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空手”入历史:从王拓的《东北四部曲》谈起

时间: 2021.6.16

“事实包含着被记录下来因而得到关注的事实,也包含未被记录下来因而也同样得到关注的事实……在某一个时代里由于不存在某些事实和观念,因了它们的不存在,也不会得到记录,这种“不存在”本身构成了“不存在的事实”。历史学家必须对于这种种没有被记录的事实给予关注。”[1]

 ——沟口雄三(日)

日本历史学家沟口雄三在《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一文中质疑了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人们回避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思想性探索”,由此提出了“进入历史的无意图状态”,即“空着双手”进入历史脉络,以寻求其“本来样态”。这种“本来样态”并非基于某些意图能够发现的对象,也非由历史学家的取舍选择可以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基于历史学家创造的历史虚构,在创造之初“并不以思想斗争为目的,但是在建构之后,却可能构成对于当代思想世界各种偏见的驳斥。” [2]

何为“空着双手进入历史”?我们或许可以在艺术家王拓的影像叙事中找到一种解读:他以一种替代性的形象与想象只身走入他创造出的影像世界与历史叙事,试图洞见并隐秘地揭露一些为人忽视的历史事实,并以个体体验与情感为媒介,连接处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时空,由此探索由“被看见”和“被忽略”、“存在”和“不存在”的事实共同构建的历史脉络,从而实现自更广袤的维度中俯瞰历史片段的经验。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现场

“东北四部曲”:从新文化运动到张扣扣复仇案的100年(1919-2019)

“东北四部曲”的起点始于2017年,该年回国的王拓想要着手以一个长期项目来关联自己的家乡和成长经历。在王拓的回忆中,这个项目的切入点并不好找,但它隐约应和两个关键性线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东北及这个地域上的满族萨满历史,以及1948年东北解放。这两个线索同时串联了王拓成长经历中的诸多重要时间截点。

直到2018年年初,陕西汉中张扣扣复仇案发生并迅速发酵,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中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对张扣扣案的裁决,以及彼时辩护律师的辩护词的关注与讨论,将这个事件引向法律问题的边界之外。“法律是一整套国家装置。它不能只有形式逻辑的躯壳,它还需要填充更多的血肉和内涵。今天,我们不是为了拆散躯壳;今天,我们只是为了填补灵魂。”[3]律师邓学平的辩护词向法庭提出了法规与制度之外,留给人性的善恶与选择的无奈一些空间的“柔和恳求”。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现场

法律对这个案件的裁决及人们对此事件所持的矛盾态度,让王拓看到了从西方嫁接而来、以主持公平正义的司法体系与大多数国人心中对从传统而来的仁义礼孝等道德标准的不自觉坚守所产生的碰撞。而这种矛盾感似乎恰好契合了东北的现状,甚至是契合了整个中国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热烈讨论。它们有着一种共同的根源性,并不指向一种因果关系,而更多地是在思考一种在当下的复杂共生关系。在整个“东北四部曲”系列中,王拓将关注的历史起点拉回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国家所承受的屈辱恰与张扣扣一案中的母亲形象隔着百年遥相呼应。至2019年张扣扣被枪决,百年间的数个历史切面折射在四部影片中,以替代性的形象与文本故事改编等方式,编织出整体叙事。

王拓,《烟火》,2018,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31分18秒。

王拓,《哭阵门》,2021,彩色有声双频4K影像,30分。

王拓将张扣扣案挪移至东北某小城,重新排演了这出农名工返乡复仇的故事,从开篇《烟火》的童年回忆及复仇现场,至第二部《扭曲词场》中的城市漫游、返乡、被捕临刑,以及终章《哭阵门》中引入复仇案主人公本人的工友视角,事件的起承转合穿行于这一系列影像之中。

