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0央美毕业季丨“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二期:“物时·心时”

时间: 2020.6.9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以《彼时·此时》主题开启毕业季序幕。“彼时”与“此时”作为人所处空间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它们的距离丈量着学子时光中曾经熠动的光影。在后疫情时期,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呈现出独有的特性。

毕业展年年看,后疫情时代的美院毕业季又有何不同?艺讯网将以专题视角的形式,将今年毕业季展览中具有时代性、创造性、未来性、思考性的毕业作品以及艺术家进行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观者更多具有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为观众寻找出新的视觉逻辑与观展体验,作为理解作品的向导。本次将围绕毕业季主题“彼时·此时”,针对毕业作品进行观察报道,通过五个视角:“疫时·愈时”、“物时·心时”、“虚时·实时”、“往时·来时”、“你时·我时”进行诠释。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毕业展览中,为观者带来一份精选的视觉图录手册。

于此,我们试图勾勒一个轮廓清晰的毕业季故事,将疫情时代毕业学子们在创作中的情绪、思考与努力,作为记录的倒影而存留。或许精选再次留恋的作品,把他们串连成叙述的逻辑,从而生成另一场展览。无论彼时,还是此时,愿即将毕业学子时时与艺术相伴!


第二期视角  物时·心时


世界之大,千品万俦,繁然杂陈。然而简单地说来,实在可以说,只有两样东西存在着。这两样东西,即是物与心。物与心是人类的话题,也是艺术的话题。物质与心灵的关系总在生命的过渡中获得辩证的存在,我们来源于物质的构成,物质构成生命,生命承载着心灵,心灵创造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物与心贯穿于其艺术过程的始终,心最先开启一切,生命的活动受到心灵的指挥,物质呈现出这一切的状态。本期所精选的艺术家作品中,或含蓄或大胆的展示出对于物与心话题的思考。或许生命来源于物质,但似乎在生命的过程中,往往心灵被赋予更多的期待。物与心作为艺术思考的核心命题,他们在时空的范畴内,演绎出多样相似概念的探讨,比如肉体与灵魂、环境与观念、观看与感受等,都是为了寻找心物交融的世界。


1

冯志佳

×

 《被掏空的人群》

冯志佳

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参加展览

2020年《被挖空的人群》参加“上下文”2020届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毕业生邀请展 北京 悦.美术馆

2019年《脸》参加 “七窍”——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八人展 北京 悦.美术馆

2019年《脸》参加“深圳空体✖️绿厂”展览 深圳 里空间

2019年《编织的线》参加“海.岛间”展览 上海 德荷当代艺术中心

2018年《左余光写生苗绣》《右余光写生苗绣》参加事苗展览 

北京 今日美术馆

2018年《大虫子》参加 事物的非秩序展览 北京 龙门艺术美术馆

2016年 《狗》参加 锐--2016青年艺术家联展 北京 万国艺术馆

2015年《做游戏》参加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北京 今日美术馆

《被挖空的人群》—室内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这么多的人为什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其实人和人的外貌是很相近的,都是由四肢、器官、五官等这些零部件组成的,但为何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人身上似乎有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但是能感受到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把它叫“能量”、“气场”、“精神”、“灵魂”……,但这些词对这个“东西”的表述都不够贴切,我们只能去感受这个“东西”。所以我做了大量的实验尝试去摸索这个“东西”,例如:我用“余光”的视角观察人,“余光”视角下的人的造型会变得扭曲、模糊、重影、断层…….,形成一个全新的造型;我用枯树枝搭建人像,然后再在上面喷上颜色,使其变得非常玄幻;把油画颜料当作雕塑泥一样去塑造人体等等。这些实验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然后去观察这些经特殊处理后的人身上是否还会有我们从正常人身上感受到的那个“东西”,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被挖空的人群》—室外


