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王璜生与好友李毅一次70多天骑行珠江的行动,在当地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当年,两个“小城文青”从汕头出发,背着相机、速写本、画板和睡袋,跨上工友帮忙加固的二八自行车,他们憧憬用一次3300多公里的溯源,寻找“梦中绿色的橄榄树”。
这次追寻,也在36年后,成为2020年11月25日,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开幕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的诞生之源。
河滩的路,摄影:李毅 135mm 黑白负片
“小城文青”的路与思
在80年代的氛围召唤下,“走长江”“走黄河”是其时众多青年口中常常谈论的话题。王璜生自述当时之所以选择“走珠江”,一方面珠江与他的故乡广东有关,另一方面,珠江所处复杂多姿的地理条件,以及沿岸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令他心驰神往,想要走入其中,去听、去看。
1984年9月19日,王璜生和他同样在工厂上班的好友李毅一起出发,更多是听凭着心中对未知与流浪的冲动。当年,二人在当地都被认为是做艺术的人,自认属于典型的两个“小城文青“。李毅画油画——“他油画画得不错,就是老考不上美院,工作也比较艰难。”而王璜生自己则是——“在工厂上班,工资很不正常。”回顾当年这样一次大胆的行动,王璜生认为他们其实从未想过意义,只是两个面对生活未知的年轻人“想要出去玩,总得找个说法”。
出发1984.9.19—2,摄影:姚玳玫 135mm,彩色负片洗印
高山与路 摄影:李毅 135mm 黑白负片扫描
行程图
从汕头出发,沿着珠江一路向上“洄游”。一路上,王璜生坚持速写和水墨写生,并沿路拍摄了大量的彩色与黑白照片。其时,汕头恰好是中国胶片工业的重要基地公元厂的所在地,无形中为两位年轻艺术家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时隔近四十年,这批照片已然可被视作一份宝贵的珠江人文地理视觉志。
九洲眺望 关渡 石花山渡假村 中山
云浮硫铁矿 速写
珠江之水 纸本设色 题:璜生 八四年十一月 印:璜生
石林月色 纸本设色 印:璜生
桂平船夫 摄影:王璜生 135mm 黑白负片扫描
赶圩的人 纸基银盐 27.5x18.2cm 1984年拍摄 2020年冲印
黔江渡口 纸基银盐 27.5x18.2cm 1984年拍摄 2020年冲印
除摄影以外,王璜生将一路上的见闻与思考付诸笔端,累积了大量的旅行日记。写作的初衷也和这次远行类似,也有着颇为个人化的驱动力——“我一路在写东西,主要出于一点特殊原因。我到28岁还没谈恋爱。当时刚谈到一个,反倒出门走珠江去了,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因此一路上我就打算写点东西给她。”这些日记在当年变作信件,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情书性质,他每两天寄出一次,在70多天的时间里,毫无间断,寄出将近40余封,累积超9万字。这些满载感情的信,被完整保留至今,在多年后重新开封,如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
日记手稿
艺术家用一次巡回展览,与1984年的王璜生隔空相见,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活道路。而“走珠江”这段特殊的个人经历,可被视作对于未来他在艺术创作、社会工作等等一切坚持的某种预示。“我也在思考,在这段经历里面什么是最重要的影响?大概在于,我日后面对生活、未来的一种态度。我一直在寻找所谓属于个人的理想——心中的橄榄树。追寻也包含着坚持的力量,我特别喜欢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小说,最喜欢《热爱生命》。主角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上淘金,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的坚守,与命运搏斗,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人生所谓的某种意义。对于我们那代人来讲,这是特别令人向往的东西。”
珠江溯源速写本扉页
“我无意画一些赏心悦目、闲情逸致的画,以供自己吟哦玩赏或他人装点雅室,我要表达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和沉思:我无意走一条平坦舒适、熙熙攘攘的路,以求生之安稳和世俗青睐,我愿在荒野僻岭间选择静寂坚苦的路。”
一条珠江,时隔36年的两次溯源
这段原本被艺术家淡忘的经历,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被王璜生重新“发掘”出来。以此为契机,王璜生将九万多字的日记、数十卷未冲洗的黑白胶卷,以及大量的写生画稿中整理成书。2020年,《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一书正式成稿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
