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疫情之下的心灵“安全屋”: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

时间: 2021.8.1

图1 Liam Young的三个作品.JPG

Liam Young (从左至右)《机器人天空》2017 投影,《星球城市》 2021 VR,《首尔城市机器》 2019 投影。

7月23日,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美、德等7个国家的超60位(组)艺术家、艺术团队的总计55件数字艺术作品,它们围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人机关系、生物与生态、NFT等多种前沿话题,运用影像、游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交互装置等流行媒介,为北京的观众提供了窥见当下数字艺术面貌的最新视野。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中,还举行了针对展览作品的颁奖仪式,包括1个科技奖、4个艺术奖、1个为青少年创作者专门设立的U19(19岁以下)奖,以及1个最高奖项“亚洲数字艺术大奖”。

图2 张骏《渴望飞翔》.JPG

张骏 《渴望飞翔》2020 铁-玻璃钢

在展览前言中,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将此次展览视为对2019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主题“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的一个呼应。“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意味着这一新世代的技术革命未能真正实现其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新乌托邦的目标,人们曾经欢欣鼓舞地期待的那种由数字技术所构建的高密度的信息交流、通畅的对话和社群的再组织化的基础上的“数字革命乌托邦”并没有如期到来:今天的互联网同样未能摆脱话语的撕裂和暴力,也未能真正动摇资本生产中的垄断和剥削;伴随着数字革命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在今天也遭遇了更为深刻的冲突。然而,同样也是在今天,数字技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开始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字经济在国家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从城市到乡村,从孩子到老人,网络、平台、算法成为每个个体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图3《幻境时空》.png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娱乐创意研究实验室(CEL)与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团队

《环境时空》 2021 视频,实时无标定点动作捕捉移动设备

图4 黄钺 骆煜超 彭浩旻 《 重返桃花源 》.JPG

黄钺 骆煜超 彭浩旻 《 重返桃花源 》 2020 三屏影像

展览的另一个语境是这一年多的新冠疫情,疫情的困境从医疗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双重方面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和隔阂,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字技术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次展览在特邀作品之外还进行了全球征稿,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中,大量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作者都有着全球旅行和生活的经验。邱志杰指出,两年来人类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抗争中,同时也不断上演着围绕疫情的政治闹剧,整个世界似乎正在不可挽回地陷入部落主义。正是在这个时刻,重审数字革命的崇高理想有着重要意义。在疫情将人们分隔之时,正是数字技术使我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沟通和协商,而数字艺术则为人们的心灵的共处提供了一所安全屋,于是“安全屋”成为本次展览的主题。

图5 孙方正 《修格斯末裔的低语》.jpg

孙方正 《修格斯末裔的低语》 2021 双屏影像、音响、玻璃培养皿、黏菌

图6 白小墨 《进化》.jpg

白小墨 《进化》 2016-2018 电机、扩音器、小麦

图7 沈京京《奇点》.png

沈京京 《奇点》 2020 VR

现居英国的青年艺术家沈京京创作的VR作品《奇点》获得了本次展览的最高奖“亚洲数字艺术大奖”。与提供拟真现实再现的常见VR影像和游戏不同,《奇点》展示的是一片黑暗的抽象空间,其中无数的光点汇聚成一片树林。当观众走在这片树林中时,会遭遇一系列同样由光点构成的形象,从动物、棋盘到计算机、机器人,这些形象暗示着一条技术文明进步的路线。“奇点”(singularity)在此作为一个科技史词汇,表示一个技术发展的视阈临界点,当技术的进步到达这个点后,我们的现有知识框架将无法提供这之后技术发展的任何有效预测。

图8.JPG

展览现场

于是,奇点本身就意味着现实与虚拟界线的模糊。在奇点所处的时刻,严谨的科学预测和科幻想象不再具有差别,而VR头盔向观众展示的景象,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同于鲍德里亚语境的超真实(hyperreality)。沈京京在《奇点》中融合了大众趣味与加速主义的哲学思考,她用VR这项颇受流行文化青睐的新技术,展现了加速主义这一对大众来说显得过于复杂而激进的理论模型。在这个加速主义的空间模型中,技术的路径正像是海德格尔的“林中路”(Holzwege),它既关系到世界的外在形式,也连接着哲学化的人类认知——当观众抬头向上看时,无数的光点仿佛汇成了一片无垠的星空,把我们的目光和思绪引向远方。

图9 《海豚湾》.jpg

陈子健-翘曲点团队 《海豚湾》 2020 多媒体交互影像

影像作品《海豚湾》由翘曲点团队制作,这个小组的成员是五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来源于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同名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世代从事捕鲸的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渔民与动物保护人士之间围绕捕杀海豚行为的冲突。在这件游戏式的互动作品中,观众可以操作一名虚拟角色在一个如同亚特兰蒂斯一般的海洋空间内自由移动。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大型的虚拟博物馆,其中分为六个独立空间,其中包括一个还原、放大被捕杀海豚的鸣叫的哀悼式场所、呈现环保主义者和太地町渔民观点的展示空间,以及一个表现事件在大众媒体中爆炸式传播的空间。

