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深双坚持着“城市即展场,展览即实践”的策展原则,重点关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逐渐将展览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实践策略与行动手段。不仅如此,深双也一直将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之一。2022年9月27日晚,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首场推广会于北京751园区时尚回廊举办。立足于本届深双“城市生息”的主题,本次北京推广会分别以“城市与展览”“艺术与日常”为议题设置两场圆桌对话,从建筑、城市、艺术、设计、文化研究等角度,呈现多元化的宇宙观,探索城市循环平衡和万物繁衍生息的共生之道。
发布会现场
“城市生息”,探索未来城市图景
在主持人、策展团队代表谭柳作开场后,2005年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第九届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第九届深双另外两位总策展人鲁安东及陈伯康(Aric Chen)分别以视频录播的方式向到场嘉宾及观众发表致辞。
2005年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第九届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第九届深双总策展人鲁安东、陈伯康(Aric Chen)分别以预录视频形式发表致辞
作为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首先回顾了深双作为“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独特创办立场——“城市比建筑更重要”。这一认知框架,同时蕴含着“建筑是城市中的碎片”的尺度命题,即建筑在尺度关系上服从于城市,最终这些碎片的聚集才形成了城市。在这个尺度关系的语境下,张永和认为本届展览策划将城市视作为环境、地球、宇宙中的碎片,形成了类似的尺度命题,他期待本届深双能在宇宙的大尺度与人的实际存在的小尺度之间,呈现出精彩的张力。
在本届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看来,本届“城市生息”这一主题的选取,不仅与中国城市在经历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后所需的“喘息”相关,更与城市当下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未来城市图景密切关联。张宇星介绍,今年深双选取位于罗湖区的原金威啤酒厂作为展览场地,延续了历年深双在场址选择上的“游牧”策略,即从城市以往未被发现的角落或是未被充分发现价值的地点中,以展览与改造的方式,重新挖掘与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回顾深双从2005年创办至今的历程,恰好伴随着深圳转型发展到趋于稳定态的周期过程,张宇星认为深双的行动已经成为城市另一扇窗口,或者说是深圳历史的一种“特定文献”,他期待深双本届的展览行动以及年轻人的加入,能继续为深圳的城市历史增添一些新的“像素”。
本届深双的主题为“城市生息”,本届深双总策展人鲁安东阐认为“生息”早已蕴含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之中,它是地球自然的一种生命规律。在环境危机与全球性冲突的当下,选择这一主题也存在着迫在眉睫的必要性。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拥有强实践属性的建筑学科,将在双年展中形成一次动员的契机或是一次话语生成的呈现。鲁安东希望本届展览能让不同学科的人共同参与进来,跨越学科边界一同重新定义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触发共同行动,这也是双年展真正的价值所在。
本届深双总策展人陈伯康表示,“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旨在突破“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视角,从新的角度出发,透过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的眼睛一起重新看待城市。从另一角度来看,他认为本届展览也可视作是一个试验场,或是一个能够呈现城市隐藏维度的微缩模型,展现各种各样的相互关联的网络,而人类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呈现一个更加完整、更具反思性的城市宇宙。“城市生息”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更是为了可再生的未来。
随后,本届深双总策展人王子耕介绍了第九届深双展览筹备的基本情况。本届深双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青年建筑师王子耕和设计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三人共同担任总策展人,并选择“城市生息”作为主题,从认知、方法、行动三大维度逐层递进,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城市生息”重点关注当代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全球⽓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本届主展览为期3个月,计划于2022年11月下旬在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开幕。展览 “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特别版块”六大板块与“即地制造”常设板块,板块之间以“提问—思考—行动”的路径逻辑层层递进,从而将本届策展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本届对于展览可持续的全周期考量,如策展前特别制定的《可持续材料和设计手册》、展墙等展陈物料的材料选择及可持续的搭建模式等,充分展现了策展特色。