 作品《被挖空的人群》是另一种实验方式,呈现的是一群被挖空的人,是把人的大部分位置都去除掉,只留下部分轮廓线和结构线,其来源于我在绘画中对线条的理解,比如一幅速写作品,寥寥几根线就能把一个物体表达清楚,而且有其自身独特的视觉感受,所以我尝试把现实中的物体的其余位置挖掉,只留下其轮廓线和结构线,观察被挖空后的人身上是否还会有我们从正常人身上感受到的那个“东西”,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脸》系列NO1  尺寸可变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年代2020

《脸》系列NO2 尺寸可变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年代2020

《脸》系列NO3 尺寸可变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年代2020

《脸》系列NO4  尺寸可变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年代2020

《脸》系列——局部2 尺寸:30cm.20cm.10cm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 2020

《脸》系列——局部 尺寸:30cm.20cm.10cm  材料:粘土、油画  创作年代2020


2

谷懿霏 

×

 《浮动》《凝固》

谷懿霏 

1994年出生于辽宁

201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201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硕士 导师孟禄丁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参展经历 :

2015年《艺术工作》油画系第⼆⼯作室联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境象》谷懿霏个⼈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年《中国精神》抽象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

2017年《论衡》第六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18年《抽象⻘年》⻘年艺术家群展 北京今格艺术中心 深圳蓝岸画廊

2018年 《天道》⼋大美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 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

2018年《凝结与聚变》五工作室师生展 798悦美术馆

2018年《冰⼭一角》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18年《没展》上海喜⻢拉雅美术馆

2019年《未知的嬗变》桥艺术空间

2019年《抽象#抽离》BROWNIE ART SPACE

2019年《艺术启示录》深圳市国际艺展中心IADC设计博物馆

2019年《高山上跑下的三十只麋鹿…》798艺术中心

2019年《夜 问》 798瀚艺术空间

2019年 《吾之所爱》798  U画廊

2020年《When the colors broke》 798 U画廊

《浮动》520x220cm  布面综合  2020


毕业作品《浮动》中的不确定性,微妙的变化,诉说一种时间的流淌,与空间的变化;《凝固》中确定又危险的组合以及某种不安全以及荒诞感,带领我们的感官漂浮不定或凝固于某处,引发一种空白的思考。


我不断的感受和寻找这些真实的东⻄。我们看到的世界外在于我们,但所拥有的独⼀⽆⼆的关及它的表象却内在于我们,它们既神秘又⽆处不在。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回到⼈本身,各种情绪、意识、感受、思考...,都是混杂在⼀起的。⼈本身就是⼀个复杂的有机体。虚幻与现实,交错与融合。但不管有多少东⻄交织在⼀起,最后也会变的模糊,直⾄消逝不⻅。最后在我脑海中能留下什么?如何去抓住这些真实的感受。留下“痕迹”不单单是画⾯⽽⾔,我觉得可能⼈的⼀⽣就是在世界上划了⼀道痕迹,但这种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消失不⻅。用心去感受环境与人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变化。⽤艺术的⼿段,去讨论和打破模糊的界限,诉说时间的暧昧性,记录空间的变化,以及看似没有必要的相关性等等。不断记录、寻找真实的感受,打破模糊的界限,使对立的冲突倒塌,发掘画面背后的东西,是我⼀直在做的。


《凝固-01》32x26x35cm 综合材料

《凝固-02》21x20x28cm综合材料

《凝固-03》37x20x18cm 综合材料

《凝固-04》26x18x40cm 综合材料


孟禄丁 教授评语

谷懿霏是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成立后,第一届毕业的研究生之一,她在本科时,就在鲁迅美院美术馆举办了抽象风格个人作品展,有了成熟的状态和明确的方向。这次硕士毕业创作“浮动”与一组装置作品“凝固”,共置于一个空间中展示,二维平面的空与灵动,与三维立体的实与物性,形成虚实不同的两个场域和空间的转换互补,大画上浮动的色彩笔触,装置中运动的色块,也许是她感悟于我们动态的世界和生命,或是情感和心理轨迹的抽象语言表述。可惜这次毕业展遇到了疫情,不能在实体空间展出,影响了完美的呈现和观看作品!


