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0央美毕业季丨“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四期:“往时·来时”

时间: 2020.6.22

1592808189084.gif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以《彼时·此时》主题开启毕业季序幕。“彼时”与“此时”作为人所处空间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它们的距离丈量着学子时光中曾经熠动的光影。

在后疫情时期,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呈现出独有的特性。毕业展年年看,后疫情时代的美院毕业季又有何不同?艺讯网将以专题视角的形式,将今年毕业季展览中具有时代性、创造性、未来性、思考性的毕业作品以及艺术家进行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观者更多具有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为观众寻找出新的视觉逻辑与观展体验,作为理解作品的向导。

本次将围绕毕业季主题“彼时·此时”,针对毕业作品进行观察报道,通过五个视角:“疫时·愈时”、“物时·心时”、“虚时·实时”、“往时·来时”、“你时·我时”进行诠释。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毕业展览中,为观者带来一份精选的视觉图录手册。

于此,我们试图勾勒一个轮廓清晰的毕业季故事,将疫情时代毕业学子们在创作中的情绪、思考与努力,作为记录的倒影而存留。或许精选再次留恋的作品,把他们串连成叙述的逻辑,从而生成另一场展览。无论彼时,还是此时,愿即将毕业学子时时与艺术相伴!

【往期回顾】

“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一期:“疫时·愈时”

“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一期:“疫时·愈时”(增刊)

“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二期:“物时·心时”

“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三期:“虚时·实时”

   第四期视角    “往时 · 来时”   

过往、现在、未来以何种方式存在于生命的创造之中?我们究竟是经历着三重时间的运动存在,还是在运动存在于三重时间之内?生命的创造、流动的过程与方式构成指间的时间,生命在源源不断的创造中绵绵不绝,它既不可测量也无法用钟表去限定,它不以任何的目的而停顿,也不以任何的原因而分割。这就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谓的“绵延”(法语是la duree),生命的过程是绵延而从无间断。过往、现在、未来三者一直都同时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而不是三种分割的东西。当下的存在有着过往的记忆,也心存着未来的愿景。对于艺术而言,过往、现在、未来是与生存在,但时隐时现。本期推送的毕业季作品中,都展示出青年艺术家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与观察,他们在艺术中寻找着过往、现在、未来中的创造欲望。

1

徐晓涵

×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

个人照片.jpg

徐晓涵

1996年  出生于河南信阳

2016年  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工笔人物专业

2020年  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文物研究与保护专业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7.39.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1——五铢钱》

尺寸:35cm(宽)x 30cm(高)  材料:绢本

作品以中国的历史文物为主线,将文物与当代事物以及人类肢体联系起来,表达过去与现代的碰撞。文物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而我们活在当下,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匣去观赏文物已是常态。从文物中去窥探千年以前的世界,很多方面是与当下可以形成共鸣。在大学四年中,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物的兴趣与日俱增。虽然在博物馆观赏是普罗大众的事情,但是真正能触摸到文物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屈指可数。我想把这份文物与当代事物以及人类肢体交织代入到画面中,体现直接感官的“一眼千年”。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8.55.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2——西汉错金银镶嵌铜骰子》

尺寸:35cm(宽)x 30cm(高)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9.52.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3——三河刘蝈蝈葫芦》

尺寸:35cm(宽)x 30cm(高)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0.00.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4——金缕玉衣》

尺寸:35cm(宽)x 30cm(长)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39.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5——宋瓷》

尺寸:30cm(宽)x 50cm(高)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49.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6——良渚玉琮》

尺寸:50cm(高)x 30cm(宽)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59.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7——画像瓦》

尺寸:60cm(宽)x 35cm(高)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10.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8——红标宋聘》

尺寸:25cm x 25cm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20.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No.9——马王堆素纱襌衣》

尺寸:30cm(高)x 24cm(宽)  材料:绢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34.png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展览效果图

疫情时期的特殊,我并未能够直接到博物馆现场去拍摄我想用的素材。在家中的这段时间,我通过一些线上展览来挑选素材,这种形式与我们今年的线上毕业展览不谋而合。因为研究生转了专业,可能在这个毕业创作过后,能继续画画的机会将会慢慢变少,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想让工笔与我将来从事的专业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融合。起初我选择了十几种文物,寻找他们各个角度的照片,最后挑选出最出名、且最能切题的9个,然后通过它们不同的艺术造型、历史文化开始进行想象,将它们与我的生活进行融合。其中一些手部动作的部分我有参考敦煌莫高窟中的一些经典造型,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传承,将古今的时差与距离进一步的缩小,以此更加突出我所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刘珂 