在第二部《扭曲词场》中,这种贯穿于王拓“东北”系列创作脉络的“轮回体验”与“平行时空”被归纳为“泛萨满化”,这种体验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在某一刻,经由一个不可名状的触发点,或是一个“中介”,而突然将自己与一段历史关联。“泛萨满化”与东北当地的满族萨满历史息息相关,但又并非是纯正萨满所强调的民间信仰,而更多指涉一种“普遍人类的体验”,它依托并生长于纯正萨满在当代文化中的消弭,并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与当下流行文化融合,以实现另一种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亦体现在第四部《哭阵门》的表达中,其从题目与内含中借用了二人转传统戏《阴魂阵》中的唱段《哭阵门》。影片透过复仇案主人公及其工友在返乡旅途中乘坐高铁时的共同体验从而实现的心灵连接,这个复仇的故事在第三者的眼中得到了重新理解。

王拓,《扭曲词场》,2019,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4分38秒。

而《通古斯》则在整个四部曲中承担着篇幅最重、视野辐射地缘最为广阔的角色,其将关注点从个体经验扩展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历史与叙事,讲述了多个时空下的数个故事,以解放战争时期战前临阵脱逃想要回到家乡济州岛的两个朝鲜雇佣兵在返乡中的经历与对话,串联了1948年的济州岛事件,改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捕鱼人故事,以及受困于长春的年老书生的自白等。在《通古斯》中,不同文化中的历史相互挪移与替代,而“逃离”似乎成为了解读其中所有故事的关键点。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66分。

书生形象:个人身份体现与随时代沉浮的命运

纵观整个“东北四部曲”系列,乃至放眼王拓更早的影像作品,书生形象时常出现在其叙事中。在“东北四部曲”中,从冯梦龙笔下的“菊花之约”[4]中书生范臣卿自刎以求鬼魂之速日行千里来付友人张元伯之约,到引入五四运动期间被认为是第一个牺牲的书生郭钦光的形象,以及困于长春的年老书生……有趣的是这些形象与意象在四部曲中轮流上演,在王拓构筑的多个“平行时空”中,或以赴死的意愿、或以人鬼身份的转变、或是反复死亡与重复历史的隐喻等为契机,激发出了跨越百余年的隔空对话,这也恰恰是王拓的“泛萨满化”观念的镜头再现。

16.jpeg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66分。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现场

王拓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生的形象代替了自己出现在各个故事之中。于写作者或是创作者来说,似乎在每一个时代中,其总是浮沉于时代的浪潮之中,激进或沉寂,他们有感于某些扎根于这个时代中的因子,并从中获得启示。时代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毫无保留地作用于这个群体,并往往能从他们中获得更多维度上的反馈。

“在下坠瞬间,折断脖子,魂魄就此飞离沉重的躯壳。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大雨滂沱时,那池塘中泛起的无数涟漪。

他出现在自己曾出现的全部时空中,站在一旁,检视自己的一生。在某一瞬间,书生幡然醒悟,原来那纠缠自己一生的歪脖鬼,并非他物,就是这此刻的自己。”[5]

《通古斯》中的年老书生在濒死时的幻觉中似有顿悟,他和1919年的郭钦光产生了霎时间的对话与共鸣,时空的线性逻辑就此打破,他在时代中的沉浮与因时代的洪流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这一刻已无足轻重。当从更宏观的维度和更长远的视角来检视广袤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时,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事件起止时间将变得不再准确,正确与否更无从谈起,它们甚至在当下都仍然处在进行时中,如此,那些摇摆、束缚的选择和困境禁锢的只是自己而已。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现场

鬼魂与历史:“负形”的存在

“鬼魂”形象是王拓的影像叙事中另一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从《东北四部曲》中能够看到不同表达与作用的“鬼魂”,在更早的作品《奠飨赋》、《共谋失忆症》等中,也能看到这一形象的多次出现。

当回应“鬼魂”形象在作品中的多次出现时,王拓认为它不是创作的“目的”,而是一种“替代性”的办法,这和他自己对中国的历史和文献的认识与理解相关。王拓观察到了在很多历史和文献叙事中,存在着一种“负形”状态,即看不见的历史和文献。当人们试图去触及某段历史时,会发现围绕其边缘的文献与叙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信息,然而关于这段历史本身却如同虚空的负空间一样,无法触及。

