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是闭环吗?借“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再议水墨之困

时间: 2020.11.23

水墨画“热”已经持续了很长一个阶段,时至今日,俨然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经到来,抑或只是使人兴奋和膨胀的海市蜃楼?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水墨画的哈姆雷特之问。

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是自2016年始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历时五年发展的总结性、回顾性展览,重回当代水墨重镇——南京,邀请“穷途末路说”的提出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再议当代水墨的现状,就显得意义非凡。这绝不是一次巧合性的重叠与轮回,而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及其所有参与艺术家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宏大论题。

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

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

李小山先生一直“对水墨画不抱有信心”,作为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他又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即展览的主题——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经过了三四十年时间,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

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

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

针对这一命题,策展人林书传进一步阐释说:“这次展览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比较不友好,一个不那么友好。‘档案’与‘闭环’的概念,都不由自主的将水墨放在了一个循环系统来进行讨论。一方面尊重‘档案’在艺术史料上的真实,另一方面又通过‘闭环’来质疑‘档案’的有效性。”

以此为核心,展览试图从绘画作品中讨论水墨作为绘画本体最核心的属性,而艺术家们也通过作品回应展览命题,从而回应当代水墨的核心问题。

靳卫红,疼痛手稿一,54×40cm,纸本水墨,2019.jpg靳卫红,疼痛手稿一,54×40cm,纸本水墨,2019

靳卫红在采访中说:“我认为这三四十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应该说都可以归于某一种档案,因为我们现在都无法做出它究竟是什么的评价,那么每一个艺术家各自的实践、努力,都是一种档案。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再翻看,再看他们做了什么,或者说看我们这些人做的这些东西,将来还有什么可能性和价值。所以‘档案’这个词我觉得很好。”

王天德,新中国服装之一.jpg

王天德,新中国服装之一

135.5×67.3cm,纸本水墨综合材料,2002

王天德表示:“档案作为历史的痕迹,会让这个时代、或者下一个阶段能够去梳理或者更进一步地看待一个时期的文化和这一时期所产生的艺术样式,以及不同的观点和表现思维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代水墨在近三四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它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档案。同时,经过三四十年的不断拓展,当代水墨已经从一个相对的闭环中,通过各个年龄段艺术家们的努力,正在突破,只是可能突破的还不够大。”

刘庆和,我们站在高高的谷堆上面.jpg刘庆和,我们站在高高的谷堆上面

187×230cm,纸本水墨设色,2019

刘庆和说“‘闭环’这个词,开始一听吓一跳,慢慢理解,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生态吧,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角度、视野,而且是和大环境息息相关的。再说‘档案’, 我想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没有对错,就是一种存在。”

李津,欢乐颂(作品及局部)

35×137cm,纸本水墨设色,2017

李津说:“35年前我在南艺进修,也是第一次来南京,李小山、周京新这些艺术家也影响了我,如果没有南京,也许我是另外一个李津。当代的水墨作品有这么多的风格和面貌,这是时代造就的,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一直用‘穷途末路’来提醒自己的话,我们肯定比现在画的都要好。”

王劲松,众生,36×29.5cm×115,纸本水墨,2018.jpg王劲松,众生,36×29.5cm×115,纸本水墨,2018

王劲松也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当代水墨在国际上突破的难度很大,在国内展览不断,各种形式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形成了一个大的气候,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基本上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是各自为政。‘档案’是历史的积攒,‘闭环’是区域性的链块的循环,两个挺平常的词汇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冲突,发人深思。”

单鼎凯,Mr.B之一,25×20cm,纸本水墨,2019.jpg单鼎凯,Mr.B之一,25×20cm,纸本水墨,2019

单鼎凯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用‘闭环’来形容,有的时候也不需要太乐观。艺术的每一种形式,它都在不断地创新,在反观传统,往往感觉没有出路,或者是又回到原点的时候,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王煜,手稿之二,19.5×27cm,纸本水墨设色,2019.jpg王煜,手稿之二,19.5×27cm,纸本水墨设色,2019

王煜说:“其实我们都是档案中的一个个案,水墨的外延在拓展,但是水墨的内核是一直不变的,对水墨的敏感性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带来的优势。李小山先生曾经一句话激起千层浪,闭环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我理解的闭环,是螺旋状向上的圆环,大家对水墨的理解会越来越精确,当代水墨的艺术家也在做出更多努力,让‘当代水墨’的概念深入人心,影响更多的受众。”

