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下的高校美术馆:策略与应对——2020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年会”现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包括美术馆、博物馆在内的各个行业都遇到了一定的危机和挑战。其中身处高等院校,对专业领域有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的高校美术馆和博物馆尤其首当其冲,它们对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迅速作出反应,积极探索搭建新的公共交流渠道,并在展览展示与藏品研究的数字可视化等方面作出实践。
与会嘉宾合影
在此契机下,继201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发起,于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首届“新时代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年会”暨“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20年11月28日-29日举办“疫情常态下的高校美术馆:策略与应对——2020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年会”,以期共同总结和反思在疫情应对中策略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美术馆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和预判。本届年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召集,邀请二十余位高校美术馆、博物馆负责人,围绕本馆建设、发展历史到应对策略、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整场年会由一场题为“疫情之下大学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的主论坛和两场题为“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的分论坛,及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推荐会组成。
“疫情之下大学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
11月28日上午,年会主论坛“疫情之下大学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总馆长杭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王伟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等六位嘉宾围绕博物馆、美术馆在疫情下的建设与发展,全媒体时代的美术馆与公共生活,数字美术馆的展览叙事,当下高校美术馆的境遇与发展,智识对当代博物馆系统、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与动能等话题展开论述,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担任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本次论坛学术主持高高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以“疫情时代的艺术”为题作首位发言,他针对艺术博物馆在疫情下所面对的公共性危机提出思考。首先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称“疫情时代”,说明疫情对这个年代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年代本身,而具有某种时代效应。当代艺术、艺术教育、艺术博物馆等领域都受到极大冲击,迫使我们回到一种重新思索的状态。疫情导致艺术博物馆闭馆,也让我们对其公共性与社会性产生了新的思考。其次,他认为中国博物馆作为西方文化引入的产物,在疫情冲击下可能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制度和文化方面思考。此外,互联网在疫情期间带给我们更大便捷的同时,也有诸多局限。为应对“疫情时代”的困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除了开展内部系统的博物馆知识学习外,还在积极筹备和思考近三年的展览计划。杭间认为疫情时代的艺术高潮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未来的艺术博物馆会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责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楼可程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自2008年筹建到2019年开馆,2020年11月1日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在其筹建、落成和对外开放的十多年时间,有关博物馆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有过诸多讨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以“大学博物馆与实物教学”为主题,在讲述大学博物馆在运行经费、观众流量、国际交流三方面受疫情影响之外,重点从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分享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筹建的背景与思考。对一所综合类大学,建设一座博物馆可以带来什么?他认为,“美盲”首先在于“物盲”,人类的文明史既记录在文字上,也记录在实物上。文与物如同飞翔的两只翅膀,现在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是一只翅膀在飞翔。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通过开展实物教学为他们接起第二只翅膀,助学生展翅翱翔。博物馆紧扣“教学”,将其定位在文明史和艺术史的教学博物馆,服务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王伟毅
在新冠病毒造成的影响下,基于数字技术线上虚拟展览成为美术馆显示“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传统意义的艺术品“物”消失了,在当下的“线下”展览中,美术馆的叙事、展览叙事已经发生变化。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王伟毅以“数字美术馆的展览叙事”为题进行分享。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展览叙事方式提供了更宽泛的可能,我们必须思考当下美术馆数字化展览应该有怎样的叙事方式,基于“前数字化”时代的展览叙事方式面临今天的技术环境必须改变。在新技术的条件下,新的艺术还有很多可能性。新技术也为数字美术馆展览叙事提供了多种想象,拓展了美术馆的功能。
未来美术馆不可能完全离开“物”——艺术品,但是变化艺术品及存在方式,可以获得比以往更丰富的精神体验,美术馆才能从“庙堂”变为论坛。美术馆不仅是保存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见证物的机构,更需要面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最后,他直言,在疫情之下,线上美术馆成为所有实体博物馆首要的应对方式和选择。但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检验之后,到底什么样的策展形式和思路更适合线上平台,还值得我们反思。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郑闻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以“数字景观奥德赛”为主题,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策展方式、案例与听众分享了一些心得。首先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学术议题的发动者的身份非常重要。去年在其策划的“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和“AMNUA生态调查:复调计划”展览中,南艺美术馆体现出了对于宏观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地缘政治的探索,并且从艺术的角度,尝试去提出一些新议题。
在当下疫情时代,郑闻认为美术馆要解决的是在它背后我们如何回应整个时代的问题。如居伊德波作为国际情境主义的发起人,做了非常有预见性的工作。他在《景观社会》提到“集中式景观”和“弥散式景观”两种双年展模式。近年来,社交平台、移动终端通过随处可见的数字图像把我们的生活所裹挟,通过全球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完成了“符号帝国”的状态。对于整个媒介的理解,郑闻提出:一种是用新的媒介去创作的作品;一种是更希望看到反思媒介特质本身的创作,针对媒体或是媒介本身是否有能力展开思考。总体而言,美术馆不仅是作为美学或是公共教育的阵地,更需要有切入时代的使命感或是发动学术议题的能力。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陈晓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这一名称切入,谈“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美术馆与公共生活”。她认为大学城美术馆侧重于策划青年艺术、实验艺术、当代艺术以及设计艺术的展陈。疫情期间,广美美术馆将已经计划好的国际展转为线上展览,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数字展览。此外,作为传播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学术交流平台,美术馆“新美术学”系列讲座,转为线上进行,即使疫情平复后,相关公共讲座也会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持续下去。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陈晓阳表示,美术馆计划将精力放在已开展专题的深度挖掘与研究领域中,同时推进美术馆内部管理在功能结构更合理化、专业化,在美术馆与社区、社会美育方法的探索上投入更多实践性工作,培养和提升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改造和更新美术馆空间与硬件。