由该书脱胎而成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有选择性地展出了部分水墨写生、速写、银盐摄影及日记文字等等。王璜生在谈及本次展览结构的整体思路时所说,“展览以视觉为主,书以文字为主,我也考虑到大量图片与文字的交错,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转换成展览形式是一个考验。最后,我们决定对内容进行精简,把书中原本的16个板块变成了13个,文字也简约到点到为止。“这种文本与空间之间的不同考量,也让书与展览之间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联。用不同的展现形式,表达出个体视角下对珠江沿岸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细微体察,以及艺术家对于创作实践与地缘关系的思考。
展览现场 ©️艺讯网现场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在文本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拓展。2020年,王璜生启动了“重访珠江源计划”。艺术家决定重游珠江源,创作本次展览中与1984年相对照的2020年新作——《珠江源植物图志》。艺术家试图延续1984年在珠江源首次进行标本采集的行为;另一方面,他将采集的植物标本通过摄影、水墨和拓印的形式进行处理,展现出丰富的肌理与当代观念性的介入。同一艺术家站在不同时空的立场,为展览增添了新的时间维度与解读空间。
王璜生1984年在珠江源采集并随信寄出的植物标本
2020年艺术家在珠江源再次进行植物采集珠江源植物采集017 摄影/胶片 21x29cm 2020
20ZJY0927 水墨拓印 34x45cm 2020
1984/2020两层时间维度上的调度,使展览获得了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巨大张力。30多年过去,艺术家当年的个人视角逐渐成为历史长河中重要的见证,同时,也见证了艺术家跨越三十余年的创作与艺术工作实践。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表述,“数十年间,他将当年单纯的所谓‘思想’,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意志、毅力、独立、抗争、艺术、社会、知识分子等等,现实中的路更为跋涉。’他在之后的文化实践不断为这段历史带入超越性的角度及行动语言的蜕化,他的‘珠江溯源’之路一直在‘骑走’着。”
除此以外,展览期间将持续进行一项公众互动艺术活动——“珠江源种子计划”,种子的选取同样与珠江有关。2020年王璜生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一种“会飞的种子”充满兴趣,而展览本身又选择以巡回展的方式展出,展览携带种子,同时也期待观众将种子带走,将它们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
“珠江源种子计划”
展览现场© 艺讯网现场拍摄
在开幕当天,展览同时举办了以“流变中的珠江文化与在地经验”为题的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邓启耀先生带来讲座“从山到海——珠江流域文化带考察”,分享他对于珠江流域文化带的研究与考察。广西艺术学院刘新教授以“粤东粤西两广美术的迁徙往事”为题,从两广地区艺术家的迁徙与交往进行介入,分析其造成的文化现象以及对美术界造成的影响。以学术讲座与展览在主体与内容层面的关联性,探讨文化发生与地缘之间复杂而深厚的关系。
讲座现场,秦念/摄
公众交流活动-王璜生:珠江的“路”与“思”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孙晓枫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馆长张明担任策展工作。展览由广州33艺术中心和尚榕美术协办。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而后在昆明、贵阳、广州、深圳陆续展出,最终展览将回到珠江源头的曲靖市美术馆,完成一次完整的艺术“骑返”之路。
新闻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及嘉宾合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馆长张明先生主持开幕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汤文辉先生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宋光智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女士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璜生先生致辞
嘉宾观展及现场交流
文/孟希
图/除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
1984/2020·巡回展”桂林站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
学术主持:范迪安
展览总监:黄轩庄
展览统筹:姜革文
策展人:孙晓枫/张明
视觉统筹:薛江,叶骞
展务统筹:马建群 常芳
展览协调:李俊桦 潘百孝 韩亮 王淼
公共活动:尹冉旭 杜慧珍 李迪斐
协办:广州33艺术中心
广州尚榕美术
支持:大典展览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5日---12月20日
展览地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五里店路 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