塑和艺术话题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写生,研究艺术本体语言。雕塑台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各专业硕士毕业生,作为雕塑台俱乐部整体运作的后备团队,此团队的优势在于汇聚各个专业人才,提供进行艺术探索的各方面——包括硬件和后勤等保障、具体技术技法和创作思路指导的支持。雕塑台内除了会绘画与雕塑之外还有一间名叫P4的实验剧场,大力支持和演出实验戏剧。在此次展览开幕之际,P4剧场就同时上演了一出“影子对立法”的实验戏剧。戏剧的导演说:“剧场是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中,碎片化的场景和回忆的只言片语,组合成一部黑白悬疑片的诡异气氛。而纱帘和幕布分隔出了意识界的三重影像,让角色在真实和虚幻的剧场空间中演绎出音乐和语言的对位法。影子和影子的关系,从互相追逐变成了互相质疑或阐释,在各种象征符号中剥离出生命的呓语。”

开放的雕塑台

我们如何认识一位艺术家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艺术,走进艺术家工作室,进入并试图了解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接近艺术事实的途径。雕塑台工作室开放展,就是一次试图让观者走进艺术家创作第一现场的展览,通过这次展览,观者不仅能够看到艺术家的工作成果,还能了解到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次展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连同成果一起展示出来的还有艺术家的困惑和纠结。同时雕塑台欢迎任何专业或非专业的热爱艺术的朋友来此进行创作实践和探讨艺术话题。开放性,是雕塑台所秉持的一贯态度。

雕塑台艺术家个人陈述

每天面对一个陌生人的面孔,在完全无知的情景下立刻对其进行写生、塑造、刻画,循其此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着,唯一改变的是当天模特台上的人。

奇怪,多年下来却发现对所谓的“陌生人”却是那么的熟悉,以至于似乎在去工作室的路上已经认识了今天的模特,老李、老张、老王、小五、小六……

究其原因,只要你面对的不再是面孔而是雕塑,是你的内心,是人性的显露,你溶于其中,你将熟知一切的人,同时也最终被雕塑所认知。

---朱志坚

作品里,我关注的是能量,空间,意味和创作的态度。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是寻找,等待我与自然相结合的瞬间: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在险与平衡之中,在熟悉与不熟悉之中。看似单纯,而我希望它承载着丰富。这种丰富不是文学性的感动,或社会意义,而是作为雕塑本体语言的存在感。每次的切割与塑造都试图对以往所熟悉的形态有所推进,挑战,或是破坏。而这需要有极大的勇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品味,它象是一种对艺术对人生的态度。是感受思考之后的行为,行为之后的审视,递进,不断扩大的观察围度之后走向新的可能。它们有物理性,精神性,是生命,更是存在。很欣赏杜尚说的一句话“象艺术家一样活着” 。这种方式,这种态度,可能比作品本身更重要。我认为作品只是艺术家修行的副产品。

---梁好

雕塑和绘画都是我目前艺术探索的手段,它们延伸出的是不断在三维雕塑和二维绘画之间的来回切换已经之间的相互启发。串起这些的一条主线,就是我对”形式—空间”的探索。而最根本的是通过对这些形式和空间的探索,构建起对这个世界在精神和理性层面上的认识,这如同哲学家用哲学思辨去与世界沟通,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存在。

---张立涛

我喜欢的创作状态是类似于一种“走神”的状态,我现在不想刻意的模仿某种创作风格,也不想依靠经验去创作作品,而是处于一种精神冥想之中去做作品,让作品自然的生发出来,这个时间里我是自由的,放松的。

---金芃百

一部虚拟舞剧,试图把雕塑语言与舞台表演艺术以及影像艺术融合起来,对奇点时代的新艺术语言的一种美学探索。在非真实的空间中创造一种极其真实又极其不真实的矛盾性,在不同的场景构成画面中,营造出关于表达奇点时代,量子物理与宗教、以及宇宙生命的启示性意境体验。“星尘”,宏观与微观、宇宙与宗教的联系;“廛”,音同“禅”,古汉字,意为空间、场域。

---何盛源

很庆幸可以在天通苑雕塑台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且结识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我自己经常不知不觉的就在工作室里呆一整天,在这个独立的思考空间中,总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很享受创造给我带来的快乐,这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对生活的新鲜感。自己是挺喜欢安静的,静静的每天都在创造,将一些想法付诸实践,而且很容易自我陶醉其中。

---史玉龙

彼时涂抹这些画面的亢奋和我此刻的冷静已经对接不上,我带着对于画面结果的无知直接切入关于这些肢体的笔墨趣味的表达,因而他们于我也就变得更加无从界定或者判断,当我为了此次展览选定如是呈现的几幅而反复审视的时候我才确知我再怎样凭借记忆去描述那时的状态都是经过概括的、粉饰的。是的,当时的情状拒绝描述,尤其是事后。我想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绘画劳动”的过程是这样的心里没底,又这样的直面惊喜。

---焦捷

如今是读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图片随时随地刺激着眼睛,虽然架上绘画并不占有多少优势,但我仍希望能够提供足够有意义的图像。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丰富的传达,无论是视觉形式上的或是内容语言上的。

---阮强

p4剧场是一个不断求索于将戏剧与影像融为一体的实验空间。黑色帷幕把近200平米的空间切割,一半黑色赐给敞开的内心,一半白色属于凝视的双眼。两者亦或交融,亦或分裂,就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的那场戏剧。在这里,我们找寻最真实的你。p4剧场,只为你而拍。

---张绍华

“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曾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此。“

——普列汉诺夫

我的作品呈现的是以往我的经历,一个动作,一个瞬间,这些只要触动了我,我就要用我的作品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在做这些创作的初衷。

---霍启鹏

所有艺术都应该有一种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或许是源于对自然的体验,或许是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究,然而每个灵魂的潜意识亦或着本能,是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牵引着我走向艺术,走向雕塑,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一但心看透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便会在一种超越了思维的,有觉察力的状态下于自身内部找到了安宁。

---伊文哲

我的作品阐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在工作中,手触摸着材料,内心平静下来,用心灵和触觉感知着三维空间带来的多维度感和快感,并借用着少年少女纯真的灵魂和形体形象,把生命中最易感受一切情感的状态凝固在此作品之中。

——张鑫

图文/雕塑台工作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