魏青吉,老虎,180×97cm,纸本水墨设色,2018.jpg魏青吉,老虎,180×97cm,纸本水墨设色,2018

魏青吉说:“35年以来,我们当代水墨艺术家从不自信到慢慢自信,到现在显得比较自信的状态,是进入了一种惯性,我们需要再做拓展。”

吴湘云,窥或囚,86×60cm,纸本水墨设色,2019.jpg吴湘云,窥或囚,86×60cm,纸本水墨设色,2019

吴湘云说:“中国画画到后来,就有一个程式化,破了之后,就不像是中国画,所以后来我们把它叫水墨画。这样的叫法,就把中国画的外延、内涵都拓展了,就可以加入很多以前中国画没有的东西。中西结合时,水墨画的形式、色彩、观念都在受影响。所以在水墨当中,它可能出现一个闭环,但是假如把中国水墨放到整个当代艺术去看的话,这里边会有很多作品,会显得比较当代。”

徐华翎,依山,100×160cm,绢本水墨设色,2020.jpg徐华翎,依山,100×160cm,绢本水墨设色,2020

徐华翎则表示:“此次展览用到了‘档案’这个词,这个词本身是不带太多主观色彩和喜好的,意即用比较客观的视角来选择素材和样本,来呈现当下水墨艺术的生态,这也是一种态度。‘闭环’就是一个圈,一种循环的感觉吧,我觉得其实很多事物都是有一个由始到终的循环过程。用‘闭环’作为展览的标题,也是想表达当代水墨同样是在一个循环的过程里。”

秦修平,神话手稿一,70×49cm,手工元书纸水墨设色,2020.jpg秦修平,神话手稿一,70×49cm,手工元书纸水墨设色,2020

秦修平说李小山先生一直是冷眼旁观,“‘闭环’这个词囊括了水墨画当下的困境与可能性,提醒大家不要沉迷于现在的‘水墨热’,通过裂缝照进闭环的这道光,将为水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将迎来水墨真正应该呈现的状态。”

武艺,玉兔嫦娥,180×97cm,纸本水墨设色,2020.jpg武艺,玉兔嫦娥,180×97cm,纸本水墨设色,2020

武艺说:“闭环是相对的,有时候封闭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放,开放也可能是另一个层面的封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还是错位关联呢?其实我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答案。从我自身来看呢,我认为水墨还是要跟前人发生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承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其实又很复杂,究竟如何去跟前人有关,然后又有一种你的个人的感受在里面,这可能需要艺术家用大量时间去积累和实践。”

张正民,弯曲的风景之十四,136×68cm×3,纸本水墨,2020.jpg张正民,弯曲的风景之十四,136×68cm×3,纸本水墨,2020

张正民说:“可幸的是‘档案’从未被封存或搁置,并一直处于公共语境中来讨论,也因此说明水墨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是开放的。我们不能断定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美术史意义,并置‘闭环’,再以质疑的方式是一种态度,这里的‘闭环’应该是多含义的。就阶段看,就像现代西方美术史上的运动也是有时间性的。艺术行为的结果只有可能性,而不是终极,况且当代水墨的探索已有几十年的时间过程。”

陈苏平,宛如回乡之七,70×68cm,纸本水墨,2017.jpg陈苏平,宛如回乡之七,70×68cm,纸本水墨,2017

陈苏平认为:“就价值体系讲,‘闭环’是个恰当的比喻,体系里面方便省力易于流通,所以大多人喜欢,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修䃼和完善,形成闭环,风雨不透,‘末路’也正是当然的结果……体系不会自己裂缝,透进光来,所能寄望的,还是个人的灵光——或者说艺术家的直觉与不羁。”

朱伟,仿八大山水,33×33cm,纸本水墨设色,1987.jpg朱伟,仿八大山水,33×33cm,纸本水墨设色,1987

朱伟说:“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可这么说,一切当代发生的现象都可以做为文献或素材,等待历史的挑选最终成为历史。所以‘档案’这个词儿用得比较客观和准确。八十年代李小山关于中国画的理论,可以说是对水墨顺利走向当代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不仅只限于中国画本身,更波及到国油版雕乃至当代艺术的全部。人们对拿在手中几千年下来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下有了重新认识。四十年后,他面对当下缺乏创新,停滞,自娱自乐的艺术生态,又提出‘逐渐形成的闭环’这一说法,更是相当及时,也可以说是客气的。其实现状要比这更没意义。”

