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材料的过去与未来:CAFAM新展“万物生息”聚焦材料与设计

时间: 2021.9.28

640.gif

“后石油时代”这个概念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面对能源问题的焦虑: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年的发展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加速时代。但今天,伴随着这些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破坏(其中很多已经无法逆转),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新冠疫情又一次给了人类沉重一击,我们不禁要怀疑,这条高速公路通向的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图1.jpg

展览现场

在这种普遍忧虑中,科技与设计常常被视为打破当下困境的关键力量。9月1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伦敦设计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展览“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伦敦设计博物馆的百余件经典馆藏以及20位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先锋创作,一方面围绕材料呈现其多样性和发展轨迹,另一方面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寻找“碳中和”的新理念下跨学科的创新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图2.jpg

桑尼·维瑟(Sanne Visser) 《新世纪的毛发学》 2016 ©Tom Mannion

展览有着一种诗意的态度。第一个部分“起源”展示了一批“原始”的材料,包括木头、粘土、矿石、棉花、塑料等等。粗犷的形态突出了材料作为物的性质,不管是直接从农田中采摘下来的棉花,还是经过切割打磨的木料,或是自化学工业中诞生的塑料,在展柜中都被还原为类似自然物的状态。展示在材料碎片旁边的显微图像,提示着我们材料有着自己的肌理乃至肉身——这种认识的转化并不困难,因为我们的身体向来就被视为“材料”(material)。而当我们开始承认材料具有身体这一逆向认知时,自然的概念就将材料拉至我们身边——自然物不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无世界的(Weltlos),相反,自然物与我们共享着世界和家园。共享家园的想法激发起我们对材料的关切,这种关切不仅仅关于工具性的意向,也不仅是科学式的检验。材料提示了我们人类作为在世物固有的脆弱性。

图3.jpg

陈旻 《杭州凳》 2012

图4.jpg

张周捷 《Endless Form® MC015-F-Black》 2018

第二部分“转化”把我们重新拉回人类力量的发展史,在这里工业和设计扮演了突出角色。技术发展改变、创造了材料,并用材料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从航天器到易拉罐,以及在展厅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家具。椅子最直接地展现了材料和设计理念的变化,这里有现代设计标志之一的索耐特14号椅、以人体为参照的“骨椅”(马岩松)、算法参与设计的“Endless Form”(张周捷)。“转化”部分重新唤起了意向性的主体,这个科学家和设计师式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造物主式的主体,它由一个个设计史上的大师的名字标记,创造、定义了材料(在这个部分它们也重新退回生活世界之外)和设计史,同时也定义了世界和我们。

图5.jpg

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影响”是一个哀悼的空间,它同时也标示着现代技术的某些“后果”(consequences)。这里黑色的墙面指向了与“转化”部分完全不同的意象:死亡。作为驱力的另一极,死亡总是伴随着创生,不论是在古老神话中的阿卡迪亚还是现代想象中的技术乌托邦。过去两百年的现代技术建立在一系列沉重的剥削上,既是对自然的,也是对人的。通过对采矿、橡胶、集约化棉花种植等产业的个案研究,以及一个针对全球开采系统数据的调查,呈现自然资源开发的种种影响,这其中不仅是“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样的老生常谈,还有更复杂的伦理和政治原因——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劳动压榨和环境污染被抛给了开采与加工地,这是这里发生的种种(自然和人的)死亡维持着现代性技术主体的创造性欲望,而产业分工的区隔使得死亡与他者一道陷入沉默。

图6.jpg

艾丽莎·布鲁纳托(Elissa Brunato) 《生物虹彩亮片》,2019

图7.jpg

林芳璐 《锤子》 2021

最后一个部分“进化”重新展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在这个充满不安而又宏大复杂、人们纷纷选择回避问题的当下,设计师、科学家继续担当起挑起重任的角色。寻求更合理、更智慧的材料使用方式被视为走向新生的路径。当代设计师们积极采用尖端科技来研发更具可持续性的材料,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被低估的资源,并在传统方法之中找寻可取之处,用创新的旧物质和传统的新方法,重新平衡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几件纺织类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主题:Faber Futures利用细菌实现的新染织技术直面了染织工业的严重污染问题,林芳路的装置《锤子》展示了古老的侗族传统纺织工艺以及参与其中的女性的独特力量,另一件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的装置《莨鞣》则探索了一种名为香云纱的传统技术的潜力,这种极端依赖自然条件的材料代表着对流行的加速主义叙事的拒绝。杨泓捷的《半人类花瓶II》将海拉人体细胞(hunan HeLa cells)覆盖在3D打印的花瓶上,完成了一件后人类蓝白瓷。

图8.jpg

展览现场

图9.jpg

杨泓捷 《半人类花瓶II》 2019

从微观结构到全球的流动,从平凡的日常物到探索未知的媒介,材料贯穿着情感、技术和政治生活。探索新材料、重新设计和应用传统材料,围绕材料与环境问题展开的系统设计思考,本次展览试图从材料与设计的历史文化方面展开中西方交流与碰撞,在“后石油时代”这一全球语境下探讨可持续未来的可能。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7日,并将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

文 | 罗逸飞

展览现场 | 胡思辰

相关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新闻现场

展览信息

海报.jpg

“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伦敦设计博物馆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巡展协办:南京艺术学院

支持: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 长杏生物质科技 ORGANY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17日 - 10月17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 层、2 层 A 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