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黄河:熔铸民族精神”济宁市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举办

时间: 2021.7.2

2021年7月1日,由济宁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济宁市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黄河:熔铸民族精神’”,在济宁市美术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共展出26位艺术家创作的46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水彩的艺术形式,依据作品内容分为黄河魂、黄河水、黄河情、黄河人四个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40年来关于黄河的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

黄河 海报.jpg“黄河:熔铸民族精神”海报

展览由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黄河魂篇章展出吴为山、周韶华、刘巨德、段正渠、尹朝阳、党震、刘商英7位艺术家创作的7件作品。黄河水篇章展出范迪安、安正中、王铁牛、王克举、陈坚、张克纯6位艺术家创作的12件作品。黄河情篇章展出陈琦、王舒野、张诠、秋麦、王永学5位艺术家创作的7件作品。黄河人篇章展出李伯安、吴长江、张立柱、袁武、邢庆仁、段建伟、杜小同7位艺术家创作的20件作品。

“黄河:熔铸民族精神”展览现场

展览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黄河的正源是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流出的卡日曲,现在的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和自治区,最终由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在历史上,黄河下游还曾经流经河北、天津、安徽和江苏四个省市。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70至150万年的蓝田人,其次是距今70万年的周口店人,还有更晚的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河套人在黄河的臂弯里繁衍生息。

农业文明的曙光首先照临的是黄河流域,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2018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初步结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的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最终,以河南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多元一体”的过程。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题咏黄河的诗文非常多,诸如在唐代,在浪漫主义诗人、边塞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的笔下,黄河被呈现为三种不同的视觉和情感形态。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公无渡河》中写“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写“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其呈现的是黄河的磅礴之势、奔腾不息的图景,也是最符合今天我们想象的黄河的视觉形态。边塞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柳中庸在《征人怨》中写“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呈现的是黄河的静寂、孤寂、空寂的视觉意象。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白居易在《生离别》中写“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崔曙在《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中写“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则更多描写的是一种哀伤、悲切、凄怆之气。如果说浪漫主义诗人构建的是黄河昂扬向上、博大雄浑的中华文明史气象,那么边塞诗人、现实主义诗人则让黄河更古老、更深沉、更厚重,承载着数千年来作为个体的中华儿女的具体的生命故事。

和世界上多个民族关于早期洪水的传说一样,华夏诸族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就产生在黄河。历史上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非常多,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泛滥、溃堤和决口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到整个中下游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黄河不断改道,人口不断迁徙,以至于历朝历代最为紧迫和头疼的工作都是治理黄河。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治水的英雄,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治理经验和方法,但总体而言,黄河难以被治理,尤其是在时局混乱的历史时刻,往往伴随的就是泛滥成灾,形成长时间、大面积的黄泛区和大饥荒,哀鸿遍野。我们对抗战时期祸害时长达8年的黄泛区的苦难记忆尤深,近百万人被直接淹死和饿死,饿殍遍野,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通过司徒乔、黄胄的黄泛区写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因此,一部黄河养育中华文明的灿烂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儿女反复治理黄河灾患的斗争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1935年10月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镇起,至1948年3月23日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的根据地,就在屹立于黄河的一级支流延河边上的延安。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苍茫广袤的黄土地,养育着勤劳勇敢的解放区人民,哺育了中国革命,建构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托举起了新中国诞生、民族复兴的希望。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也正是通过这段历史,黄河养育中华民族、孕育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中,融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为黄河精神中注入了红色血液。

1939年5月,在延安,曾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情景的光未然作词,与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演,其中《保卫黄河》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怒吼吧,黄河》中的歌词“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周恩来在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正是通过《黄河大合唱》,黄河已经不再是一条自然的河流,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从砖石长城到血肉长城,从充满灾难的黄河到苦难的黄河、咆哮的黄河、怒吼的黄河,黄河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建设者们改造黄河、治理黄河,岁岁安澜,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谢瑞阶的《三门峡地质勘探》、吴作人的《三门峡工地》,都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水利建设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之后,春潮涌动,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黄河精神被唤醒,黄河也重新回到中国文化史的视野,对黄河内涵的新感悟,对黄河精神的新阐发,使黄河有了更加丰满的文化和思想形态。诸如尚扬的《爷爷的河》、钟涵的《密云》、周韶华的《黄河魂》、杜健的《激流中前进》、伍必端的《在激流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1980年代关于黄河的画作,更多呈现的是满幅流逝不尽的黄河水,与作为艄公的老人形象的结合,由此形成一种乡土主义、现实主义与平民意识交融的深沉意象。这些关于黄河的画作,通过黄河人、黄河水,通过沉郁的色调、炽烈的情感,塑造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魂。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黄河精神又融入了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2019年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流域6个省,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对黄河治理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此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就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保护、生态建设的深刻论断。展览共展出26位艺术家创作的46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水彩的艺术形式,依据作品内容分为黄河魂、黄河情、黄河水、黄河人四个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40年来关于黄河的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时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展览亦是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向熔铸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新时代黄河精神献礼。