第九届深双总策展人王子耕介绍展览基本情况
“城市与展览”,对城市化的探索式研究
第一场圆桌对话在本届深双总策展人王子耕的主持下,崔灿灿、李涵、何哲、韩涛、龙瀛、陆轶辰、周榕、车飞等嘉宾,围绕“城市与展览”展开讨论。
在深双的历史传统与实践语境下,“城市与展览”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城市”构成了每届展览主题的结构性前提与基础框架,从2005年首届“城市,开门!”起,到“城市再生”“城市动员”,到“城市创造”“城市边缘”“城市原点”,再到近年的“城市共生”“城市交互”,以及如今的“城市生息”,城市塑造了深双一切展览叙事发生的大背景与起始基点。另一方面,深双在展览研究中也始终将“城市”作为强调的重要主体与实验对象,双城双年展名称中的“城市\建筑”,便隐含着“建筑从属于城市、城市是重点,且必须在城市语境下探讨建筑的主张”。同时,历届深双展览面向城市问题所发起的探索式研究,承载着城市的新观念与反思性思考,在更宏大的时间维度上,也成为对于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某种映射与记录。
第一场圆桌对话现场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子耕(主持)、崔灿灿、李涵、何哲、韩涛、龙瀛、陆轶辰、周榕、车飞
就“城市与展览”这一话题,策展人、本届深双学术委员会委员崔灿灿从本次与深双合作的契机谈起,他认为本届的三位总策展人组合形成了一个策展团队所应有的最好的架构,鲁安东是国内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家之一,为深双带来了独特的学术支撑;王子耕出身自建筑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经验,同时又具备视觉转化展览的经验;同时,陈伯康(Aric Chen)作为建筑与设计领域的资深策展人,其丰富的跨国工作经验将带来更好的国际化前沿视野,三者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组合。在这一组合下,本届深双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建构与展览结构,崔灿灿表示,这也是他所见过的双年展中结构最为复杂、内容密度极高的一次展览。
崔灿灿从本届深双学术委员的身份角度提出,本届深双不仅需对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形成讨论,也应视作是对近几年建筑思潮变化的一次整理。此外,就深双自身的使命而言,它也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表达展览与城市之间的在地性关联,为建筑双年展提供一种展览逻辑、展览概念以及策展语言价值。
紧接着,作为本届深双参展人、绘造社创始人的李涵,结合其独见性的城市观察,介绍了他在城市背景下延伸出的参展作品创作思路。他在平日烟火气、日常化的观察范围内,提取出居民改造的小车、老年代步车、三轮车、摆摊经济、市民化的休闲方式等生活化对象,通过建筑师常用的模型制作这一方式,建造了一座以家用的可移动机器为主题构想的模型城市。
本届深双参展人、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何哲,作为本届深双“物灵之旅”板块参展人,则借由本次作品创作方案,从“虚”与“实”两个维度表达了他对于城市与展览关系的理解。在“虚”的理念层面,何哲提出,本次选取“倒锥形结构”作为呈现,是基于对现有由人类占据生物链顶端的三角形生态结构的深层性反思,通过倒过来的三角形椎体,促使人类转换角度思考人与生态的关系。而在“实”的物质层面,众建筑从材料本身展开思考,运用100%可回收材料,通过充气的方式创造出最大化的视觉冲击效果,试图以最少的材料实现最佳的形式。与此同时,在倒椎体上方还有另外一个对称的椎体,展现城市角度能够被看见的部分,由此形成城市与展览之间的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认为,本届主题中的“生”“息”正好对应着城市与展览之间的关系,他试图从三个层面来阐释这种对应关系。第一个层面,他认为本次深双是一次对城市非物质生产方式的集中加密实验,在他看来,这也是本届深双与以往的最大不同之处。第二个层面,他认为“生”是具有多重维度的,在展览的不同板块中“生”对应着城市的生产、生活、诞生、生长等不同的倾向性,在不同倾向性背后也有城市的市民、政府、规划者、品牌等不同的“生”的主体。第三个层面,“息”具有跨越不同时间维度的多元性,它既指向在传统神话学或宇宙学中的气息,也指向休养生息的息,还与当下数字时代的海量信息相关,因此当“生”“息”二者放在一起时,韩涛认为整个展览也将像百科全书一样,不同个体所形成的多重主体以及多种物品聚合在一起,便将整个展览现场变成了一个可阅读的、复杂的现场大作品。
本届深双参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龙瀛,他从信息化技术与数据科学的角度,为圆桌对话带来另一思路。在科技发展的智能时代下,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出行等方面,甚至连人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也已经被重新定义。龙瀛认为,在信息或技术维度下,科技与数据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为光明的未来,将转换为一个更具开放性可能的答案,未来的科学家、建筑师、艺术家、企业将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方式,从而专门应对收缩城市、中小城市衰败、房屋空置等城市相关问题。同时,龙瀛表示本届深双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超越了专业与年龄的限制,全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市民都可参与观展。