《凝固-05》20x16x15cm 综合材料

《凝固-06》27x20x24cm 综合材料

《凝固-07》30x20x30cm 综合材料

《凝固-11》34x23x20cm 综合材料

《凝固-12》22x21x40cm  综合材料


3

康恒

×

《骨架》

康恒

 1983年生于北京 

学业经历: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2016年就读于“装置与材料语言”专题班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骨架》 尺寸:225cmx159cm   材质:竹、纸  2020


作品是我基于湘西凤凰考察后制作而成。随着对当地非遗“凤凰纸扎”考察的深入我发现,当地正处在脱贫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中。百姓处在现代生活方式未建好,传统生活方式已不在的局面中。作品《骨架》是我针对这次考察后感悟的物质化呈现。


“凤凰纸扎”代表着当地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匠人们用当地随手可得的竹子,通过一系列传统技艺,扎制成各种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各种惟妙惟肖的形象在节日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生活。纸扎的材料—竹子,被认为是中国人精神特质的心物, 从相伴相居,演变成了人格化倾向的感知载体。


《骨架》(局部)

《骨架》 (局部)

《骨架》(局部)

《骨架》 (局部)


然而随着当地城市化变迁,人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走出,将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宿。作品《骨架》传承传统纸扎技艺,简略裱糊皮纸的环节,仅露出“竹骨”的框架结构。“骨架”承载着肉身,竹子同样承载着传统精神,我希望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承载与继承、释放与突破的关系。


《骨架》(局部)

《骨架》(局部)


1

安慧中

×

《万象生》

安慧中

2017-2020年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 / 媒体艺术研究方向

 2013- 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学士 / 数码媒体工作室

2009-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部分获奖:

2019.12 校级—中央美术学院全额奖学金
2018.12校级—中央美术学院半额奖学金

参加项目:

2019.07-2019.08 全民K歌海外版宣传片 视觉设计

2019.01-2019.03 微信智能对话平台 UI设计

2018.09-2018.11未未来青年之为-思辨设计 海外交流

2018.06-2-18.07 国家大剧院《艺·在生活》展览 执行策展人 

2017.10-2018.01 国家体育总局项目 动效设计


世间万物都有特定的规律,然而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细节。《万象生》将创作对象聚焦于易于被忽视的普通事物,力求将其转化为令人难忘的景象。世间一切实象皆是心相,即个人之所见。作者经由对生活片段细节变化的反应体味百态,将所看、所感、所思的实象化为心相,转而又生出如梦万象,这细细碎碎的万种风情化作梦境,最终达成心与现实的联结接与分离。Cinemagraph微动影像是一种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融合的艺术表现方法。画面局部细腻、重复的移动创造出一个活的框架的幻觉,一种仿佛时间被静止的效果得以产生,画面中的“气”开始流动,进而营造出静谧而出神的瞬间。作者通过微动态变化创作出一组超现实状态的生命赞歌,用想象力串联万象,达到浮生若梦的境界。


《万象生》创作素材收集


在创作《万象生》前,作者做过将近一年的拍摄取材、实验尝试的工作,中间走过些弯路但也收获了很多。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的同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创作习惯,这些都为后来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从纯粹的影像记录到新形式的探索,一直在创作的路上前行。

《万象生》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影像收集阶段。该阶段的风格更像是对影像本身形式的摸索,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心观察,体悟自然界中“动”与“静”的关系,通过寻找画面中微妙的微动态来体现作品的时间感、流动性。画面的主题都是围绕身边的事物展开。


