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深度丨传统绝学的断续重生:陈琦《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新书出版

时间: 2019.11.29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版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某种战战兢兢的“危机意识”。作为一个版画起源国,我们曾有过悠久灿烂的版画时代,而革命年代,版画亦成为“武器”,在抗战时期爆发出新兴的力量。如今,版画却已退至学院,成为依靠教学才能流传和发展的创作形式,因为它对工具和环境都高度依赖,这使得毕业之后真正在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不算高的接受度和低迷的市场认知度,成为版画人的痛点。

我们还能如何发展当代版画?怎样向公众去推广版画,以建立对当代版画的基本认知?有哪些根源性的理论或历史我们还未曾厘清?从创作的层面,还能在语言系统与艺术观念上如何创变与衍进?而从国际语境来看,我们能够向国际版画界提供什么样的视觉样本与哲学观?这些成为有学术自觉的版画人一刻不停在考虑的问题。

近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著名版画家陈琦教授的新著《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新书首发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实为版画界一件可圈可点的大事件。一直以来,陈琦教授在掌握传统水印版画根脉、深耕版画创作的同时,对时代的新态势及艺术创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方向保持高度的敏感。作为中国水印版画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从80年代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水印木刻,他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着眼于本质,对其所从事的艺术职业——版画的属性、版画的本体语言、版画的当代转型及现实意义、数字时代的复数艺术等根源性问题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他所提出的“印痕是版画的艺术最深层的特点与最本质的语言特征”、“未来版画是一种媒介艺术”、“技术即观念”等观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兼具历史梳理、理论研究、技法材料与名家示范的“水印版画百科全书”,先在前面的章节系统展示了水印木刻的概念、功能、形态、物性特征与文化属性等基本理论研究,紧接着,陈琦对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图像复制技术、绚烂静绝的传统水印木刻以及断续再生的现代水印木刻进行了一个历史文脉层面的梳理。其后,陈琦在介绍工具、材料与水印物性实验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绝学”拿出来,这是陈琦三十多年版画实验与探索的成果。同时,陈琦选择了在水印木刻传统的继承与现代转换上有所成就五位艺术家,进行了名家示范与案例分析,他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水印木刻的语言体系,也开拓了人们对水印版画技法的探索路径。除了学术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工具实用性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陈琦在最后的两个章节,亦结合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工作经验,介绍了水印木刻工作室的空间和环境,以及作品的保存与展示,这些与“制作流程与技术要领”一起,勾勒出一个严谨、缜密,有着良好工作习惯和清晰工作脉络的当代版画领军人物的形象。

陈琦在忆及自己与水印木刻长达三十年的历程,谈到有两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从事水印木刻研究与实践:一是水印木刻的现代实践正发端于中央美院,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深觉应该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同时,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传统水印木刻的样式语言进行当代转换。

2019年11月20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五号楼电教报告厅举办的首发式由新书发布会及小型研讨会两部分组成。以《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与陈琦的个人创作为出发点,参会嘉宾们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话题展开了讨论。

一、水印木刻的历史与现状:

陈琦教授在谈到中西方版画的差异之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一是中国水印版画历史悠久,早于西方版画500年;二是中国水印木刻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水印技术的脉络上发展前行。其技术的选择背后的艺术伦理就是中华文化之美。不论中西方版画,其缘起都在于对绘画的复制和图像的生产。这也奠定了中国的水印木刻在美学范式、语言上都和中国绘画有密切关联的基础。作为当代的水印版画家,应该运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创造属于当代的艺术家自己的精神产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院长谈到,版画历史渊源流淌,以新兴版画为开端的现代版画之路,开启了新篇章。而版画的现代之路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美术现代之路最具特色的概念:一方面沉积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吸收外来的艺术经验、优势,形成了自己发展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始终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苏新平教授则具体谈到了水印木刻在我国的发展沿革。水印木刻作为我国的一种历史国粹,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70年的发展中我国引入了很多西方版画技艺和艺术形式,反而对传统的水印版画有所放松。虽然无论从教学、实践、艺术家创作方面,始终有人在进行水印研究实践,但是其作为一个导向,是有所疏忽的。近年来,从事版画创作的群体开始越发重视水印画的价值,此书的出版正好为水印木刻进行了专业性与系统性的梳理,亦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一代代继承。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方利民教授同样论及了水印版画被视为版画的一个门类,少于系统性或全面性的研究现状。水印版画虽然作为很小的一个艺术门类,但是具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它能代表我们中国美术的特点、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教授关注到了此书的封面:一幅明代的画以及后面典型的陈琦式的水的波纹——这实际上意味一个现代的数码技术与传统的中国古老版画的两极。陈琦教授在此书中对中国的版画历史的梳理有别于以往以年代断代来讲述历史的特点,而是从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与作家身份出发来进行跨越版画历史的研究与整理。如今的版画最前沿的大概就是数码版画,但其大部分还在商业领域中的使用,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作者也就是陈琦教授和他的学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版画这一领域的发展,再往前走大概是数码版画的技术,这亦契合了封面背后的水纹,其象征着一个重要的起点。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刘礼宾教授从回忆在十几年前中国当代艺术还未遇到很大的困境时,陈琦教授就谈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可能面临着形式语言的困境。随着水印木刻演变为中国在世界上特别被关注的技术类型,陈琦教授对水印木刻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明确地展现了在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中,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向世界展现自己秉承传统的艺术创作的态度。