本届深双“物灵之旅”板块的参展人、建筑师陆轶辰,作为长期在中美两国进行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学界的文化异同进行着持续的思考。在他的观察中,近十年的深圳发生了巨大的迭代式变化,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城市更新进程等均处于持续的变化中。他认为深双始终坚持以一种清醒的姿态,客观地看待并回应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深双的展览内容与策展实践形式,如2017年“城市共生”主题下将城中村生活作为展览本身的呈现方式,在他看来,放在欧美语境下同样也是少有且激进的。
在本届深双中,陆轶辰团队在思考本次参展作品时,选择以蘑菇这种非标准化的生物材料为起点,发掘不同于既有城市生长系统的、具有隐藏维度的生态系统。他们希望尽可能地跳出学界传统在建造与结构等维度上的关注取向,以趣味性兼具思考性的方式,呼应作品所属的“物灵之旅”板块的整体概念。
本届深双参展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在他看来,今天的城市生活在疫情、信息技术、数字资产等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于城市、展览,以及年轻人而言,我们共同面临着如何与数字化共存并发展出一种相应的共生之道,如何重新认识线下价值的肉身意义等急切任务。这也成为了建筑师、设计师、行动主义者在这次展览下的命题与行动契机。
本届深双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评论家周榕,从学委的角度首先肯定了本届深双在主题叙事上的呈现——跳脱出原有的“双碳”既定命题框架,转换为一种极具叙事性与内容密度的主题呈现方式。同时,基于数字时代的特性与疫情形势,周榕认为,本届需注重线下布展的预案处理,以及对于线上展览的认知深度营造,探索时代变化下的新展览模式与呈现方式。
“艺术与日常”, 与公众建立多向性链接
第二场圆桌对话,聚焦于“艺术与日常”这一主题,由本届声音展演板块策展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主持,朱砂、薛天宠、赵梦莎、田川、费俊、李星宇、梁琛等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嘉宾纷纷从各自的日常思考与从业角度出发,谈论对于本届深双的理解与看法。
在深双的语境中,艺术、设计与城市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着天然且必然的紧密联系。历年延续的“深双学堂”等公众活动,尝试结合工作坊、论坛、讲座、体验、导览等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让艺术设计从“白盒子”中走出,更多地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传统展期活动的单向性输出,与市民公众建立多向性链接。
第二场圆桌对话现场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尤洋(主持)、朱砂、薛天宠、赵梦莎、田川、费俊、李星宇、梁琛
尤洋作为主持人首先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城市生息”。他认为“生”与“息” 简单来说就是在城市中的生存和休息,大部分情况下生存就意味着上班和工作,休息则意味着逛美术馆、双年展等市民文化娱乐活动,每个人每天都处于“生息”的结构之中。同时尤洋也提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都对艺术、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大家再度谈论建筑这一命题时,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 “声音”成为了一种容易让人感受与进入这一议题的介质,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破题之法。本次他所策划的声音展演板块便提供了相应的延展讨论,将带领观众用感官来体验空间。他以幽默的口吻表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将成为“本届展览中最低碳、环保的部分”。
本届深双参展人、建筑师、艺术家梁琛从本届深双参展人的视角表达了他眼中的本届主题。他认为,“城市生息”是一个未被发现的生态系统,打破了人们惯有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惯性理解,将为人们提供另一个角度,透视观察城市的生活日常,去触及那些尚未被注意的东西以及生态。
本届深双参展人、独立音乐人李星宇从自身在亚马逊丛林的体验开始,站在“声音”的角度,阐述了本次参展作品的设计想法。他提及,在亚马逊丛林里,声音往往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海豚的呼吸声和鸟类活动声,常常在日出时分出现,这对于学录音的李星宇来说,是十分特别的发现。他尝试站在声音的角度,去思考一座城市里人与人的关系,彼此的交互将形成这座城市里,大家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频率,或许也能借此机会,让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身边微小的事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客观地表达了他所理解的“城市生息”。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更多地关注“生”的部分,而过快的速度、瞬息变化的事物,都逐渐成为一种压力。换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工作者如何思考讨论绿色设计、环保等话题,调动综合能力回应这些压力,思考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议题。