《万象生》创作素材收集


二是抽象化阶段。该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化处理,力求在真实与虚拟当中找寻平衡点。同时在微动态的把握下,通过升格及局部动态的处理,传递作品中微动态的美感,于宁静中寻找特殊的律动。三是风格化创作阶段。通过前期大量的实验和素材沉淀,作品风格逐渐呈现出色彩鲜明、超现实风格的样貌,这种来源于真实生活却又脱离真实的视觉效果,更加贴近作者的创作初衷,同时也是《万象生》最终呈现的雏形。现阶段在画面构成的设计上需更加自然,减少刻意的拼贴效果,这个问题在毕业创作最终呈现中的得到了改善。以下为创作截图。


《万象生》创作素材收集


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悟,从自然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强化物与物、人与自然间的情感纽带,是作者通过《万象生》的创作希望达到的效果。在无声中打动人心、凝固时间,通过对动静的巧妙结合,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


4

龙炎

×

《造物之境》

龙炎

1994年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2020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获硕士学位

部分经历

2020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奖

2019获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全额奖学金

2019于中央美院举办个展——游荡的同流者

2018作品入选第四届“学院本色”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2017作品入选“论衡” 第五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2016作品入选第五届“大艺博”· 广州

2016作品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四届“油画作品展”·乌鲁木齐自治区博物馆

2015作品入选“时差模版” 青年展 ·广州美术学院·新疆当代美术馆

2014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明美术馆(苏州)收藏

《造物之境》520×200     2020 布面丙烯 可变

《造物之境》520×200     2020 布面丙烯 可变(局部)

《造物之境》520×200     2020 布面丙烯 可变(局部)

《造物之境》520×200     2020 布面丙烯 可变(局部)


“造物“创造万物,也指创造万物的神力。法国现代社会学思想家让·波德里亚 (Jean Baudril ltard)在《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 )的开篇描绘了这样一个”造物之境“:“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物品、服务和财富不断增长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构成了人类生态中一种根本的变化,生活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不断蔓延 ,令人触目惊心 ”。


《云谈》20×30cm 2019   木板油画`

《逐云》20×30cm    2019    木板油画


如今,我们现代化的生活正处在一个人类自我设置的陷阱边缘。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曾在小说《地下世界》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进行了描写,主人公与妻子在超市看到精美的商品时,脑子里想到的不是他们作为商品的用途,也不是它们能够满足自己怎样的欲望,而是它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垃圾。每周例行公事的垃圾处理俨然成为严酷的宗教仪式。我的作品《造物之境》试图描绘人类今天这种危险的自我设限。当我们开始观察现代生活的实质时,“物“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却终究被抛弃的事实正是对过去历史的碎片化重现。这些重现,意在从心理上满足人类对历史的追忆和缅怀。人面对现在,遥看未来的设想,都是建立在这些逝去的积淀之上。垃圾的历史是人类卸去浮华的矫饰之后,最真实的反映,反映了人类的欲望背后主导文化和意识的此在。这成为对人类当下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经济体系的反思与批判。


《monument》30x50cm   2019  木板油画

《Green network》 2019x170cm  150cm 布面油画

《fondle》50x70cm  2019  布面油画

《cheese》50x60  2019  布面油画


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性灾难,成就一场全人类的反思,在这场全人类的灾难中,所有人都有了自省的时空。当我们重新看待自己眼下的世界时,必将停下脚步审视疫情浩劫下人类发展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关乎生命、存在、仁爱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今后“造物”的神力还能成就我们多久?人造之境与自然之境未来将如何休戚与共?都成为值得被我们用艺术来探讨的议题。


5

杨茉

×

《通路》

杨茉

出生于1978年2月

教育背景 :

2001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3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硕士 

2020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美术学博士

参加展览:  

