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中国水墨年鉴”课题组。课题组对当代水墨创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研究,以“年鉴”的形式全面、系统、准确地跟踪年度水墨事件及水墨艺术创作,从学术研究、出版、展览、教育等多个角度挖掘水墨艺术价值。2020年度“水墨天:中国水墨年鉴展”的举办与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水墨年鉴2020》的出版为项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21年4月,年鉴组委会特别联合了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嘉德文库、PAGEONE书店、中策艺术、艺术北京、北京画廊协会、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艺市周刊及多家媒体共同开启“中国水墨年鉴”论坛活动月,活动组织了三期论坛,通过线上、线下联合的方式,聚焦水墨艺术的创作、研究、市场及收藏,汇集从事创作、策展、研究、出版、传媒、收藏及市场等艺术行业生态中的资深从业者,共同探讨中国水墨艺术在当下的探索与方向,2021年度“中国水墨年鉴”的筹备工作即此正式启动。
中国画还是水墨画?
2021年4月15日,“中国水墨年鉴”论坛活动月首场“中国画还是水墨画?”主题论坛在嘉德艺术中心1楼嘉德书店如期展开。本场论坛特邀主持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当代水墨负责人李伟先生,邀请嘉宾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墨年鉴2020》主编赵力教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当代水墨专家贾云涛先生;当代水墨收藏家刘山先生;艺术史博士、嘉德文库主编杨涓女士围绕“如何理解中国画与水墨画”“学院在项目中的参与及意义”“如何看待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转换”“水墨艺术收藏的标准”“中国画、水墨画、传统水墨、当代水墨在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中的概念界定与区分”等问题展开讨论。
论坛嘉宾赵力教授
赵力教授先就“中国画”与“水墨画”的概念进行了美术史意义上的阐释。他认为对这两者概念的界定,是需要立足在一个大的语境之下的。20世纪上半叶以来,随着西方艺术在中国开始扎根的语境下,从民族性视角讨论命名自己的艺术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这个提法即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而“水墨画”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变成了非常重要的讨论话题。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强大起来,在文化的方向上慢慢自信了,因此我们不在需要以中国绘画的方式,或者说中国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艺术,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更多的、全球性的介入和参与。所以从80年代开始来谈水墨画的问题是一个有很大的开放性的讨论,这是这样一个语境的需求。
论坛嘉宾 刘山先生
诚然如此,但在水墨市场的实际操作当中,广大的藏家和书画爱好者还是存在诸多的认知屏障。因此,在贾云涛看来,水墨绘画实际上更宽泛一些,而且水墨画更加具有延展性,它可以有更加跨越本民族的技术和表现手法。而且中国书画或者是中国水墨绘画实际上在整个艺术市场里是迭代的过程。在藏家刘山看来,关于水墨的界定,实际上是来自对时间的界定,也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界定。如果从收藏角度,国外藏家认为谈中国画是China,如果谈水墨画是具备当代性的,题材上具备一定的当代性,跟它空间的关系也需具备当代性。
论坛嘉宾 杨涓博士
嘉德文库的主编杨涓则从出版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她认为,对于同一个艺术家,实际上界定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水墨名家,一个是近现代中国画大家。作为一个编辑,我们一定是有我们的角度,经过采集和选择,才会有不同书的最后呈现。关于中国画的一些书在书店呈现非常多,都是经典范围的、对于经典中国书画的解读和呈现。相比较来讲关于水墨这一类型经典文本比较少。当代水墨的藏家真的需要有西方艺术的背景,了解西方艺术的一个发展,整个学术的修养,视野都比较宽泛的一些比较好的有基础知识建构的人们才能称为当代水墨的藏家,所以应该是有门槛的。
论坛嘉宾 贾云涛先生
谈及中国水墨的收藏和未来,几位嘉宾普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贾云涛认为“近现代十大家或者是十二大家,这些是标杆性的人物,他们的高起可以打开我们大家的想象空间,包括对近现代的想象空间。这两年可能是略微碰到一些低迷的市场,但是并不应该沮丧,因为还会再往前走。而且现在70年代、80年代包括90年代的这些艺术家,成熟作品已经在市场上了,已经可以让很多人去关注他们或者是收藏他们,我比较看好。”