图10.jpg

展览现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团队在呈现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一项比纪录片内容更丰富的人类学报告,其在视觉、交互等细节上也相当用心——角色移动时的细致反馈证明了作者没有因为内容的严肃性而忽略游戏这一大众媒介的一般要求。作品为观众重新理解、思考这一十余年前的事件中复杂的主题——它涉及生态保护、动物伦理、国际关系、民族文化和信息传播——提供了足够多样的视角和更低的门槛,这些探索也为这件作品赢得了展览的艺术奖奖项。

图11 张子瞻 《火星撞地球》.jpg

张子瞻 《火星撞地球》 2020 激光、喇叭、镜面板、功放板、支架

青年在参展艺术家群体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种年轻的特质也与数字艺术本身保持一致。展览针对青少年设计的U19奖项就颁给了一件名为《火星撞地球》的声光装置,尽管仍显稚嫩,但当我们发现这件作品出自一名10岁男孩之手时,我们仍不得不为之赞叹。可以说,数字艺术已经不应当被简单地视作一种先锋形式,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书写方式,乃至是他们体验这个新世界的基本方式。

图12 邵志飞 《安全屋》.jpg

邵志飞 萨拉·肯德丁 《安全屋》 2020 复合材质

然而,充满活力不意味着数字艺术是年轻人的专利。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澳大利亚艺术家邵志飞(Jeffery Shaw)早在数字技术普遍化前的60年代就开始倡导“交互”的概念,如今他已经有着超过40年的媒体艺术创作史。邵志飞此次展出了与数字博物馆学者萨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合作的装置《安全屋》,这件作品的主体是一个印有COVID 19病毒的储物柜,而通过iPad的拍摄扫描,观众可以在屏幕中“打开”每个柜子,然后看到一个老人的形象在重复着某一套来自电子游戏中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整个作品以一种达达式的幽默反映了疫情下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境况,并试图在这一动荡的环境下——对过去的达达主义者来说是战争,而对今天的我们则是疫情带来的隔离——重新肯定生活的意义,这也使“安全屋”成为本次展览的关键词。

图13 郭耀先《熵》.JPG

郭耀先 《熵》 2019 PVC布带、数控系统、减速马达、红外感应

图14 Reva《5-羟色胺》.jpg

Reva 《5-羟色胺》 2021 数字视频

邱志杰表示,数字艺术在疫情之后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价值,正在于以超迈的想象力摆脱所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超越弱肉强食的对抗逻辑,开展协商和对话,从而学会珍视我们的差异,并使这种差异成为世界的建设性的力量,并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艺术的力量,在于打碎那些钳制着我们心灵的高墙壁垒,让我们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上,始终保有我们心灵的开放。

在开幕式上,主办方表示,近年来,“数字与艺术”的融合不断成为社会的新话题、新潮流,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科技和生活融合的新方向、新内容。 亚洲数字艺术展将致力于不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起可持续的国际性共享平台。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

文丨罗逸飞

图片致谢主办方


展览现场

图15 出品人王鹏主持开幕式.jpg

展览出品人王鹏主持开幕式

图16 策展人邱志杰致辞.jpg

策展人邱志杰致辞

图17 展览策展人陈抱阳宣布获奖名单.JPG

策展人陈抱阳宣布获奖名单

图18 展览评委肖戈宣布获奖者名单.JPG

展览评委肖戈宣布获奖名单

图19 获奖艺术家与策展人及领导合影.JPG

获奖艺术家与策展人及领导合影

图20 展览策展人邱志杰现场导览.JPG

策展人邱志杰在进行媒体导览

图21 艺术家白小墨现场讲解他的参展作品《进化》.JPG

艺术家白小墨在现场讲解其作品

开幕舞蹈表演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海报.jpg

安全屋: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

策展人:邱志杰、陈抱阳

参展艺术家(A-Z排序):

白天睿、白小墨、CheeseTrap奶酪陷阱(扈奕飞+方含冰+李菁菁+卓英杰+郁佳欣+郎佳宏)、陈嘉梓、陈嘉梓+钟佳吉+冯天柏、陈子健+杨金荷+罗琬烨+陈诺+蒋博琴、成卓、郭耀先、黄钺+骆煜超+彭浩旻、雷剑豪、李思凯、李泽远、刘佳钰+李杭、刘思涵、卢思屹、鲁思凯、陆飞、孟松林、潘镜如、Reva、佘璐芸、沈京京、宋艺+李宁馨+陈晨、孙方正、孙羽茜、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娱乐创意研究实验室(CEL)与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团队、冯浩祯+孙羽茜+袁曾倩+赵栋、陶陶、田晓磊、王硕、魏冰、魏梦琪、武子杨& Mark Ramos(美国)、叶考华、于博柔+闵嘉剑+ Irina Demina(俄罗斯)、曾晨+鲜榨无责艺术、张骏、张宇光、张子瞻、郑永和、Emilija Skarnulyte(立陶宛)、GolemKlonVIII (德国 )、Jeffrey Shaw(澳大利亚)+Sarah Kenderdine(澳大利亚)、Liam Young(澳大利亚)、Sam Lavigne(美国)、Tega Brain(澳大利亚)、葛蔓(加拿大)(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展览时间:2021年7月23日—8月31日 

地点:北京时代美术馆(海淀区复兴路69号华熙LIVE)

开放时间:10:00 - 22:00 (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