×

 《真实空间》

刘珂

  中央美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 ,数码媒体专业

手工爱好者

兴趣爱好是做软陶泥塑,喜欢定格动画、立体书,变形金刚狂热粉

fc17e2b22a20038cfab904c058f211a6-sz_3616810.jpg

刘珂《back to 2080》45x30cm 综合材料立体书  2020

第一章 欢迎来到2080

1.欢迎来到2080.jpg为什么决定做这样一本立体书呢?其实在创作期间刚好看完了《人类简史》,书中蛮多观点让我印象挺深刻的,但或许是比较乐天派的原因,我总是觉得作者太过于悲观了,明明我在读的时候总是脑补出一些又傻又逗的画面,正好毕业论文也是在研究立体书中的动画语言,于是我决定把这些快乐制作成一本立体书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想验证一下立体书作为动画载体的可能性,做成一个实体化可以玩的动画书。

第二章  科学,禁忌之门

2.重新认知.jpg


我从视觉经验和记忆出发,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解构和重组,在记忆和现实的交错、叠加、融合、对抗中,空间造成了一种视觉假象,而空间里的对象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关。现代空间的构成离不开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会留下蛛丝马迹,发现与被发现,凸显与隐藏似乎就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在这里显露无疑。结构分割了空间,同时也分割了时间,空间的另一端将通向哪里我们无从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为意识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场所。

第三章  小麦的野心,农耕之始

1.小麦的阴谋.jpg

创作开始前,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储备立体书相关的技术和理论知识上,这使得在其他同学飞速进展面前我的毕设进度非常缓慢,这里必须要好好感谢导师们的鼓励才让我顶住压力专心研究创作。开始创作后制作的难度远超我的想象,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基本是这样的:先画出大概的画面,依据画面去找合适的结构来制作零件,计算尺寸,这一步非常耗费时间,有时一个零件要试十几次才能合的上。组合起来看效果ok了又得拆了画图案,试色调整再组装。经过这一系列十分繁琐的过程一页才算是制作完成,当你看着一个个机关就这么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之前一切的辛劳都在这美妙的满足感面前变得不值一提。

第四章  石器时代,人的胜利

1.自相残杀.jpg

故事讲述两个不太聪明样子的原始人,在2080年从冰冻中苏醒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到处都是自动化的机器人,高楼一般巨大的新人类 还有只能活在虚拟胶囊里的普通人。他们遭到了机器人的抓捕,慌忙中他们逃进了一架时空穿梭机中,迫不得已展开了一系列的时空跳跃,等待着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

第五章  火与光  黑暗中的探索

1.火与光.jpg

我希望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和读者通过立体书实现互动,从人类发展至今的过程里去探讨人类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对于未来人类会怎么样给出我自己的看法,同时看这本书的人也会思考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嘛还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们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来之不易,能更加珍惜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不要让书中的2080成为真的现实。制作立体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从中也收获良多,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这本小破书吧哈哈。

3

布桐

×

《边界为何开始,在何处终止》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3.16.53.png

布桐

1997年生于黑龙江

2016-2020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参展经历:

2019年2月,影像作品《洞疑》、影像装置作品《白昼短曲》在“博彩风云:——市井野史”展览中展出,半张图艺术馆, 上海

2018年12月,装置作品《光与尘》、影像作品《临时剧场》在“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优秀作品展”展览中展出,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北京

2018年7月,影像作品《春祝》、装置作品《二人转新编系列》在“悲情人物——市井野史”展览中展出,前门扭院儿,北京

2018年6月,装置作品《猴子捞月》在“想和你再去吹吹风”展览中展出,国际画材中心阳台空间,北京

2017年12月,影像作品《临时剧场》在“燕郊站”展览中展出,睿艺空间,燕郊

2017年9月,影像作品《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学院本色2017”展览中展出,中央美术学院旋转展厅,北京

获奖经历:

2017-2018年学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二等奖学金

2018-2019年学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二等奖学金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一等奖