黄河魂

抗战时期,《保卫黄河》赋予了黄河以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从苦难的黄河,到奋起抗争的咆哮的黄河、怒吼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成为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真切写照。这一图像在198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语境下被重塑,粘稠的黄河水更多是沉默不语的形态,与胡须花白的老艄公黝黑的身影成为固定的组合,形成岁月流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古老、深沉生命意象。

吴为山的《鼓舞》,以黄土高原上的腰鼓舞为创作灵感,十一位奔腾跳跃的腰鼓舞手,展现出一种强烈感染力的生命律动。这种舞蹈在延安解放区庆祝活动中时常被表演,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被舞动着。这些腰鼓手的脚下升腾起黄土的烟尘,那是他们对这片黄土地的最热烈的礼赞,是他们对黄河水的最深切的呼喊。

1 吴为山 鼓舞 铜 33cm×33cm×46cm×11 2017.jpg吴为山《鼓舞》 铜 33cm×33cm×46cm×11 2017

刘巨德的《金色童年》描绘的是一位牧羊少年站立在奔腾的黄河水边远眺,黄河水宛若一条金色的巨龙咆哮着奔向观者,可谓震耳欲聋,撞击河堤时翻起的白色浪花与少年的头巾相互呼应。刘巨德将自己化身为画面中那位怀着赤子之心的少年,尝试再次回到那个永恒的瞬间,坠入时间的长河。

3 刘巨德 金色童年 纸本水墨设色 245cm×472cm 2017.jpg刘巨德《金色童年》 纸本水墨设色 245cm×472cm 2017

周韶华的《黄河魂》中,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意象的天禄面向黄河而立,黄河水中卷起巨大的漩涡,形成一种雄强的文化品性(石质天禄)与永恒的时间(黄河水)并置的景象。刘商英的《胡杨与沙》是其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与沙之间创作的,他并不是在创作风景,而是在风景中创作。刘商英试图通过在场性绘画,重回那个遥远、混沌的世界。段正渠的《黄河传说》则更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翻腾的黄河水如同涌动的云气,人跟着跃起的大红鲤鱼起舞,呈现的是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意象。

2 周韶华 黄河魂  纸本水墨设色 122.5cm×246.5cm 1998.jpg周韶华《黄河魂》  纸本水墨设色 122.5cm×246.5cm 1998

7 刘商英 胡杨与沙107号  布面油彩 240cm×320cm 2017.jpg刘商英《胡杨与沙107号》 布面油彩 240cm×320cm 2017

4 段正渠  黄河传说 180cm×350cm 2010.jpg段正渠《黄河传说》 180cm×350cm 2010

尹朝阳的《秋寺》、党震的《冬山》,皆描绘的是河南嵩山秋冬时节的景物。嵩山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是黄河流域文化和历史遗迹极为丰富的区域。尹朝阳以浓烈的色彩和笔触,表现性地呈现嵩山的地老天荒;党震则是以细腻绵长的笔墨,描绘出嵩山雄阔的气象。两种视觉语言风格迥异,但其内在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追寻与发掘,却是极为一致的。他们都在嵩山的山石之上、草木之间,意识到了自我与万物的紧密连接。这也是黄河文化精神的根脉。

5 尹朝阳 秋寺 布面油彩 220cm×385cm 2013.jpg尹朝阳《秋寺》布面油彩 220cm×385cm 2013

6 党震 冬山 纸本水墨设色 240cm×600cm 2021.jpg党震《冬山》纸本水墨设色 240cm×600cm 2021

黄河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出,流经高山草甸、草泽、泉流、溪流、水泊、湖泊、峡谷、平原,从静谧的星宿海到汹涌磅礴的壶口瀑布,从通透清澈到泥沙俱下的浑浊,黄河的水形无定势。艺术家在描绘和表现黄河,往往会选取壶口瀑布等最能代表黄河视觉特征的图像作为依托,但黄河仅是如此么?

