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由艺术家苍鑫、陈鸿志、额滴神呐、何云昌、庞海龙、康靖、肖敏、辛云鹏、余学民、宗宁参加,由艺术史研究者、策展人高远策划的展览“仪式动力”在上海COSPACE M50艺术区空间呈现开幕。作为“COSPACE年度学术项目”,展览展出了10位艺术家/项目的19组/件作品,媒介跨越了影像装置、雕塑、装置、摄影、绘画和文献档案。凸显了“仪式”化的艺术行为和记录在当下,试图解答以下问题:这种人类学中研究的古老对象在今天的艺术中是如何呈现的?泛仪式化的艺术在当今是否能唤醒一种新的精神性体验?
左起:艺术家庞海龙、朱屺瞻艺术馆副馆长马艳、cospace创办人coco女士、策展人高远、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艺术家余学民、策展人、《国家美术》主编了了
策展人高远谈到,展览主题借鉴了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和范热内普的观点,基于德国汉海德堡大学跨学科研究项目(Ritualdynamik),在一个普遍求“新”的时代,我们能否找到艺术对人最基本的触动,基于广泛的信仰、仪式活动甚至巫术这些艺术最基本的源动力是否还能为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正是本次展览想要传达给观者的意图所在。
展览现场
康靖 《信天游》辛云鹏影像装置作品 《母亲》
艺术家辛云鹏的作品《母亲》即是用戏剧和电影的语言与叙事情节置于同一景框中的尝试。“母亲”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祈祷诵经的呢喃与窗外的狂风彼此呼应,一种介乎宗教信仰与日常叙事之间,仪式与悲悯之间的张力悄然迸发出来。同样是出于行为的仪式化表现,何云昌的《长生果》将仪式化的行为“辟谷”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借助削弱身体和作物生长的此消彼长,一种苍茫环宇之中渺小生命的转化与轮回昭然若揭。艺术家康靖在2021年6月的一天,手扶树桩在湖北梁子岛游向彼岸的影像记录,也可以看作是苍茫天地间,人与自然参照物彼此照应、周而复始的轮回。艺术家手中的木桩仿佛信物或权杖,抑或人与自然相通的媒介,诠释了仪式化行为背后的原始冲动。
陈鸿志、余学民作品
宗宁作品
蔡东东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额滴神呐”通过140余位艺术家和公众的参与,使每个人心中理解并创作的“神”呈现于黑桥村口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内,并在这个类似庙堂的空间内想象千百种仪式祭拜行为,本展览中此项目通过图像和文献呈现。不同于行为与影像记录中的仪式化表现,苍鑫的绘画作品通过“眼觉”的方式诠释了仪式中的声音与振动,延续了其以往作品中的“泛灵论”主题;余学民的作品则以图像的拼接与移位,突出了象征物在个人与集体文化记忆中的位置;陈鸿志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探索了仪式化行为背后的集体冲动和行为动机;宗宁极具戏剧张力的摄影作品将古代传说与社会现实并置于同一时空,兼具邪典电影与志异小说的乖张气质。庞海龙和肖敏的作品通过装置的形态和展陈达成一种仪式化的效果,并在异质化的媒介和疏离的气氛中延续了对空间和场域的探寻。
展览现场
据策展人高远介绍,展览由10位艺术家和项目构成,通过多媒介的方式及展陈的布置,试图呈现并追溯仪式和艺术产生的动力和根源;在嘈杂的当代艺术语境下,尤其是技术至上和理论先行的展览领域和精致化的当代艺术领域,能够触发人的情感和心智的作品少之又少,展览“仪式动力”可以作为一次契机,重返艺术作品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试图触发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即作品对心智与情感的触动。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