1.png

2.jpg

《边界为何开始,在何处终止》影像作品 2020 展厅效果示意

边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多少个世纪以来就将某些国家分割开来,铺开一张地图,你会看到那些用直尺匆匆绘制的线条是如何将人们彼此分隔。目光是微缩边境上的探照灯,测量着个体单位的距离内外。

3.png

《边界为何开始,在何处终止》影像作品截图 2020

这段影像呈现了一场虚构边境线上的游历,我试着用四段不同视角的独白展现出隐匿在其中的感性经验:身体记忆、游记见闻、历史事件以及关于风的寓言。这其中始终在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制造和消弥边界的究竟是什么?我希望能传递一种边境感的体验,一个规则的结束和另一个规则慢慢浮现,不确定自己身在何处。边境是有多重面貌的,它是有争议的,血腥的,和平的,经过谈判的,划定的和难以划定的线。对于假想的边境,人们往往表现得孤注一掷,争先恐后地越过,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为了新的价值观而感到困惑。

5.jpg

《边界为何开始,在何处终止》影像作品截图 2020

在创作过程中,托卡尔丘克的“星群式写作”给了我重要的启发,她的小说让我学习到如何将不同叙述者的时间感展现出来。在构建影片结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中多重嵌套的叙事方式,将惯常的叙述节奏重构,使其变成一个从多方搜集信息游戏,立体地呈现这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

4

韩文乾

×

苏红八声部音乐文化中心

Su Hong Folk Music & Culture Center

个人照片.jpg

韩文乾

1997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第十六工作室 

参加活动

2016年  腾讯 NEXT IDEA 长城文创设计竞赛 三等奖  北京

2017年  参与TEAM CAFA与北建院叠涩曲面墙搭建  北京

2018年  参与798丹麦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城市对话》展览  北京

2019年  参与TEAM CAFA Chain System建造系统搭建  西安

图1  建筑的入口.jpg

建筑的入口

图2  昼间剧场.jpg

昼间剧场

这次毕业设计的选址位于云南省苏红县哈尼族地区的一个山上,是一片已经废弃的旧宅区,而我设计的主旨在于通过叙事性的设计来重塑当地的建筑环境并且重新赋予当地文化以新的活力。在进行设计结果的预想时,我构想了一个位于山林之中的奇异的构筑物,一个与原始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又具有人工痕迹的和现代材料的集合体,而策略是通过我对场地的想象来设置一个整体的气氛,通过对当地文化元素的分析来丰富和完善这一构筑物的功能。

图3  夜间剧场.jpg

夜间剧场

在进行概念设计时,我选取了当地特有的八声部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八声部是云南红河县哈尼族特有的民族音乐形式,在当地流传已久,而内容也与他们的文化与历史息息相关。这种艺术形式一直由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因此很少有记录,亦很少被外界的人所了解。我所希望的是设计一个可以同时保存当地人文文化以及提供外人前来体验了解的场所,让外来的游客可以同时与当地的自然与当地的人文进行对话,从而尽可能地延续,并重塑当地的发展方式以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的方式。

图4  八声部民歌的歌词内容.jpg

八声部民歌的歌词内容

图5  提出建筑生成的策略.jpg

提出建筑生成的策略

建筑生成部分:在所选择的场地处,我发现了三条明显的地形上的分水线,呈下降趋势,非常适宜声音的聚拢,同时可以沿地形布置下降的台阶,在不大面积改变地形的情况下,围合出下沉剧场,以及独特的进入建筑的方式。在此之后,将剧场的台阶部分与山地相连,形成一个缓冲的入口广场,同时是一个开阔的观景平台,平台上的绿化则有助于建筑进一步消隐与场地之中。

图6  建筑生成的过程.jpg

 建筑生成的过程

图7  建筑内部空间分析.png

建筑内部空间分析

建筑分层及功能布置部分,八声部的歌词大致分为三类:

1. 对传统与历史的诵传,如传说,历史迁徙等

2. 对农耕文化的描绘,如播种,收获,四季等

3. 对日常生活的传唱,如歌舞,爱情,婚嫁等

刚好可以对应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地--人的观念,由此我将建筑分为三层,分别用来展览这三种不同的生活内容。