范迪安《石门顿开》中呈现的是黄河石门段的写生成果。一斧劈开龙门山,黄河滚滚怒浪翻,壁立千仞石门险,谹谹殷雷声震天。也只有在现场写生,才能感受到石门黄河水势的强悍。王铁牛在陕西佳县和乾坤湾写生的黄河则更接近于一种诗意的形态,相较于范迪安的动势,其更偏向于弗里德里希式的宁静感。

1 范迪安 石门顿开 布面油彩 180cm×300cm 2018.JPG范迪安《石门顿开》布面油彩 180cm×300cm 2018

3-4 王铁牛 乾坤湾的窑洞 布面油彩 60cm×80cm 2012.jpg王铁牛《乾坤湾的黄河风景》布面油彩 60cm×50cm 2012

4 王克举 两岸鹊华沐春风 布面油彩 160cm×140cm ×3 2020.jpg王克举《两岸鹊华沐春风》布面油彩 160cm×140cm×3 2020

安正中1982年创作的《黄河》长卷画稿,非直接写生,艺术家以一种中国传统手卷的形式展开,恰到好处地描绘了黄河从源头直至入海口奔流不息的视觉意象。陈坚也没有写生,他对于黄河水的形态,对于黄河两岸幽暗的崖壁和山石形态的概括极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张克纯一直在拍摄黄河,拍摄黄河两岸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从青海的黄河源到甘肃、宁夏和山西,他始终在寻找黄河的超自然性、非现实性,而这一切又都是历史的一个瞬间的存在。

2 安正中 黄河 纸本水墨设色 42cm×1250cm 1982横切.jpg安正中《黄河》纸本水墨设色 42cm×1250cm(横切)1982

5 陈坚 黄河 纸本水彩 145cm×145cm 2021.jpg陈坚《黄河》纸本水彩 145cm×145cm 2021

6-3 张克纯 向沙漠抽水的人 宁夏 摄影 135cm×172cm 2011.jpg张克纯《龙门》山西 摄影 135cm×172cm 2011

黄河情

黄河流域除了有生生不息的黄河水和黄河人,还有绵延不绝的文化遗迹。黄河从一条自然的河,到一条游动于中华大地上的巨龙的身体,再到民族抗争精神的象征,黄河从一条制造灾难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离不开黄河两岸文化遗迹的堆积。

王舒野的《云冈石窟第20窟》、秋麦的《龙门石窟》,呈现的是黄河流域三大石窟造像的其中两座,两位艺术家以一种穿越时空的视觉方式,呈现了文明的永恒与脆弱,漫漶的造像,让观者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保护的紧迫性。

2-1 王舒野 云冈石窟第20窟(如来坐像)的时空裸体·即85 布面油彩 193.9cm×130.3cm 2013.jpg王舒野《云冈石窟第20窟(如来坐像)的时空裸体·即84》布面油彩 193.9cm×130.3cm 2013

4 (美)秋麦 龙门石窟 摄影 260cm×230cm 2007.jpg(美)秋麦《龙门石窟》摄影 260cm×230cm 2007

张诠的《溪山行旅图》是在向北宋时期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致敬,在这里,张诠使用了与王舒野、秋麦相近的视觉意象来呈现,描述的是时间流转、消逝的怆然泪下之情。张诠使用“一”字绘画,通过繁复的叠加构建画面,这让他的身体也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范宽描绘的是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山水水,张诠通过意会《溪山行旅图》,展现他对黄河流域文明成就的关照。

3 张诠 新溪山行旅图 纸本水墨 420cm×214cm 2021.jpg张诠《新溪山行旅图》纸本水墨 420cm×214cm 2021

陈琦的《本质的起源》,通过对水的无形之形的描绘,表现的是对生命起源的敬意:这里的水是抽象的水,是黄河,也是无垠之境。如同陈琦一样,王永学在《黄河·沙洲》系列中描绘的是黄河水与沙海的双重意象,黄河水的沉寂如同沙海,就像在边塞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陈琦 本质的起源 纸本水印木刻(独版) 200cm×600cm 2019.jpg陈琦《本质的起源》纸本水印木刻(独版)200cm×600cm 2019