本届深双参展人、凤凰卫视主持人田川介绍了她在本次展览中的空间概念:以中国最美的秘境——西藏墨脱为主要内容,模拟墨脱完美的生态环境,将墨脱的生态价值传递给更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拉近自然保护这个大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在展览现场的展陈搭建、内容选择上,田川减少了半户外空间中的过度介入,反而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将降雨、自然光这些未知的部分接纳,展品在陈设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褪色、变老,都将是自然和时间的痕迹。她认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将开始思考人如何与环境共处。此外,田川还邀请了九位艺术家,让他们从“墨脱”的特色出发进行一次艺术转换,呈现不同的墨脱切面。
本届深双参展人、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从自己做abC书展的心得出发,结合本届深双谈论了自己的感受。不同于以往的abC书展,本次落地深双的书展,将会落位在展览整体篇章的末尾,以阅览室的形式出现。赵梦莎认为,阅览室空间与人声鼎沸的书展现场不一样,阅览室更多地希望人们能够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坐下,通过书本重新看待展览现场。她认为深圳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也正是因为这样,深圳能够承载如深双这类具有诸多可能性的展览项目,可以谈论许多前瞻性的话题。本参展项目以“人类世风景:人和自然的双向介入”为题,为阅览室选择了三十余本书,每本书都像是承载着一个个体的宇宙,观众在翻书的过程中,便是在亲近“宇宙”。
薛天宠是本届深双“何以共栖”板块策展人,也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召集人。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与学术背景,他从三个方向介绍了“何以共栖”板块如何与城市发展共呼吸。第一个方向是“空间”,“何以共栖”作为展览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观众进入展区首先看到的地方,是一个提出问题的板块。由此,他引出第二个方向“问题”。在内容设置上,他更关注“何以共栖”板块应该提出什么问题、用何种方式提问,与“城市生息”进行呼应。第三个方向是“内容”,板块的叙述应该与展览主题和后续板块有所联动,并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叙事脉络。薛天宠还列举了部分合作参与该板块的艺术家及作品,以及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建筑师、研究机构等,希望能够尽量通过一个全面的视野,从宏观的地球生态一直深入到围观的藻类微生物,从而提出更多构建未来城市的方式。此外,更多关于深圳在地性的探讨与思考,都将在本板块中提出。
艺术家、设计师朱砂以观察员的身份,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展览或许并不能提供解决城市问题的答案,但并不妨碍人们在展览中得到一些启示。他对本届深双表示期待,祝愿第九届深双在11月底顺利开幕。
第二场圆桌对话的尾声,主持人尤洋对本场讨论进行总结,他提到,展览通过知识的组织,对特定时空的观众提供一个公共场域,向公众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有信息的传递、公共空间的营造,也有策展人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的尝试,大家因为一个共同的城市话题相聚,通过不同领域和形式探讨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深双独特的价值所在。
第二场圆桌对话主持人尤洋
图、文/主办方提供
编/艺讯网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题: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下旬 至 2023年2月底
分展场:前海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业产业园、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厝林古寨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执行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22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
主题:集籽种城 |Seeds of Resilience
地址:香港北角(东)渡轮码头、中环街市及天星码头(中环及尖沙咀)
展览时间:2022年8月27日至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