本场论坛主持人 李伟先生
第一场 嘉德艺术中心论坛现场
刘山则从藏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水墨的未来,在他看来,水墨的未来决定点是由它的价值点决定的,它的语言的唯一性、材料的唯一性、观点的唯一性或者是作品的唯一性,也许有一些完全从价格角度考虑的,但是不具备唯一性是肯定没有持久性的。
水墨中的女性空间
4月27日,论坛活动月的第二场“水墨中的女性空间”主题论坛选择了在具有文艺气息的PAGEONE北京坊店展开。配合本次活动主题,本场论坛特别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炎女士作为主持人,邀请知名艺术家彭薇、章燕紫、康春慧围绕“如何看待古今艺术中的‘女性空间’”“艺术创作中的身份认知”“历史中女性艺术家缺席的问题”“女性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与空间”等问题展开讨论。
论坛嘉宾 彭薇女士
美术史学者巫鸿提出,“女性空间”指的不是单独的图像或广义上的画科,而是特定的空间构成。这种构成可以是二维的图画空间或三维的器物和建筑空间,也可以是种种空间的集合。可以说,“女性空间”的概念已经超出了表现女性题材的局限。在彭薇看来,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她认为在自己的创作中,并没有刻意强调“女性意识”,这是非常自然地被带出来的,是一个天然的性别使然。在章燕紫看来,女性空间这个概念应该更放大一些,因为女性空间可能更多追溯到本源的通道,她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强大,这个空间是更有力量的。康春慧则认为,“‘女性意识’这个东西肯定不是刻意的,但是肯定是不能避免的,我没有打算避免也没有打算遮掩,只是可能个人的经历,绘画的过程不一样,所以现在考虑的方向也不一样”。
论坛嘉宾 章燕紫女士
在谈及“艺术创作中的身份认知”问题,章燕紫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间在纽约的经历,“在那个期间,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中国人面对的那些东西,其实我第一次意识到难民、自由、民主、权利,我以前在中国虽然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都是很表面的,在那种状况下,可能思考得比较多。”在康春慧看来,“我们坐在这里不光是因为女性,还因为我们是艺术家,每个人的个体都不一样,我们虽然是女性,也都是艺术家,肯定是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
论坛嘉宾 康春慧女士
回过头来,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与空间,几位艺术家分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彭薇认为“我不太避免这些事情,我不想回避女性身份的问题,因为我的确就是个女性身份,那我就很自然用到这个身份,让我来产生的一些灵感来做作品。”康春慧认为,在当代社会,男女已经没有分开讨论的必要了,从社会学意义来讲,男女艺术家群体已经没有区别了。章燕紫则提出,把女性和男性割裂开没有必要,当下的年轻人在考虑的已经不是男性与女性的问题,而是人与机器之间的问题了,因此,把“女性”拎出来谈,并没有意义。
本场论坛特邀主持人 曾炎女士第二场 PAGEONE论坛现场
最后,几位嘉宾抛开女性身份,回归艺术家本身,畅谈了自己的水墨创作。康春慧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永远是把表达自己的感情放在第一位,这个东西不是情绪也不是情怀类的东西,你说的传统可能带有一点点情怀的意识,但是在我这里肯定是比较少量的。”章燕紫着重探讨了创作中的传统与当代的问题,在她看来,很多所谓传统的艺术家,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也是当代艺术家,如果当代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将来也会成为传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艺术家面对当代的语境,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彭薇最后总结到,“借用伍迪·艾伦说的:传统就是一个幻象,但是它又时时刻刻可能存在在你的生活里,它就是跟你的教育经验,你受谁的影响非常有关。传统不是非常久远的东西。而且传统不需要去正解,你可以误读它,但是误读的可能会产生新的创造,新的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更有活力。”
全球艺术市场中的中国当代水墨
