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出版了一本小书《符号帝国》,记录了他东亚之行中的想象与思考,在东方的土地与语言中。与巴特的时代相比,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全球性的“影像帝国”,我们浸没在影像中,任凭其渗入我们的感官、身体、情感。红砖美术馆的新展“自由影像——亲密关系”就来源于这样的境况,作为今年第十六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一环,此次展览呈现了来自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16件影像收藏。
安热·莱恰 《萨巴蒂娜》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39分钟 1996 © Ange Leccia
展览现场
在展览的入口是安热·莱恰(Ange Leccia)的代表作《萨巴蒂娜》。一面巨大的屏幕中,一位少女面对着观众,她躺在盛满水的浴缸中,长发在水中飘动,嘴里吐着泡泡,但却仿佛像鱼一样轻松自在,毫无不适。屏幕和水分隔了少女和观众,制造出非现实的梦幻效果。“水中的少女”可以引发关于《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艺术史联想,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和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都描绘过这一形象。讽刺的是,在莎士比亚的名作中,这名少女因为亲密关系的崩溃(她的恋人哈姆雷特误杀了她的父亲)而溺亡。作为迎接观众的第一件作品,展览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一场廉价的治愈之旅。
玛利亚姆·本纳尼 《渐次王国》 双泡沫塑料屏上有声数码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5分52秒 2015-2016 图片由巴黎巴莱斯·赫特林画廊提供 © 玛利亚姆·本纳尼
彼得·菲茨利和大卫·怀斯《猫咪》(图左)影像投影 彩色无声 6分31秒 2001 《狗》(图右)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29分 2003 © 彼得·菲茨利和大卫·怀斯
尽管如此,亲密关系首先应当被设想为美好的——如同我们对家庭的固有印象。展览的第一个部分,通过浴缸、厨房、宠物等形式展现了个人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家庭是公认的内部空间,承载着人类亲密关系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通过唤起人们对熟悉场景的记忆,展览营造了一个关于亲密关系的美好而又熟悉的梦境。玛利亚姆·本纳尼(Meriem Bennani)的作品是使用iPhone拍摄的,并用一组凹凸不平的聚苯乙烯屏幕制造出变形的效果,有意营造一种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分享的视频的效果。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一只舔牛奶碟的小猫咪是流量的有力竞争者,例如彼得·菲茨利(Peter Fischli)和大卫·怀斯(David Weiss)的视频中展示的那样。
贝尔蒂耶·巴克 《背负的迁徙》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15分钟 2012 © 贝尔蒂耶·巴克
菲利普·帕雷诺 《致谢:米歇尔·阿马提约、雅梅尔·贝纳莫尔、雅克·沙邦-戴尔马、詹姆斯·齐兰德、莫里斯·科蒂切利、于贝尔·迪伯杜、弗朗索瓦·杜莫林、埃比尼泽·霍华德、巴黎M/M、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和路雪、尼尔皮克、阿兰·佩雷菲特、伊内斯·凡·拉姆斯韦德和维努德·马塔丁、安娜-莱纳·瓦尼、安格斯·扬》 背投 彩色有声 6分30秒 2000 图片由巴黎空气画廊提供© 菲利普·帕雷诺
展览接着将亲密关系可能存在的场所扩展到集体生活的空间。在贝尔蒂耶·巴克和菲利普·帕雷诺的作品中,亲密关系是在社区的尺度上被定义的。亲密关系可以存在于巴克《背负的迁徙》镜头中的罗姆人(Romani)社区,也可以是帕雷诺《致谢》回望童年时,那段对于一块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同记忆,其中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记忆中的空间的消逝。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时空之间》 布幕背投影像 黑白无声 2分12秒 2003 ©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时空之间》以生命的痕迹、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为基础,作品中幕布的运用使这种转化变得具体。影像的内容是艺术家随年龄增长的肖像。自己的形象也是社交媒体上流传最广的图像,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化的发展,亲密关系被越来越广泛地分享。作品的屏幕是一块软布,在现场轻轻拂动,使人想起社交媒体中图像的流动性和瞬时性。波尔坦斯基提示我们,即使只有一人,对亲密关系的想象也是可能的。