图10.png

图14.png

图11.png

建筑的细部及气氛图

这次设计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即设计一座在山边的房子,而方案也经过几次的调整,从最初的不切实际的构想一步一步变得更加有功能性,更加合理,虽然最后仍会有不足之处,但是我所希望营造的氛围已经充分地得到了表达,并且也几乎还原了我想象中的状态。



图16.png

建筑的细部及气氛图

我希望我的设计不应是局限的,而是围绕一个核心的出发点,运用不同的工具,涉及不同的领域,从而达到一个综合的结果。未来我也会继续学习,努力去拓展设计的边界。

5

范文南

×

《中国2098》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1.59.png


范文南

1998年出生于河北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曾获得:

2016-2017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春季写生课程”优秀个人

2019年 腾讯游戏第五届高校美术创意大赛一等奖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07.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19.png

《中国2098》系列 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20

这组数字绘画的情节梗概是:本世纪60年代受冰川融化的影响,海平面大幅度上涨,为应对危机,中国和东北亚邻国们共同建造了能够合围东海和日本海的大堤,之后又从堤中抽水,恢复之前被淹没的陆地,而这些水则被灌进黄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同时在东海和日本海进行填海造地工程,为危机中的人类拓展了生存空间。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29.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39.png


《中国2098》系列 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20

情节设定受到愚公移山的启发:一是其展现的持之以恒,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二是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 徐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通过西方造型理论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对当时破碎的民族精神进行重构,鼓舞国人坚持抗战。这种做法,在建国后30年间得到延续,文艺界以笔为剑,诞生出许多弘扬民族自信、制度自信的优秀作品;但后来随着西方自由主义传播泛滥,“解构”“戏谑”“去政治化”成为一种圈内风气,带来的后果是文艺界在意识形态阵地的失败和缺位。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50.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01.png

《中国2098》系列 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20

去政治化就是最大的政治化。目的是抹杀自己的信心,瓦解自己的上层建筑和宏大叙事,是帝国主义无法直接干涉中国的无奈之举,却被许多人奉为圣旨,他们迷信“缴枪不杀”,但却忘记了新中国是在群狼环伺之下成长的,放弃战斗就会被吃掉。同造型理论一样,科幻文学和数字艺术也来自西方,结合了科学进取精神和工业革命的先进生产力,不同于放纵恣睢的自由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11.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23.png

《中国2098》系列 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20

故本人的创作,就是以科幻和数字艺术为媒介,在新媒介带来的新阵地上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宏大叙事;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构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现实的世界没有天神来帮忙,大山终究要中国人民自己搬走:靠人民群众,靠科学技术,靠坚强核心的领导。

这8幅数字绘画就是我上述研究和结论的视觉呈现;观众通过观赏并在内容的引导下联系现实,最终实现观念传达。完成不讲主旋律却输出主旋律的潜在目标。非常感谢导师们对我创作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方案被不断优化,最终创作得以完成。

6

简白

×

《防灾大演习——亲子游戏教具》

个人照片.JPG

简白

2016-2020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创新设计方向学士学位

2020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获奖情况

阿里巴巴2017第五届大学生研习营三等奖

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年度二等奖学金

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年度二等奖学金

2019第九届天鹤奖国际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

中央美术学院2020届毕业设计作品疫情主题特别奖

 1.png

2.png

 3.png


7

蒋壁莹

×

《非衣》系列作品

蒋壁莹个人照片.JPG

蒋壁莹

2012—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6—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参展经历:

2014年 洛阳美术馆,河洛风情师生作品创作展

2016年 中央美院燕郊校区,央美附中优秀作品展

2017年 春季写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旋转楼梯

2019年 北京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超级码粒”马赛克作品展 

获奖经历:

2013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插画小金鱼奖

2016年速写及创作《女将》留校央美附中

201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获优秀作品奖三等奖

201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获一等奖奖学金

201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获优秀作品奖二等奖

201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获一等奖奖学金

201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国家奖学金

202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奖二等奖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下午2.00.06.png

《非衣》动态展示全貌

作品以《非衣》为题,“非衣”——好似衣服却不是衣服。细胞组织成生命的躯壳,羁绊编织人生的自我,躯壳是与生俱来的“外衣”,自我是精神和灵魂汇集的“中衣”。这组作品由8个部分组成,而这8个作品的名字构成的含义“契阔孳息,绵亘如也。洄游溯源,同休同契。”意为生命聚散离合,繁衍生息,寻觅回望,人生亦是如此因果。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下午2.00.06.png

