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展评丨录像、行为、表演与具身之镜

时间: 2020.5.27

1590548700891.gif

当行为与表演的观看模式被限制在影像的视觉方式中时,其原本观赏性的意义被置换成图像的表达媒介。当录像艺术介入行为与表演的存在方式时,是如何打破固有的视觉行为构建新的视觉文本?有关这些问题的探讨,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近日推出影像研究展第二期——“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中或许能给予探讨的线索。本次展览是2019年举办的“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展的延续。展览分为五个单元,“自传”对应主体性,“事件”瞄准社会性,“舞者”强调身体性,“讲者”凸显体制批判,“剧场”则着力于思想性,共展出24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由杨北辰策划。

13.jpg

110.jpg

114.jpg

《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展览现场

在狭长的展览空间中,将五个单元的影像通过帷幕进行间隔,参观者穿引期间,进入录像艺术的表演之中。或许影像艺术的欣赏方式,在这个展览中提供一种最为单纯的方式呈现,毕竟影像作为去物质化的艺术方式,将更多的艺术信息归赋予光影所熠动的视觉运动。展览试图用最具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将中国录像艺术中所呈现的行为与表演进行归纳式的表达,这样的尝试是积极而富有探索性的。影像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逃脱的视觉感受,在大众乐于用娱乐的方式感知影像所带来的快感时,行为与表演介入录像艺术中必然具有不可调和的顿感。或在观看完这场展览后,你会讨厌影像在美术馆中单调的展示方式,但你也会爱上录像中叙述的内容,毕竟艺术才是展览的魅力之源。

现代传播集团文化艺术平台总裁,兼《艺术界》《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人曹丹(右一)、建筑师梁琛(右二).jpg

C51A6292.jpg

C51A6148.jpg

《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展览现场

“自传”( Autobiography )

“自传”单元一共展示6位艺术家的作品。马秋莎的《爱情事件》是我观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录像中一位少女在进行着爱情中最为常见的行为--接吻,但屏幕上只有少女一人的出现,轻吻的另一方处理成透明的影子,展示出爱情中的人们始终是孤独的存在。李明的《让光来证明我正在消逝》(2007)用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常行为--将身上的尘埃与皮屑在拍打、摩擦中剥落,作为张培力的学生,在作品中展示着与其老师某些共通之处--虚无主义般的诗意。厉槟源的《自由耕种》(2014),录像中现代人在最为古老的耕作田地里进行身体的摔打,似乎是在向历史索取批判性的求证。鄢醒的《艺术的,太艺术的》(2013)展示出元绘画般的电影造型艺术。陶辉的《谈身体》(2013)中对电视新闻与真人秀的模仿,把主体情感与记忆中的经验混为另一种情绪。

image_6.jpg

马秋莎(Ma Qiusha); 《爱情事件》(An Incident of Love)2004 ;录像,彩色, 无声(Video, Color, Silent)   1' 12'';图片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eijing Commune)

让光来证明我正在消逝1.jpg

李明(Li Ming),《让光来证明我正在消逝》(Prove that I am Elapsing with the Light)2007,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7' 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屏幕快照 2020-05-28 下午4.39.14.png厉槟源(Li Binyuan);《自由耕种》(Freedom Farming)2014;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5' 0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艺术,太艺术的 1.jpg

鄢醒(Yan Xing);《艺术,太艺术的》(Arty, Super-Arty)2013;录像,黑白、无声(Video, Black&White, Silent)9' 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曹斐 链Chain Reaction_2002_video_5mins25secs_Image 04.jpg

曹斐(Cao Fei);《链》(Chain Reaction)2000;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5' 25'';图片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2013_谈身体_截图_单通道高清录像_彩色 _3 分 45 秒 02.jpg

陶辉(Tao Hui);《谈身体》(Talk About Body)2013 ;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3' 4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事件”( Event)

