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观展指南|央美美术馆暑期档五展同启,速来!

时间: 2023.7.18

随着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季活动落下帷幕,2023年7月,央美美术馆陆续开放了二至四层间的五个展览,展期将跨越暑假至9月开学季。

以特有的叙事切面及反映当代性的策展理念为框架激活馆藏作品研究,是近年来央美美术馆持续关注并实践的重点。位于美术馆三层的《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聚焦了“团体”、“艺术工作方法”以及“抽样研究”等关键词,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回溯、整理并串联起了中央美术学院自1920年以来,成立并活跃于时代现场的90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团体,并将其宏观地置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团体生态中进行比对观察。

《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展览现场,拍摄:艺讯网

在全景式的铺陈展开之外,3层B展厅中重点截取了不同时期的三个艺术团体进行更细致的抽样研究,即北京地区首个传播西洋艺术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0年代)、探索版画实验的“四方工作室”(1990年代)、呈现绘画更多可能性的“N12”(2000年代),此次抽取的艺术团体样本亦结合展览叙事与策展方法,兼顾对美术馆馆藏精品的再研究与再展示。

1922年阿博洛学会同仁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郭志云、李毅士、韩子极、钱铸九、夏伯鸣、吴法鼎;后排左起依次为高叔达、王悦之、王子云、陈启民、钱稻孙).png

1922年阿博洛学会同仁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郭志云、李毅士、韩子极、钱铸九、夏伯鸣、吴法鼎;后排左起依次为高叔达、王悦之、王子云、陈启民、钱稻孙)

四方工作室合影(左起依次为王华祥、周吉荣、谭平、苏新平).jpg

四方工作室合影(左起依次为王华祥、周吉荣、谭平、苏新平)

2012年N12合影,宣鹏拍摄,版权@艺术银行(左起依次为温凌、宋琨、徐华翎、申亮、仇晓飞、胡晓媛、王颉、马延红、杨静、梁远苇、郝强、王光乐).png

2012年N12合影,宣鹏拍摄,版权@艺术银行(左起依次为温凌、宋琨、徐华翎、申亮、仇晓飞、胡晓媛、王颉、马延红、杨静、梁远苇、郝强、王光乐)

同样着眼于以当代视角切入馆藏研究、深化藏品研究,位于美术馆4层的《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聚焦近年来在全球当代艺术生态中热烈非常的女性议题,但却并不着墨于惯常的身份、劳动与分工视角。展览试图回归艺术语言的本体研究,以“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三个篇章,多层次、多维度地呈现了馆藏女性艺术的观看立场、工作方式与思想延展度。

《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展览现场2.png《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展览现场

此外,聚焦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与思潮,亦是学院美术馆整合研究与展览的重要面向。正在美术馆二层B展厅展出的《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正是聚焦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独特现象——“赴新疆写生”,这一集体性创作活动亦是特殊时期历史思潮的典型体现。较之于此前在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上的亮相,此次“写生新疆”在央美美术馆的呈现延展了这一独特现象的时间维度,由此亦扩展了“写生”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媒介与意涵。也正是在这样的时间脉络之中,观众得以清晰地感知到“写生新疆”从一个集体性的、带有主题性创作目的的现象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艺术家个体自觉地向更广袤而深远的土地寻求艺术与思想滋养的丰富面貌。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展览现场, 拍摄:王静

与历史的深邃、经典相对照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新媒体与新技术。美术馆2层A展厅正在展出的《动见——国际动态设计展》基于屏幕及无纸化时代的背景,以及不断被颠覆的“平面”概念,通过16位/组国际、国内顶尖设计师、设计团体的“动态平面”实践,探讨了从“慢阅读”到“快浏览”的飞速变迁过程中,人们视觉习惯与经验的颠覆性变革。此外,作为“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CAFAM赛道”特等奖,《WEB2.5固态储存》正于美术馆2层C展厅呈现。展览试图通过作品与空间的相互配合,展现算法为人类情感和思想“加密”的过程。