《非衣之孳息》220cm×84cm

作品的构成则如同环一般不断循环,整体形似大脑,中间核心画面以帛画非衣的三分式构图构成人体的器官。画面的中间部分我以帛画非衣的三分式构图,形成一个生命的循环,上层以望日的等待形象表现思念与祈祷,缠绕延续的手带着不舍与追随的愿望,金乌是“我”独立的化身。中间部分以背负水与火的金乌鸟守护屋顶,组成躯干的是无数的手,他们来自人生,是压力也是羽翼;屋檐下是离家的人和守候的人各居一方,却在牵挂的羁绊中,彼此的灵魂永远在同一屋檐。下层寓意新生命的孕育,新的羁绊的诞生,从而形成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循环。这些细胞与羁绊的血脉相连,是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28.39.png


《非衣》中的形象与器官-1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28.49.png

《非衣》中的形象与器官-2

人生的路途上有聚有散,但“我们”不会失去羁绊,如血缘的纽带交织在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中,这些情感都会如同树根一般在“我们”脚底不断延续。这些树根藤蔓编织了“我们”整个人生,也编织了寓意思念的“扶桑树”。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30.17.png


作品局部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30.35.png

作品局部

从树梢、树根向外蔓延,在左右两边形成太阳与月亮,我以常曦沐月与羲和浴日的神话来切入,正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铸造了“我们”的肉体,也是“我们”第一个羁绊,在我们精神世界永不消逝。在左脑,单只眼睛流泪的人头是理性与矛盾的化身,他们引导“我们”看见联系这个世界,右脑是感性的,是“我们”的个体意识的汇集,是成长、思念的聚集体。左侧右侧的联结成支撑“我们”个体的骨盆。我的动画视频以一种回溯的状态展现作品的姿态与细节,使作品本身的构成则如同环一般不断循环。包括配乐与剪辑的呈现,我都力图从多个音频、重叠的影像来体现交织循环的状态。个体角度看我的作品阐述了情感羁绊对人的影响,从宏观上我更想表达人生的循环,生命的轮回。

8

翟苑延

×

《求救信号》系列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上午11.45.12.png

翟苑延

1998年生于广东肇庆

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2017年进入壁画系第三工作室

《求救信号》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1).jpg

《求救信号》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

《求救信号》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2).jpg

《求救信号》(截图)数码影像  2020

《求救信号》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3).jpg

《求救信号》(截图)数码影像   2020

《求救信号》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4).jpg

《求救信号》求救信1

此系列作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个交代事件场景的像素动画和12封向陌生邮箱发送的日记式的匿名信件。从一开头的动画中就指明了整个作品的主要事件:在特定时间段中某一个地方的邮箱里收到了连续发来的求救信件。在这12封匿名信件中,发信人和收信人都被有意地隐藏,这个发信人有可能是真人亲自编写和发送,也有可能是带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的求救行为,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拼接而成的信件。同时,收信人也有可能没有真人收到,只有系统自动读取等等。由于发信人和收信人的缺失,信件的内容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呼喊式,发展成记式,然后转入到诗歌式,最后变成了口号标语式。另外,可以明显地看出这12封信的图像特别模糊,是有意制造出网络图像因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断被压缩和图像信息损坏、丢失的效果。

求救信号_1.jpg.jpg

《求救信号》求救信

整个动画中的声音都不是从现实中录取的。在第1和第2个场景中出现的声音是运用音乐合成器软件合成类似风声和警报声的素材后弹奏而成的声音片段;最后一个场景出现的声音是在网络上搜索的键盘打字声音素材。这样的声音运用的目的是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营造出一种迷幻的怀疑当下的气氛,呈现强烈又真实的脱离感。动画和信件共同组成三个维度,第一个是现实世界的维度(以日常家居场景为例),第二个是电子系统和网络的虚拟空间,第三个是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借助这三个维度来探讨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身份模糊、心理恐惧、自我矛盾等现象,以及对生命期限和死亡的思考,呈现一种虚构的真实情感记录的视角和荒诞的戏谑气氛。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2020(1).jpg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2020(3).jpg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2020(4).jpg