2013  《楔体-青年艺术家联展》绥风艺术馆

     《沉浸》 2013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   《重置》环铁国际画廊

     《MOMO的行李箱》 边缘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第十一回

2015  跨越文化 跨越世界 99美术馆

      “一如自如”实验影像展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空隙”实验艺术展 宋庄 

2016  “空隙第二回”实验艺术展 宋庄

2017   漫步哈德逊河谷 杨茉个展

  “我们在这里”群展

       “工作进行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年度作品展

2019  《出口》哈德逊历史博物馆新馆纽约州

    《不被审视的艺术是不值得看的》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展


《通路》(摄影)尺寸:画幅高3米,宽2米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寻路1》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寻路2》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句诗是为瘟疫而做,而我想借助一个类似于仪式的方法去体现我体会此次病疫后的感受。


焚烧,一种清洁和消毒的手段,西方宗教中通过火刑来净化灵魂,祛除异端邪恶。佛教中凤凰涅槃万物重生。同时火还是一种通往“彼岸”的手段;火:打破了黑夜与白昼的边界, 而中国道教燃烧是一种升天的途径。升起的燃烧纸人就像打破了生死的边界,到了另一个空间,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如同生死轮回循环往复。


火祭,一个传统,祭祀用来燃烧的作为陪葬的“替身”,一般不是对人体进行逼真的“模仿”,而更多是具有概括性的人形。无论是中国古老的丧葬习俗传统中的纸人纸马,还是近现代西班牙巴伦西亚为了驱除屋内的精灵法雅节(Las Fallas)、和以寻求自我释放和幻化生活诉求的美国火人节(Burning Man),都是人们期许未来并从获得燃烧中需找新的契机。


燃烧后使“灵魂升天”,巫术中的偶与真人越接近而法力越强大。燃烧“自己的人形”是不是能将自己的灵魂送到另一个世界,即“彼岸”?逝者的肉身以及纸糊的“替身人偶”,身体与灵魂一起升天?


《通路-创作轨迹-寻路3》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人际1》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人际2》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人际3》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通路-创作轨迹-抚摸》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

6

刘晓婷

×

《皮相》《郁结》等

刘晓婷

2010——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导师 陆亮

获奖及收藏|

2011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二等奖学金

2012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三等奖学金

2012年参加“足迹青春”群展

2012年作品《静物》留校

2012年作品《河滩夕阳》被私人收藏

2013年参加群展“回归”其中《绿》《苹果》被私人收藏

2013年《西兰花》被私人收藏

2014年参加群展“毕业生”其中《朝阳区南湖南路209号》被私人收藏

2015年 《雾现》被私人收藏

《绿2》被私人收藏

2016年参加群展“you”

2017年参加群展“论衡”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1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奖学金二等奖。

2020年 参加群展“上下文” 798艺术区悦美术馆  北京


《皮相》120cm×130cm   油画    2020


《皮相》是我第一件关注女性社会身份的作品,我用硅胶在真人身上复制了一节躯干,然后将乳胶一层层涂抹上去固定形体,随着时间推移乳胶在固定体型的同时也出现大面积的褶皱。在不同材料的相互作用下,模型一次次发生变化,最终展现出一种柔性力量,皮囊最后定格在直观、脆弱、柔软的状态。


《郁结》220cm×230cm  2020


《郁结》是关于现代女性生育问题,画面中是一个孕妇躯干雕塑,在美术史中,孕妇的雕塑通常是具有美好的寓意,但在这张画中我将它处理成有些压抑的气氛,甚至像是身怀疾病。从计划生育到近几年出现的单身女性要求冻卵自由的抗争活动,和国外的反禁止堕胎运动,从中我感受到女性生育并不是往常我们所认为的只是正面的美好的,在现代 生育常常是女性所纠结的事情,许多观念、 法律等等已经与现代女性的成长不匹配。