法国驻华使馆大使 罗梁(Laurent Bili)在开幕式上发言
策展人杰西卡·卡斯特克斯(Jessica Castex)这样描述展览的主题:“亲密关系(intimacy)的拉丁词源是每个人的内在、最秘密、最受保护的那一部分,包括我们的思想、情感、身体、构成我们存在的所有的内容。面对这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会谨慎地选择要让哪些人、家人、朋友去触碰它们,同时也会非常注意不让哪些人去触碰。但是从21世纪初真人秀和网络出现以来,我们看到一个新的领域正在形成,人们开始同更多多已知甚至未知的人共享这种亲密关系。这种新的时代使得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把“intimacy”拿掉原先表现内在的前缀“in-”,用表示外部世界的前缀“ex-”重新构成一个词“extimacy”,它所表现的就是一个灰色的地带,因为我们的内在世界完全被裸露在外人的视角底下,在许多情况下是不稳定的来源,他会让我们产生焦虑、压力和创伤。”
展览现场
在此,我们可以将“extimacy”翻译为“外密关系”,这一概念来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他用这个自造词来描述主体与外部间的复杂关系。在拉康看来,我们的主体从来不是截然分为内外两面,相反,主体的结构类似于莫比乌斯带——看起来有两面,事实上却只有一面,没有边界将所谓的内外区分开。于是,展览中影像的媒介维度就具有了更多的含义。正如拉康将镜子视为主体的自我形成的最初场所,在数字时代,自我的形象同样依赖于屏幕。“外密关系”的概念提示我们,当我们观看莱恰的作品时,关于亲密的想象并非来源于我们主动的视线,而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屏幕里的女孩投向我们的凝视。
吉莉安·韦英 《创伤》 显视器上影像 彩色有声 28分钟 2000 图片由伦敦莫琳·佩利画廊提供 © 吉莉安·韦英
瑞安·特雷卡丁 《I-Be域》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108分钟 2007 图片由艺术家和柏林施布特-玛格画廊提供
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2000年的作品《创伤》探讨了早期媒体时代外密关系的破坏性能量。影片里,艺术家在小隔间里上演了一场面对面的真人秀。八名受访者被邀请在镜头前讲述发生在他们童年时代的创伤性经历。每个人都戴着一个模仿悲伤孩子表情的塑料面具,以及一顶合成纤维假发。这种装扮,作为一种近于可怖的嘲弄,滑稽又痛苦地唤起了一段想象中的童年,其中充满了属于个人的戏剧成分。瑞安·特雷卡丁(Ryan Trecartin)2007年创作的《I-Be域》进一步关注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他的作品呈现了一连串受情景喜剧和真人秀启发的人物。看似即兴而为的台词都由艺术家亲自创作,展现了年轻人的刻板印象,夸张地讽刺了被当今新的沟通方式推到高潮的自我表达,对从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期中的身份探索进行再现。在数字时代,青少年的变化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这可能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密性”的亲密感。
埃德·阿特金斯 《生日快乐!!!》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6分32秒 2014 图片由艺术家、柏林伊莎贝拉·波特罗兹画廊与伦敦内阁画廊提供
人们在网上的多重形象导致了身份的不断复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特别强调由此所产生的焦虑感,这也使我们的亲密关系通过社交媒体和多媒体的发展,在 “地理”的图景上延伸。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的作品《生日快乐!!!》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数字化身,回应了拉康的拓扑学设想。影像中,他行走在混沌的、技术的宇宙里,试图接近现实,但最终迷失——莫比乌斯带上,向另一面移动的尝试总是让主体徒劳地回到原点。
瑞秋·罗斯 《坐、喂、睡》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9分49秒 2013 © 瑞秋·罗斯