《人生老虎机 游戏演示视频》 像素动画  尺寸可变  2020

9

闫烨

×

《进化》

截屏2020-06-19 下午6.32.38.png

闫烨

200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2011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

2012年就职于嫣然天使基金。

2017年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 

作品展出情况:

2018年,作品《奇点》参加“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平行展(凤凰艺术系列展~国家展)”。作品《相由心生》参加悦美术馆“以抽象的名义——集结于聚变”展。

2019年,作品《过时》系列,参加法国巴黎P|CAS艺术展双个展。

12170101004_p_1.jpg

《进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质:数码喷绘、液晶显示器、布面油画、丙烯、亚克力   

12170101004_p_2.jpg

《进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质:数码喷绘、液晶显示器、布面油画、丙烯、亚克力   8mx3m,中间空隙10cm,居中

12170101004_p_3.jpg

《进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质:数码喷绘、液晶显示器、布面油画、丙烯、亚克力   

12170101004_p_4.jpg

《进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质:数码喷绘、液晶显示器、布面油画、丙烯、亚克力   8mx3m,中间空隙10cm,居中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大量充斥在我们周围,经常面临一种无法分辨和选择的境地,有别于传统的创作模式,在灵感产生前,我们的经验和积累往往会被经过计算。一旦有了时间这个因素就不可能产生绝对的二维世界,人的视觉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有时靠感知去了解这个世界,最终我们还是可以用二维的画面去表达,恰好计算机对于图像的呈现也是二维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的关系进行图像化处理,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抽象的,艺术也可以是抽象的,将二者进行一次完美的结合,来探索和设想我们未知的感官世界,就是我创作的初衷,也是一次进化的过程。

机器学习或者讲深度学习的过程,同样具备数据及数据特征,模型和训练这些关键的概念。那么数据集部分我使用了两类,第一类就是大量的历史上的抽象艺术的作品,这个数据量还是很大的,那么我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训练,使AI或者说使模型对于抽象艺术具备一种通识能力。当你看到一幅图像时,我们设想在多维度的关系当中,它都是运动的,我们展开想象,捕捉它的变化,把这种变化投影到二维世界中来,实现“降维”,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抽象关系建立的过程,而你得到的图像就变成了一张抽象画面。

12170101004_p_5.jpg

计算机生成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和计算机进行合作,让他帮助你完成图像的初步筛选,记录过程,完成计算,拓展你的知识结构等等,这会大大提升人的认知效率,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所需要的,使人能够更加关注于逻辑和结果。当人和计算机有着共同的方法论(理想),产生一致的行动,我们就可以利用感知去更好的想象,这是一种独特的想象,是一种新的灵感产生的来源,计算力(computing power)帮你整理和计算,岂不乐哉。

12170101004_p_8.jpg

工作界面

我使用了对抗型神经网络的技术,一部分会不断的生成图像,不断的模仿我,另一部分则会来判定他是不是我,哪一些是艺术创造的,那一些是计算机生成的赝品。这是一种互相博弈的过程,也是在进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矛盾。

12170101004_p_10.jpg

工作界面

这次创作中,主要是运用了深度学习,进行了对大量的知识的转化和认知的升级,而并不是着重于对艺术风格的转换。在对大量的知识的认知提高效率的同时,能够把艺术家一些思维主观化的思维结合起来。人类眼睛受制于自身的生理机制,所看到的瞬间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感受往往会更加坦诚,所以我们利用抽象语言去表达有关感受的真实性的问题,运用数字语言去诠释这种感受,寻找和启发对美的灵感。

从时间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静止的或移动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形态当时间发生改变,一切一定是变化的。当并置的关系被放置在线性的时间语境中,我们会发现,你可以想象时间的长短,并在其中捕捉你想要的以及长期以来你所忽视的图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多维的空间是我们对于运动的抽象关系认知的基础,我需要通过计算来捕捉和识别,通过感知来体现运动的变化,并且通过创造的算法得到结果,这种抽象的过程帮助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方法。

这可能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无论运动形态怎样改变,在有限的画面中还有无限的感觉,在每一帧之间的缝隙中想象得到我的审美趣味。

当你走近一个自我认知的误区,你开始从新审视你的周遭,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所以当你探索那些你未知的事物,你总会觉得你很恐惧,但又乐在其中。

10

柯维茜

×

《蝶梦》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52.59.png


柯维茜

1992年,生于浙江温州。

2008-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12-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艺术学学士学位。