《解剖维纳斯》100cm×150cm   油画     2020


《解剖维纳斯》这件作品灵感来自今年年初的两件事。在今年的疫情中医务工作者是最值得赞美的人,其中有90%是女性,她们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盖世英雄。但与此同时韩国又爆出“n号房间事件”26万的犯罪人数形成了一种看待女性的眼光。虽然韩国有他的特殊性,但也可以代表亚洲地区对女性的认知观念。我所描绘的就是解剖维纳斯,解剖维纳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事物,它被制作的初衷是向民众普及医学知识的人体模型但由于制作者将它制成了理想女性的裸体形象(没有色情成分),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它身上所具有的情色、恐怖、猎奇等娱乐化元素。我将女性人体绘制成容器,里面塞进塑料质感的器官,器官又绘制成另一件容器,通向不确定的事物,将原本解剖维纳斯中的教学功能和情色恐怖元素都降低。对于这张画即是静物画又是人物画,如何看待取决自身的想象。不管是这张画还是解剖维纳斯亦或是女性,都是客观的存在,重点是全社会如何看待。


《初醒》右60cm×80cm   综合材料  2020


《初醒》画面中描绘的是一只洁白柔嫩光滑的脚部模型,像一棵刚开始伸展的嫩芽从一辆破旧锈蚀笨重的货车后斗里探出来,即将接触同样坚硬冰冷的柏油地面。这一强烈视觉反差的场景中隐藏着危机与抗衡。这是女性的敏感特质投射于现实生活,而产生的某种对危险的焦虑与幻觉。


《膝盖》50cm×60cm    油画   2020


《膝盖》画面中出现的是亚麻布面,变形的大理石膝盖残块,光滑的粉色膝盖,金色的厚涂颜料。画面从平面到立体,从粗糙到光滑,从朴素的到灵动的。


《痛风花》左30cm×30cm    油画   2020

《no and off》左120cm×150cm   油画  2019

《剔骨移植术》110cm×160cm(组装件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20


《剔骨移植术》灵感来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篇章中的夏娃亚当的故事,亚当是男人的象征,夏娃是女人的,故事中夏娃是作为亚当的陪伴由亚当的肋骨变成,所以女人要依附男人男人要珍惜女人,它是为劝诫男女之间要和平相处,这在当时人的价值观中并没有不妥,但故事中的女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形象。在解剖学中,男性的肋扇确实比女性短一点,但在当时人们的医学水平吴认为是少一根,这就使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有了现实可循的逻辑,提高了可信性。我根据这个故事,依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学角度出发,利用抽象的符号和质感等我所熟悉的绘画方式以现代女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个圣经故事。


7

马亚萍

×

《念》《静照》等

马亚萍

出生于1988年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2020届硕士研究生

获奖经历:

 2018-2019学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半奖”;

2017-2018学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全奖”;

2017年,入选“第二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并参加全国巡展,宁波美术馆

参展经历:

2019年合作作品《城濮之战》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金奖, 中国美术馆;

2019年作品《静听树语》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进京作品,中国美术馆;

2019年参加“墨象行吟-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中国画学科作品展暨论坛”展览,四川美术学院;

2018年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18年获“学院本色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校内作品展”第一名,中央美术学院;

2018年“学院本色2018”四校联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四川美院)造型艺术金奖,中国美术学院;

《念》尺寸:220×174(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7年—2018年

《静听树语》 尺寸:180×254(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6年—2017年

《迹》 尺寸:135×182(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8年

《静照》 尺寸:220×196(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8年—2019年


我怀着对秦岭山的敬畏之心,开始此系列作品,以树与树林为题材,表达我的内心世界,作品起初是以对象为主导,在画面空间的调整过程中,逐渐地转向对画面本体的阐释,使用从山西、陕西、敦煌、北京等地收集的有颜色的土、矿物质等,经过处理后,结合商店里买来的矿物质颜料在画面中层层叠加,改变了画面的客观空间,也改变了我对画面构成的认识,惊喜的感受到画里的精彩世界。


《低语》 尺寸:80×70(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矿物质 创作时间:2017年

《观望》 尺寸:60×70(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7年

《忆》 尺寸:80×70(厘米)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17年

《早春》 尺寸:60×70(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矿物质 创作时间:2017年



撰文/林路

(图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