卡米耶·昂罗 《太累了》 影像投影 彩色有声 13分钟 2013 图片由艺术家、塞莱克斯电影制作公司和巴黎卡迈勒·梅隆赫画廊提供
瑞秋·罗斯(Rachel Rose)的影片《坐、喂、睡》则涉及了“死态”(deathfulness)的概念,这是一种当一个生命体被从环境中隔绝或被剥夺了身体的完整性时,它所感受到的内在死亡的状态。来自纽约的艺术团体DIS的影像《新生艺术家》则将我们投射到了一个由人工智能管理生育和艺术创作的世界。卡米耶·昂罗(Grosse Fatigue)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银狮奖的作品《太累了》由互联网上和她在史密森尼学会收集的图像拼贴而成,她与诗人雅各布·布隆伯格(Jacob Bromberg)共同编写了文本。影像由众多部分组成:虚空、众神、地球的诞生、氧气、动物、人类、知识、孤独、疲倦和死亡等等。这一系列不断出现的混沌通过说唱的韵律所重现。影片似乎唤起一种关于人类整体的记忆,在各种传统宗教和一些现代心理学中,亲密关系都被视为自然关系的延伸,是人类和大地之间仅存的纽带之一。
夏洛特·莫斯 《带壳的女士,两次:库房》 数字化转制16毫米胶片 影像投影 黑白无声 8分30秒 2017 图片由巴黎马塞勒·阿利克斯画廊提供 © 夏洛特·莫斯
权河允 《489年》 虚拟现实影像 彩色有声 12分钟 2015 图片由艺术家、萨托画廊和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夏洛特·莫斯(Charlotte Moth)的影像装置《带壳的女士,两次:库房》围绕巴黎宗教和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库房里的石膏与大理石雕塑,显露出一幅对实物和艺术品的怀旧图景: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对具象的身体和物质的实体而言,它们的未来会是怎样?与作品的亲密联系将如何发展?博物馆的未来又路在何方?这种看法也质疑着在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全球化互联世界中的物质性(元宇宙和NFT是其最新的载体),韩国艺术家权河允(Hayoun Kwon)的VR电影《489年》通过使用档案、 证词以及她自己的想象,创作了一部细致模拟韩朝边境“非武装地带”的虚拟现实影像。这件作品虚拟了一段旅程,探讨了感知、记忆和虚构的机制。虚拟世界会治愈我们的创伤,亦或只是提供短暂的麻醉?今天的我们也许还难以得出答案。
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雷诺 《齐达内:21世纪的肖像》 双屏放映的一部电影和35毫米未剪辑高清影片 彩色有声 90分钟 2006 © 安娜·莉娜电影制作公司/ Naflastrengir, 2006
展览重点呈现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影像收藏的代表作,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和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的《齐达内:21世纪的肖像》。这部90分钟的电影是对法国球星齐内丁·齐达内2005年的一场比赛的实时跟拍。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指向今天最繁荣的“粉丝经济”:与展览开头的《萨巴蒂娜》相反,17台摄影机使球星完完全全处于我们的目光下,供我们肆意窥视。对于今天的“粉丝”来说,这不就是最好的情境吗?毫无疑问,在粉丝和偶像之间存在着真实的亲密关系(真实到可以产生庞大的经济效益),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媒体奇观下的新亲密关系?
展览现场
新一轮的疫情使得展览的意义以一种反讽的方式被凸显:疫情构建起了一种全球性的普遍叙事,不管在中国还是法国,人们都因为疫情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而当疫情使得个体之间被分隔开来之时,影像就成为了我们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从亲密到外密,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既为我们提供了从疫情的逼仄氛围中逃逸的路径,也提醒我们重审新时代下的人类境况——菲茨利和怀斯的《猫咪》最早是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屏上播放的,而当我们在美术馆里观看它,在手机的直播中观看它时,这意味着什么不同?
文 / 罗逸飞
图片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自由影像——亲密关系”
展览时间:2022年4月29日-7月3日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