5-2 王永学 黄河·沙洲02 纸本综合材料 200cm×190cm 2021.jpg王永学《黄河·沙洲01》纸本综合材料 200cm×190cm 2021

黄河人

黄河水养育中华儿女,孕育中华文明,熔铸中华民族的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但这一切历史都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创造的。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到渤海之滨,从游牧、逐草而居,到农耕、城市和海洋文化,接受黄河水滋养的有藏族、回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和满族共八个少数民族,还有生活在黄河两岸黄土地上的超过亿人规模的汉族人。

李伯安《巴颜喀拉人物组画》,是其名作《走出巴颜喀拉》长卷的延续,他以凝重的笔墨塑造了巴颜喀拉山居住的数位藏民的形象,他们的身体已经与雪山和岩石融为一体。吴长江的《客归》《牧场初雪》,反映的也是黄河源区藏民的生活,所要表达的乃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净感。

1-3 李伯安 巴颜喀拉人物组画03 纸本水墨设色 180cm×98cm 1989-1998.jpg李伯安《巴颜喀拉人物组画06》纸本水墨设色 180cm×98cm 1989-1998

2-1 吴长江 客归 纸本铜版 25cm×36cm 1984.jpg吴长江《牧场初雪》纸本铜版 56cm×76cm 2018

张立柱的《滔滔千古人生戏》更具有浪漫主义的意味,作为一位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乡民的生活而展开,这件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风格朴实、粗犷、豪放的秦腔演员表演的情景,堆放在一起的乐器表明曲终人散,而蹲在石磙上的汉子仍意犹未尽,望着翻腾的黄河水,何尝不是在看一场生命的大戏?同样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邢庆仁时常到乡间写生,这件《黄河远上》更具有时空穿梭的意味,更像是一场带有忧伤之意的梦境。袁武的《在山水上耕种》充满了象征意味,北方农民锄头下的土地被反复翻动,这一切本无诗意可言,而在中国文人画的世界中,耕种成为桃花源式的生活意象。

3 张立柱 滔滔千古人生戏 纸本水墨设色 144cm×183cm 2020.jpg张立柱《滔滔千古人生戏》纸本水墨设色 144cm×183cm 2020

5 邢庆仁 黄河远上123cm×250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jpg邢庆仁《黄河远上》123cm×250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

4 袁武 在山水上耕种 纸本水墨设色 366cm×290cm 2011.jpg袁武《在山水上耕种》纸本水墨设色 366cm×290cm 2011

段建伟借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语言风格,描绘的是河南普通农民生活的情景,艺术家以卓越的艺术语言能力和表现力,使这些再平常不过场景变得尤为耐人寻味,已经跨越了现实主义,进入了象征主义的精神空间。杜小同的《无题》描绘的是山东烟台沙滩上的游人,与青海高原上的藏民、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的厚实、坚硬相较,渤海之滨的游人更多是一种休闲、超逸的状态。

6-3 段建伟 两少女 布面油彩 160cm×120cm 2018.jpg段建伟《地窖》布面油彩 160cm×130cm 2017

7 杜小同 无题 250cm×420cm 纸本水墨 2020.jpg杜小同《无题》250cm×420cm 纸本水墨 2020

济宁市美术馆开馆于2019年5月1日,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是世界著名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西泽立卫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美术馆,历时三年建成,由隶属于济宁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整个展馆造型犹如天上飘落的一片白云,简洁大方,非常具有现代感。济宁市美术馆与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一起,承担着济宁市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重要责任,是济宁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济宁市美术馆的设计基于建设首善之区、文化强市的理念,定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收藏和展示中外当代美术经典作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性美术馆。开馆以来,济宁市美术馆陆续策划和实施了“济宁市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 心灵之光:济宁市美术馆当代名家邀请展”、“济宁市美术馆弘扬中国文化系列展 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等一系列主题性展览项目;还举办了济宁市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济宁市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项目,共计推出了20余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展览。

济宁市美术馆

此次展览展出于济宁市美术馆1、2、3号厅,展期至2021年8月29日。

济宁市美术馆周二至周日对公众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