陈晓阳也分享了几点疫情所带来的思考:如碎片化的公共教育项目何以真正启发智识?美术馆是否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艺术常识教育方法?大学美术馆是否会影响包括知识生产及艺术信息传播上的能动力?美术馆如何避免同质化,同时保证自己核心的功能和效用?她认为这不仅是高校美术馆,也是所有社会美术馆都需要共同深入反思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以“从‘魅’谈起——智识机制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为题作本场论坛的最后发言。张子康馆长首先谈到央美美术馆在应对疫情时的举措,一方面推出线上展览,另一方面开展虚拟展览和线上学习,探索后疫情时代展览与智识传播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他指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经历了赋魅、祛魅与复魅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应感知、知识与智识三种认知机制:赋魅时代的人类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感知”世界,此时的艺术多以神话与宗教为主题。而在以“理性”为核心的祛魅时代,所向披靡的科学为人类征服世界创造出各种工具,经由理性验证的“知识”将上帝拉下神坛,借助光学知识进行绘画的印象派等“科学性”艺术应运而生。
不过,“工具理性”机械化和单一化的弊病逐渐显现,于是,后现代世界对祛魅展开批判,迎来了在精神世界重建“意义”的复魅时代,并进一步引发当下对“智识”的探讨,“智识”不同于通过经验获得的信息性“知识”,而是对认知过程的再认识,是一种反思和判断的能力。张子康馆长由此指出,智识机制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它关注艺术创作与社会创新的关系,强调观众的体验和对其思维的启发,以“智识机制”为契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变化与趋势在于超越“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在典藏与教育功能之上,丰富跨领域的交流与创造。
“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
紧接在主论坛之后,11月28日下午两点,年会分论坛“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 “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分别转场于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电教报告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院会议厅召开。
其中分论坛“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共同主持开场。该分论坛以疫情时期的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为核心,主要探讨了高校美术馆依托高校学术平台活化馆藏进行策展,利用新技术丰富展览维度等话题。
年会分论坛“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主任蔡萌围绕“策展本体”讨论了以当代艺术为研究方法的“创作策展”和“何为策展人”这两个议题。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的发言对博物馆的单向互动机制、展览后续活动的不足、展览所呈现的学术观点的单一以及线上公共教育的更多可能等方面提出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纪玉洁从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等具体案例出发分享了展览设计的创新思路。
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藏部馆员李娇介绍了鲁美图书馆跨越传统分类、学术转型以及阅读推广等建设经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的发言围绕“古意的生成——明清书画研究展”展开,探索如何以云展览的形式满足当代公众对古代艺术的通识性展览的需求,分享以学术脉络串联馆藏,活化馆藏的经验。
分论坛“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题为《“交际”新空间》的发言指出虚拟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艺术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带来新的可能性。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就以推广青年艺术为目标的青年艺术展览策划为主题进行分享。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史梅介绍了南大博物馆的馆藏来源及历史,并推介了相关展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任分享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疫情期间所办展览的境遇。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吴光荣介绍了定位为探讨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国美民艺馆所策划的学术展览。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分享了疫情期间四川大学美术馆依托综合类大学的优势所开展的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
第二场分论坛“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由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副馆长杨修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共同主持召开。论坛主题围绕疫情时代下高校美术馆面临社交限制如何应对展开,交流高校美术馆依托自身特色与定位,在线上和线下进一步探索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的无限可能。
分论坛“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现场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惠剑的发言介绍了江苏师大美术馆依托徐州地方文化特色,在疫情常态下确定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五位一体”的汉画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李铁军就疫情期间美术馆空间改造升级和美术馆利用馆藏和学术研究成果与保留艺术家故居的社区村庄协同打造地方文化符号两方面展开发言。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刘诗源展示了吉艺美术馆在疫情期间进行的线上展览、讲座直播以及公众号文章推介等实践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展部主任孙炜就央美美术馆多样化的社会拓展实践展开发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及杂志编辑部主任王静以CAFAM官网和杂志内容建构为例,分享了泛媒体化背景下美术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具体措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智识中心主任肖宝珍介绍了央美美术馆智识机制构建的核心思想与内容组织。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于童指出,疫情加快了美术馆线上线下功能的结合,使得公众在虚拟和实体的美术馆中获得集身体和思想互动统一的体验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院长,金湖美术馆馆长张剑提出了高职院校美术馆服务学院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助推学科交叉等职能定位。
分论坛“美术馆社会传播与公共教育”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指出,突发的疫情是对美术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的一次重大考验。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张鑫介绍了鲁美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项目。南京大学博物馆馆员周骏雅就疫情之下美术馆的转变,结合南京大学博物馆的线上实践进行了分享。发言结束后,与会成员还就相关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疫情常态下的高校美术馆:策略与应对——2020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年会”现场
作为年会的压轴,11月29日上午,“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推荐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展览推荐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吴鹏主持开场。参加展览推荐的单位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大学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工艺美院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首先进行主题发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战‘疫’——疫情时期的展览与活动实践”,他指出,在疫情期间,美术馆人需要继续体现自身在社会上的存在感和价值,证明美术馆是能够拓展人们思考的机构。随后,各馆在展览推荐会上推出各自的优质项目,共享策展思路,交流展览新动向。
年会最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宣布下一届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年会将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并由衷感谢在百忙之中来参与年会的各高校艺术博物馆成员,期待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成员在未来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国高校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文/王思璐、苏畅
编辑/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