二、观念与技术:

观念与技术关系的探讨是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规避的话题之一。对于传统艺术技法与当代艺术观念结合的思考,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与学者所要面临的挑战。本书便是从“观念与技术”的角度梳理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理论、历史与创作状况。版画有着极强的制作性,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像版画一样,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如此之紧密。而“版画的技术史”一直被学界忽视,尚无系统整理和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事实上,版画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从技术向艺术的发展过程,其观念更迭与技术发展如影相随,观念的需求催生、推进了版画技术的发展,而版画技术的更新又影响着图像的生成与传播,从而产生新的观念。从中西版画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版画技术变革的角度能够勾勒出一部版画观念衍进史。陈琦教授从自己实践的角度及多年的理论学养出发,开拓出一片版画学术研究新地。

没有一个技术的选择是没有观念作为基础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教授认为技术和观念的关系应该是互相推进的:观念使人们选择了技术,技术的再发展会促生观念的愈发成熟与坚定。从技术难度上来说,水印的难度大于油印,它要求对整个创作空间潮湿度的把握。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发展了数码水印,其与传统水印在制作上、审美上的差异,都值得读者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王华祥教授谈道,从技术方面说,版画是最开放、最具有探索精神的,原因在于其永远是与高科技技术与时俱进的。因为版画是和印刷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其不反对新技术且新技术一定会介入其中。就观念问题来说,观念意味着价值观,即特定时代的伦理观,特定画种的理论与价值支撑。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水印开始成为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的共识,其佐证了今天的艺术观念是有别于过往的。每个时期有其特殊的伦理,是这些伦理观决定了艺术的材料、方式等。陈琦教授的这本书对这个领域内国家文化战略的一种责任的承担,因而是十分有价值的。

刘礼宾教授亦谈到了水印版画制作的精微性。在他看来,某种技术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和在当下所释放的能量和信息量,在本土语境中激活它已非常困难,将这种语言放到国际层面上并成为相关领域的代表则更为困难。因此陈琦教授对于中国水印版画的触及、思考、观念、技术都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亦从自己的视角解读了“观念”与“技术”。他认为技术本身强调的是时代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一方面颠覆了传统,但同时又复兴了传统。具体来看,当数码技术进入到制版印刷的系统之中,能够激发对以水印木刻为核心的传统技术的再思考。在水印木刻的当代拓展中,陈琦教授的思路还不仅仅是水印木刻,其引起的反思超越水印木刻本身而反映在更大的领域内。在今天这个时代中,新技术的递进和发明意味着对原有技术的发扬与挖掘,人们要开阔地去面对更大的挑战。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武宏教授谈及陈琦教授提出的“技术即观念”,认为观念中携带的技术因素实际上非常多。在当代创作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技术,但实际上好的作品离不开精微的技术,但是技术本身不会表面地呈现在观者的眼中,而往往隐藏其后。

三、历史研究与当代艺术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在如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文化上的国际影响力被日渐强调。在“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学术研究与当代艺术创作的结合已成为一大趋势。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以及“具有深厚艺术学养的学者”是时代与当代文化给每一位艺术行业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水印木刻版画作为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文化传播与民族自信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宏观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在回溯传统文化以寻求当代转化,其如何从专业领域向公众视野普及亦是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亚洲艺术中心李宜霖先生认为通过陈琦教授近年来的创作和推动,更多的人对水印木刻有了基础性的了解,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市场与展示环节。它使得水印木刻版画逐步迈向世界、成为完善世界版画领域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陈琦教授谈到,公众目前对于版画这一大门类的了解得益于中国美术教育推广深入人心。此时推出水印版画的重要性,是希望在艺术门类中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自己优秀的传统。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如果能够回头发扬我们的传统,我们就会在国际文化语境中获得足够的尊重。陈琦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对很多专业名词有自己的定义与概念,其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不断的丰富水印木刻的词汇,而这些概念由中国人定义是最为准确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定义,还有字面背后的文化意义。

王华祥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谈到,通过陈琦教授的这本书、通过水印这样小小的画种,相信能够给国际艺术界带来对中国文化的全新认识。同时,跳出中国来看,在如今这个时代,应该将全世界的东西看作是整个人类的东西。激活整个人类、抛开壁垒,才是一种更大胸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这也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这种文化包容。总结来说,文化策略与文化胸怀缺一不可。

应当说,陈琦教授的《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一书,不仅仅是对水印木刻这一传统艺术门类的系统梳理与当代再现,其呈现出关于观念与技术的反思,亦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而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此书开启了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被激活、如何与新技术碰撞对话,从而作用于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拓展讨论。

文|朱莉、周纬萌
现场图|胡思辰
部分资料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