在“事件”单元系列作品中,更多表现出录像的记录性和对社会场景的介入性。徐震的《喊》(1998)与阚萱的《阚萱!哎!》(1999)作品中,在公共社会空间的秩序中,感性的行动如何激发直觉的释放,前者是在通过外界释放压力,后者则从外界消解内在的焦虑。唐狄鑫的《芦苇》(2009)与李燎的《一记武汉》(2010)更多将社会个人与他者的相互遭遇中场景,以荒诞的方式呈现出戏剧性效果。赵赵的《雨》(2012)贯彻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觉知,通过当机立断的介入与诗意的转化,巧妙的完成了社会事件向艺术事件、现实政治向生命政治的过渡。[1] 《每个人都是企业的同时也是产品》(2015)则试图消解社会事件与艺术事件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让艺术成为介入社会的最佳方式。

喊 Shouting_video stills_Courtesythe artist and MadeIn Company.JPG

徐震(Xu Zhen);《喊》(Shouting);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4' 00'';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没顶公司(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deIn Company)

阚萱 哎!图片002 .jpg

阚萱(Kan Xuan);《阚萱! 哎!》(Kanxuan Ai!)1999;录像,彩色,有声 |(Video, Color, Sound)1' 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唐狄鑫 芦苇_2009_12.jpg

唐狄鑫 (Tang Dixin);《芦苇》(Reed)2009;录像,彩色,有声( Video, Color, Sound)10' 1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李燎 《一记武汉》_1.jpg

李燎(Li LIao);《一记武汉》(A Slap in Wuhan)2010;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5 '0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赵赵 雨.jpg

赵赵(Zhao Zhao);《雨》(Rain)2012;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5 '3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每個人都是企業的同時也是產品-2.png

佩恩恩 (Payne Zhu);《每个人都是企业的同时也是产品》(Each Is a Corporate and Each Is a Product)2015;录像,彩色,有声 ( Video, Color, Sound )12' 1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舞者(Dancer)

舞者单元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带有社会场域的环境作为舞台,用人的行为与单调的动作为舞姿,这是带有浪漫化的社会语境内比。蒋志的《飞吧,飞吧》(1997)与陈晓云的《拉》(2006)用单一的行为动作不断重复于影像当中,其动作类似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在重复的频率中构成连续律动的影像。周滔的《互助练习》(2009)作品中两位表演者如同演艺着一段双人舞,在彼此生活的社会场景中参与社会关系中最为和谐的处理。童文敏《盘旋》(2017)在多个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不断切换。手上绑定的羽毛既可能意味着逃离的冲动,也可能源于对于熟悉空间的浪漫化想象,与周滔的不同之处在于,与事物及空间的互动在此成为了一种重新图绘(mapping)的努力,即以某种私人的、身体的地理学来描述世界。[2]林一林在 《金色游记》(2011)把自身变为一位文化闯入者,在新的城市地标中凸显出怪异与夸张的行为动作,似乎在有意的展示差异文化间的冲突。章清的《的士桑芭》(2003)中闯入汽车的舞蹈方阵的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环境中,人们在游戏般的世界中产生不确定的焦虑感。

fly1.jpg

蒋志(Jiang Zhi);《飞吧,飞吧》(Fly, Fly)1997;录像,黑白,有声(Video, Black&White, Sound)5' 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陈晓云 拉 3.jpg

陈晓云(Chen Xiaoyun);《拉》(Drag)2006;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4' 11'';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hanghART Gallery)

互助练习01.jpg

周滔(Zhou Tao);《互助练习》(Mutual Exercise)2009;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0' 54'';图片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盘旋1.jpg

童文敏(Tong Wenmin);《盘旋》(Hover)2017;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6' 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屏幕快照 2020-05-28 下午4.50.44.png

林一林(Lin Yilin);《金色游记》(Golden Journey)2011;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6' 40'';旧金山艺术学院和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委约创作(Commissioned by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and KADIST Art Foundation);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的士桑巴_1.jpg章清(Zhang Qing);《的士桑巴》(Taxi Samba)2003 南京( Nanjing)2005 德国 (Germany);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6' 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演讲者(Speaker)