《WEB2.5固态储存》展览现场


观展地图 

📍美术馆二层|A展厅

⏰ 2023年7月8日—8月20日

动见——国际动态设计展

海报1.gif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机构:北京创意品项

艺术投影设备:Barco

学术主持:邱志杰

学术顾问:靳  军

展览总监:张子康、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高  高

策 展 人:刘  钢、纪玉洁、罗伊·特霍斯特

策展助理:喻湘洁

视觉设计:税洋珊、庄海超

空间设计:赵囡囡、孙文萍、赵鑫鑫

参展艺术家(按英文名称首字母排序):

another design(中国)、塞西莉亚·埃利希(Cecilia Erlich,西班牙)、康纳·坎贝尔(Connor Campbell,英国)、德克·科伊(Dirk Koy,瑞士)、埃里希·布雷希布勒(Erich Brechbuhl,瑞士)、罗布和罗宾(Rob en Robin,荷兰)、登贝设计(Studio Dumbar,荷兰)、菲克森独立设计工作室(Studio Feixen,瑞士)、立入禁止(Studio NA.EO,中国)、冈崎智弘(Tomohiro Okazaki,日本)、托尼克(Thonik,荷兰)、非白工作室(Transwhite Studio,中国)、泽维尔·蒙尼(Xavier Monney,瑞士)、宋艺焕(Yehwan Song,韩国)、扎克·莱伯曼(Zach Lieberman,美国)、4aC design(中国)

屏幕时代和无纸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平面”的传统定义,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不断推动着“设计”的自我更新和转型。在此语境下,裹挟鲜明时代特征与智识创新意识的产物——动态平面(Motion Graphic)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飞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代设计领域最具潜力和能量的趋势之一。

《动态研究》 罗布和罗宾.gif

《动态研究》 罗布和罗宾
《动态城市》 登贝设计.gif

《动态城市》 登贝设计

动态平面区别于影像艺术、动画、平面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等带给人们的清晰印象,它被独立提出来讨论,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新兴话题。本次展览以“动见”为主题,选取了来自中国、荷兰、瑞士、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16位/组顶尖设计师、设计团体的近60件作品。一方面希冀透过精彩纷呈的动态视觉为观众提供从多个维度走近和认知动态平面的契机,以及来自创意思维的启迪。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洞察国际动态平面的创作生态,探讨当代设计的未来所趋。

《荷兰艺术节系列》 托尼克.gif

《荷兰艺术节系列》 托尼克

《火柴棒》 冈崎智弘.gif

《火柴棒》 冈崎智弘

《形状研究系列》 德克·科伊.gif

《形状研究系列》 德克·科伊

技术的进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这也促使平面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打破思维惯性、突破专业固化去探索和创造新的视觉语言与表达方式。屏幕成为一种无限的容器,让视觉叙事有了动态发展和变换的可能性;文本可以脱离既定网格的限定,变化为律动有趣的信息传递;海报不再是二维的静态传达,而成为带有时间属性的运动视觉;设计师的日记本也更换为以制图工具和图形软件记录动态日常。动态平面是一种多元性的实验,它带来的不只是夺目的视觉现象,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激发想象与创新的动能。


📍美术馆二层|B展厅

⏰ 2023年7月12日-8月20日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

海报2.png资助单位:国家艺术基金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中国美术馆 新疆美术馆 黑龙江省美术馆 

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懋源泓斋

鸣谢:罗安 闻丹青 韩健立 蒋雯丽 

学术主持:邱志杰

总策划:张子康

学术顾问:曹庆晖 

展览总监: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高

策展人:  郭小晖 王静

设计总监:纪玉洁

视觉设计:孙彤

展览艺术家(按出生时间排列):