2017-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传统造像与器物的造型审美与传承运用,师从张伟教授,获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主展 / 收藏:

2020年  《UNFOLD-AR线上展览》

2019年 《器像万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十周年展》,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2019年 《“德龙杯”1515青年雕塑艺术家创作营》,唐山,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 《大火宅》,798艺术区悦美术馆,“青策”项目,北京

2019年 《亚洲数字艺术展》,联想大厦,北京

2019年 《“我的2018”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校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9年 《“回响”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届在校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8年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第八届中央美术学院“青春·足迹”学生主题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8年 《乌拉圭与中国建交三十周年作品展》,ART•DES艺术馆,北京

2018年 《劳动光荣·向时代致敬” 庆祝改革开放40年首都职工艺术作品展》,太庙,北京

2018年 《官厅公共艺术村——造物节》,官厅公共艺术村,北京

2018年 《去批评——艺术媒介与文化介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8年 《继续实验——材料与观念》,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广州艺术中心、悦美术馆收藏

《归去来兮》创作过程 2.png

《归去来兮》创作过程1 .jpg

《归去来兮》虚拟空间1.jpg

《归去来兮》 数字媒介(琉璃砖材质)尺寸可变 2020

《蝶梦》这一系列的作品,从传统苗绣图像中展开。在传统器物中,“图像”既兼具了形象与意义,又兼容了世俗性与宗教性,端赖其使用方式而定,这体现出了不同地域、时期的世界观与其相应的社会文化体制。在传统苗绣中,几何图像是图腾崇拜,是对自然界变化和运动的规律性的理解,亦是空间想象、纵横思维扩展的苗族文化表现。鉴于此,作品中借用了传统苗绣图像作为“粉本”,采用了几何形式的蝶纹(苗族以蝶为祖)、方格纹、菱纹等符号与元素,通过模件的重复、对称、解构及重组等方式造物,并将其扩展形成空间与场域,以制造“物化”的梦境入口,并寻找观者参与不同维度空间互动的可能性。

《归去来兮》虚拟空间4.jpg

《归去来兮》 数字媒介  尺寸可变   2020(虚拟空间1)

《归去来兮》虚拟空间3.jpg

《归去来兮》 数字媒介  尺寸可变   2020(虚拟空间2)

在传统苗绣中,几何图像是图腾崇拜,是对自然界变化和运动的规律性的理解,亦是空间想象、纵横思维扩展的苗族文化表现。鉴于此,作品中借用了传统苗绣图像作为“粉本”,采用了几何形式的蝶纹(苗族以蝶为祖)、方格纹、菱纹等符号与元素,通过模件的重复、对称、解构及重组等方式造物,并将其扩展形成空间与场域,以制造“物化”的梦境入口,并寻找观者参与不同维度空间互动的可能性。

《草木生故墟》-《变脸》数字媒介 2020.jpg.jpg

《草木生故墟》-《变脸》数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魔方》 数字媒介 2020.jpg

《草木生故墟》-《魔方》 数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蕊》数字媒介 2020.jpg.jpg

《草木生故墟》-《蕊》数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1.png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1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2.PNG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2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3.PNG

《草木生故墟》创作过程3

《草木生故墟》元素 数字媒介 2020.jpg

《草木生故墟》场景 数字媒介 2020

《飞碟》局部 数字媒介 2020.jpg

《飞蝶》 数字媒介(瓷、LED) 尺寸可变  2020

《飞碟》数字媒介 2020.jpg

《飞蝶》 数字媒介(瓷、LED) 尺寸可变  2020

《宇屋》内部局部 数字媒介 2020.jpg

《宇屋》 数字媒介(琉璃砖材质)尺寸可变  2020

《宇屋》数字媒介 2020.jpg

《宇屋》 数字媒介(琉璃砖材质)尺寸可变  2020

试图与传统苗绣中的图像对话,探索其叙事空间,思考虚与实、生与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返璞归真,打破物的界限的精神诉求。同时,向传统文化致敬,深入思考当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一命题。在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的艺术考察课程学习经历,使我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了总体的了解,这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这一命题的思考。我的创作通常围绕现实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对话与叙事展开,注重感知,进而塑造新的“ 真实 ”。

编者按撰文/林路

(图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