王拓,《共谋失忆症》,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6分51秒。

24 奠飨赋1.jpeg

王拓,《奠飨赋》,2016,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6分15秒。

而在中国文化中,“鬼魂”的形象恰恰也是“负形”的,人们习惯于将对逝去者的情感寄托于这种虚无的形象中,如在团圆饭中保留逝世者生前所用的碗筷,以示此人在此刻仍与我们同在。看不见“他们”,但是我们知道其存在;看不见对象本身,但我们能够触及到表现和关联对象本身的物质存在。这是王拓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其在阅读历史与文献中,所采取的一种创作与认识手法。在王拓的影像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鬼魂”形象代替了人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即“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又可以同处一室,彼此还可以互动、召唤。”[6]

王拓,《痴迷录》,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0分31秒。

至此,当我们再度回溯沟口雄三的“空手入历史”以寻找“本来样态”的方法论,王拓的观念与创作手法从艺术实践的意义上提供了另一重具体解读。“空手入历史”恰指一种非先入为主,且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质疑自己是否带着意图,由此来反复阅读范围内的所有历史和文献的方法。在浩渺的历史海洋中,关于事实“本来样态”的模糊影子,或许就在研究者一遍遍的阅读中得到回应,并逐渐浮现具体的面貌。

在王拓的创作中,不论是书生、鬼魂的形象,或是替代性的身份、并置的多时空叙事,以及历史实现的挪移叠加,这些手法似乎正是在营造一种初入历史时的混乱、无序与多结构。题材的选择、剧本的撰写、人物间的对话、图像的拼接,种种表达都在试图打破和搅乱艺术家自己以及观众怀揣经验与目的性的阅读与观看。因此,当我们看王拓的作品时,时常陷入“信息爆炸”,“莫名其妙”的状态之中,如同直面历史的洪流,因此我们期待一种文本的解读或是某几个典型形象能够带来的背景信息,而一旦顶住带有他者“意图”的阐释和介入的依赖与诱惑,观众往往能够在真正进入其叙事之后,在某个瞬间达成一种自洽的释然感。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开幕式观展现场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发布会现场

策展人栾诗璇(左)与艺术家王拓(右)在展览发布会中对谈

当然,不论是历史学家、艺术家还是别的什么身份的人,在无垠的历史面前,其目力和认识总是受到所处时代、文化与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空手入历史”或许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本来样态”的形象与观念也从不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的日本。但它为人类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与回顾历史提供了一种永远在“前方”的视野,它警醒着人类永远不要以自我意图代替历史的意图,不要以自我的选择代替历史的选择,而应尽力去实现“不是历史家在叙述历史,而是历史在叙述历史”[7]的理想状态。而让历史自我发声以实现自我叙述的愿望,或许也正期待着来自不仅是艺术,还有更多学科与背景、更多人群的认识与解读。让浩瀚的历史充斥着更纷杂和丰富的观念和声音,并填补那些空白和虚无的片段,或许才能为触摸历史脉络的“本来样态”提供更多维度的可能性。

文/周纬萌

作品静帧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及发布会现场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部分阐述参考艺术家王拓在展览开幕式上的对谈发言)

注释:

[1]-[2], [7](日)沟口雄三, 孙歌(译),《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学术思想评论》第11辑,2013年。 https://www.sohu.com/a/125296450_559362

[3]引自邓学平律师为张扣扣案所作辩护词。https://www.sohu.com/a/327820847_99965884

[4](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范臣卿鸡黍生死交》。

[5]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66 分。

[6] 《跨界对谈:东北“文艺复兴”中的后浪》,嘉宾:王拓、何必,作者:凡琳,艺术商业,2020年6月22日。

参考文献:

[1]《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展览资料,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2]《头脑的眼睛:王拓》(Mind's Eye: Wang Tuo),作者:Ophelia Lai,《亚太艺术》(ArtAsiaPacific)第122期,2021年4/5月刊。

31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海报.jpg

展览信息: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

展览时间:

2021 年 6 月 6 日—9 月 5 日

展览地点:

中展厅、新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