4月30日,在“2021年度艺术北京”开幕当天,“中国水墨年鉴”论坛活动月的第三场论坛如期举办,探讨的主题是《全球艺术市场中的中国当代水墨》。本场论坛特邀主持人为“中国水墨年鉴”组委会成员、艺术金融青年研究者瞿丹女士,特邀嘉宾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监马学东博士,北京画廊协会会长、艺凯旋画廊负责人李兰芳女士,在艺科技及在艺云创始人谢晓冬先生,就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水墨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水墨目前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影响?从画廊的观察,当代水墨的藏家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科技如何助力当代水墨的创作与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坛嘉宾 马学东博士
马学东先就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其一为学院中的当代水墨,比如卢沉、周思聪,现在回头来看他们的水墨虽然是学院下来的,但是他们其实处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处在当代水墨画家之中一个衔接过度的阶段,他们是很重要的艺术家。但是这一部分艺术家在早些年的水墨市场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直到最近才逐渐被大家重新认识。其二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部分比较活跃的“实验水墨”艺术家。他们将水墨从材料的角度给解构出来了,只用现代性的观念和传统的媒材相结合,更多的是想法和观念上的创新,水墨成为这些艺术家的一个载体。其三是“新文人画”群体。接续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系统,但是题材、内容和本身所处的历史语境跟传统文人比较闭世、隐居的传统是截然不同的,这跟当时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有一些关联。其四,是在当代艺术体系下培养出的艺术家。他们所采取的观念和创作的方式都是一种当代艺术式的,只不过是借用了水墨的某些因素。
论坛嘉宾 李兰芳女士
而论及中国当代水墨市场的发展历程,李兰芳认为,在中国自己梳理水墨的过程当中包含了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的内容。早在2003年中国画十周年大展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批“实验水墨”艺术家,但那个时期大家并不知道这些人应该属于哪个板块。大家觉得传统水墨中国画大展,实验水墨也会参加,他的媒介在哪儿?后来,实验水墨群体越来越大,在西方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当下的中国的水墨发展形式,甚至很多西方理论体系认为这是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新产生的具有国际化的语言,比如抽象的、实验的、泼墨的概念,可是它的形式与中国画一脉相承的传统是没有关系的。在之后实验水墨就衍生成了“新水墨”“当代水墨”等概念,慢慢形成了当代水墨市场的各个板块。
其后,几位嘉宾就中国当代水墨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影响展开讨论。就目前的市场现状来说,中国当代水墨的影响还是远远不够的。放眼全球,在国外的大拍卖公司里,中国当代水墨所占的份额是很少的,只有如刘丹、李华弌等艺术家,而像徐冰、张洹等则从属纯当代系统,跟国内的判断体系是不尽相同的。
论坛嘉宾 谢晓冬先生
而就近年来中国当代水墨藏家群体的变化而言,解晓冬认为水墨是有一个大周期的,总体而言,在艺术市场里尤其是二级市场中,水墨画的比重是占大头的,但这个大头基本上是被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占据着,真正的当代水墨的比重还是偏小的。从其接触的藏家来看,这些主营二级市场的藏家主要还是收藏近现代或者古代书画,但有迹象也显示出现在收藏当代水墨的藏家越来越多了,大家开始有兴趣关注它、研究它。从这一点来讲,解晓冬觉得当代水墨还是会有未来的,只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周期。
本场论坛主持人 瞿丹女士第三场 艺术北京论坛现场
最后,论坛在科技助力当代水墨的话题中结束,几位嘉宾从切身的体验分享了科技改变日常生活的实际感受。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NFT艺术成为艺术圈热点的当下,科技能为当代水墨、为当代艺术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也是当代艺术界的共通话题。解晓冬为此总结到,“今天谈论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今天我们可以进入太空,可以去火星了,我们可以进行宇宙生活了,星际生活了……当你到了星际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拓展我们的创作题材、对于世界的理解,都会影响对水墨的理解,今天来说那个事真的有点儿远,还是先回到传统比较重要。”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