“讲者”单元的四件作品无疑在用个人的语言演讲对抗另一种无形的对立。批判性是四部作品共同的情境表达,都在质疑着知识生产制度的倾向。胡向前《向前美术馆》(2010)用自我的身体以及语言,构建出一座想像的无形美术馆。语言中所叙述的内容无疑是对美术馆体制最好的批判。李然的《圣维克多尔山》中,作者在如同播音主持的场景中,用模仿的语音回应着在艺术史与思想史中“模仿”的话题。戴陈连的《如何成为一个艺术界装逼犯》(2012),用演讲的方式剖析着艺术界成功的秘方,这一切类似套路的言语,将神秘的艺术圈话语逻辑进行着幽默的批判。姚清妹《审判》(2013)作品中,她用近似咆哮的语调对着售货机进行着激烈的辩论,从而表现出对立中无法理解的痛楚。

向前美术馆1.jpg

胡向前(Hu Xiangqian);《向前美术馆》(Xiang Qian Museum)2010;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4' 3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屏幕快照 2020-05-28 下午5.00.21.png

李然(Li Ran);《圣维克多尔山》(Mont Sainte-Victoire )2012;现场表演、幻灯片装置( Live performance & Video Installation)34' 3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如何成为一个艺术界装逼犯 1.jpg

戴陈连(Dai Chenlian);《如何成为一个艺术界装逼犯》(How to Become A Zombie in the Art World)2012;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0' 0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姚清妹 审判.jpg

姚清妹(Yao Qingmei);《审判》(The Trial)2013;录像,彩色,有声( Video, Color, Sound)9' 00'';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gician Mpace Beijing)

剧场(Theater)

最后一部分“剧场”只收录了两件作品。这两件作品都是与“吃”有关的影像作品,吃更多作为一种影射与介入话题的方式。石青的《厌食症》(2006)更多展示出对吃的对抗生理反应,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生理上难以消化的内容则反馈出心理意义上的痛楚。当面对漫长历史的沉淀经验中,他们如同无法消化的巨量食物,让吃变成心理上条件反射般的拒绝与苦楚。汪建伟的《三岔口》(2007)中,展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在吃着盒饭与馒头,他们聚集在原本是空荡的三岔路,这些人物的存在创建出我们通向历史的线索当中,或许吃只是勾连出历史与当代中最为滑稽的暗示。两间作品用类似舞台的场景模式,巧妙的处理着戏剧化舞台与影像艺术的差别,影像艺术在凸显着思想性的延展,而戏剧艺术则是在形式上提供媒介般的表达。

A-02 厌食症 第二幕.jpg

石青 (Shi Qing);《厌食症》(Anorexic)2006;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18' 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三岔口》Dilemma-Three way of fork in the road,2007(2).jpg

汪建伟 (Wang Jianwei);《三岔口》(Dilemma - Three Way Fork in the Road);录像,彩色,有声(Video, Color, Sound)2007,10' 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录像艺术的表演与行为艺术提供另一条道路,它用具体的身体赋予艺术表达新的思考模式。影像中身体成为表演与行为最为核心的介质,身体的具象性在不停的受到解脱,从而让身体作为通向历史与当下最好的通道。影像如同具象之镜般,用最真切的肉体还原着具象世界的过往与当下。

文/林路

注释:

[1]、[2]杨北辰《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

参考资料:

[1]展览前言

[2]杨北辰《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

[3] 佩吉·费伦,《无标记:表演的政治》。Peggy Phelan, Unmarked: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nce.

[4] 翰斯•卜林杰,《媒体&表演:沿着边界》。Johannes H. Birringer, Media & Performance: Along the Border.

海报 Poster.jpg

展览信息:

展期:2020.5.22-8.30

策展人:杨北辰 

艺术家:曹斐、陈晓云、戴陈连、胡向前、蒋志、阚萱、厉槟源、李燎、李明、李然、林一林、马秋莎、佩恩恩、石青、唐狄鑫、陶辉、童文敏、汪建伟、徐震、鄢醒、姚清妹、章清、周滔、赵赵

展览空间设计:梁琛

开放时间:周二-周六 12:00-17:00

地址: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丨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797东街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