何剑,放大的篮筐,175×230cm,纸本水墨设色,2016.jpg何剑,放大的篮筐,175×230cm,纸本水墨设色,2016

何剑说:“对水墨概念的有意维护逐渐形成认知上的闭环。闭环也是对水墨现状的最客观的描述。环而不闭、凿壁借光、不遮蔽自己,也是水墨在今天的现实,闭环的内涵与外延也因此是漂移变动的。”

祝铮鸣,翠隐,193×120cm,绢本设色,2016.jpg祝铮鸣,翠隐,193×120cm,绢本设色,2016

祝铮鸣认为:“中国当代水墨通过自身近三十年的发展,可以说近两代水墨艺术家的水墨实践,借由这个展览呈现出了比较完善和相当多样化的面貌,这正是一份中国水墨发展史中的标本集中呈现,也是一个‘档案’式的梳理。另一方面,我相信这种只属于当代的、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已经有了良性发展的缘起,‘闭环’一定不是自我的封闭,而是自我循环和突破的过程,前景将是光明的!”

高茜,如梦令,39×66cm,纸本水墨设色,2015.jpg高茜,如梦令,39×66cm,纸本水墨设色,2015

高茜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档案’带有过去残留的难以改变的意思;‘闭环’似乎是封闭的原地打转的运动状态。我觉得自己不是‘档案’,同时也不认为中国画处在一个‘闭环’的状态中,相反我觉得越来越开放了。”

孙晓枫,古物记·垒,90×100cm,布面纸本综合,2020.jpg孙晓枫,古物记·垒,90×100cm,布面纸本综合,2020

孙晓枫说:“‘档案’是存档的意思,即是已然出现的现实,其时间维度是处在过去的区间。建档可以看做是美术史书写的前期工作,目的是以在场者的角度收集一手资料。档案工作是相当繁冗的,也会不时地受到其他在场者的干扰。当然,档案也必须有其学术立场,即是说在特定学术立场的观照下对特定的场域、现象与个案的书写记录,这种先决的学术立场必然促使档案有了艺术史书写的自觉意识,甚至可以是看成是一个‘前传’或是‘草稿’。‘闭环’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展览的学术规划,以及历史中的上下文结构。这个展览因为李小山老师作为学术主导而凸显出特别的意义,也可以看成是李小山老师历时性地对当代水墨展开观察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闭环’所揭示的不仅仅是阶段性运动的结束,也启示了另一场运动的开始。而这个展览对于水墨语言未来的开拓和优化,有着日益显现的重要价值。”

周明德,融No.3,165×101cm,银笺纸水墨设色,2020.jpg周明德,融No.3,165×101cm,银笺纸水墨设色,2020

周名德说:“‘档案’就是记录、封存,待他人来查看评说。我们有幸续写档案,但我们只是参与者,同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档案中的因素,艺术家不能太自以为是。‘闭环’在我看来是时间的物质性,许多人用自己的作品一点一点连成线。此次当代水墨年鉴重新回到35年前‘穷途末路’说的起点南京,其中似有深意。作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参展艺术家,我也见证了水墨发展的一环。站在展厅里,感受着这运动中的‘环节’,同时看到更多的探索可能性。”

展览现场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而又使之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成为具有反映时代生活和思想形态的新艺术,是中国水墨艺术家面临的时代性课题。

对于中国当代水墨年鉴项目而言,如何积极回应水墨艺术创作的热点论题,形成全面而立体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的视觉样本,为后来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档案”?下一个五年,我们任重而道远!

艺讯网综合编辑

图文资料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海报.jpg

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

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林书传

展览时间:2020.11.19 – 12.19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组委会

承办:大川文化、谋道文化

出品人:张凯、张宗喜

参展艺术家:

常青、陈苏平、崔振宽、董小明、杜松儒、高茜、何剑 、靳卫红、李津、刘丹、刘佳、刘庆和、陆春涛、罗拥军、秦修平、丘挺、单鼎凯、沈勤、孙浩、孙晓枫、汤国、田绍登、王冬龄、王劲松、王天德、王煜、魏青吉、吴可、吴湘云、武艺、徐华翎、徐累、徐龙森 、张正民、周京新、周名德、周韶华、朱伟、祝铮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