韩乐然 司徒乔 叶浅予 王合内 罗工柳 戴泽 梁玉龙 黄胄 伍必端 列阳 全山石 闻立鹏 张威 杨鸣山 靳尚谊 庞均 谭权书 阿曼·穆罕诺夫 谢家道 苏高礼 刘秉江 龙清廉 龚建新 文国璋 范迪安 张群 于小冬 胡西丹·克里木 刘小东 杨茂源 赵培智 刘商英 刘雨佳 康春慧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通过对中国20世纪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疆主题作品的一次研究性展示,聚焦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一个独有的现象,即大批艺术家远赴新疆写生这一群体性艺术创作活动,着重审视和探究“新疆”作为视觉素材给近代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在“写生”这个绘画语言上的拓展和突破,展现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和成就,以及艺术家们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司徒乔,《套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司徒乔,《套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新疆乐舞》(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叶浅予,《新疆乐舞》(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梁玉龙,《新疆背袋老人》,87×68cm,布面油彩,196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

梁玉龙,《新疆背袋老人》,87×68cm,布面油彩,196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将这段伟大旅程的历史脉络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激情与探险——现代新疆写生的先遣者(1949年以前)、开掘与新篇——新中国文艺政策下的西行之路(1949-1978)、壮阔与崇高——新时期新疆题材的开拓(1979-2000)、历史与现实——新世纪的视野(2000年以来)。通过对四个不同时期的写生新疆作品的展示,聚焦于“写生”与“新疆”两个核心问题,解读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新疆这一视觉素材宝库的发现与挖掘,具体说明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么多的艺术家们都选择远赴新疆写生。展览还特别呈现了刘小东、杨茂源、刘商英、刘雨佳、康春慧5个深入新疆的当代艺术实践项目个案。展览期待讨论的问题包括:第一,“写生”观念和实践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和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在艺术表达实践过程中是如何运作并产生效应。第二,新疆的文化和地理的特殊性在这一艺术实践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jpg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张群,《高高的塔什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张群,《高高的塔什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刘小东,《土孩儿》,150×140cm,布面油画,201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刘小东,《土孩儿》,150×140cm,布面油画,201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此外,新疆地区独特的文化属性也在展览叙事中重点呈现。自古以来,新疆对于视觉造型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远古的岩石壁画拱卫出古代西域文明的摇篮,汉唐的佛教造像将艺术之光铺照向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又交汇着中国、印度、阿拉伯、希腊等多地文化。新疆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疆独有的人文景观和地理景观,这也是吸引和启发众多艺术家深入新疆进行创作的缘起。到20世纪后半叶,大批经受过现代艺术语言训练的艺术家沿着前人的足迹不断走进新疆腹地,重新认识到中国山河之壮美奇雄,汲取文化养分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文化的价值。


📍美术馆二层|C展厅

⏰ 2023年7月8日-8月25日

WEB2.5固态储存

海报3.jpg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张嘉炜、王茉萄

参展艺术家:杨蝉翼

《WEB2.5 固态储存》由策展人张嘉炜、王茉萄与艺术家杨蝉翼筹备策划,方案缘起于青年艺术家杨蝉翼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固态储存》系列作品,并由两位策展人对作品解读赋予WEB的概念,讨论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我们与真实情感之间的隔阂等问题。

展览依据所处展厅的空间特征(通透、半封闭、封闭)设计了“真实”“窥探”与“真相”三个区域。展示了艺术家杨蝉翼最新创作的作品《固态储存-常数》《运转》以及三位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世界图景》空间来展现算法为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加密”的过程。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还原计算机加密信息的逻辑和过程来隐喻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我们与真实情感之间的隔阂。

《固态储存-常数100-1》,丝网版画、金属、亚克力 、Led 灯,37x37x102cm,2023.jpg

《固态储存-常数100-1》,丝网版画、金属、亚克力 、Led 灯,37x37x102cm,2023

杨蝉翼,《固态储存-常数》.jpg

杨蝉翼,《固态储存-常数》

杨蝉翼、任庆齐,《运转》.jpg

杨蝉翼、任庆齐,《运转》

对于展览中所探讨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周吉荣教授评述其“计算机技术会成为版画艺术的新衣,展览以一个’新新人类’的敏锐眼光捕捉到了计算机科学带来的机遇”,刘礼宾教授认为展览中的作品将‘传播内容’进行转译,‘外显形式’进行错位,从而使其意义消解化、形式模糊化,并借助展场使其场景化、景观化。


📍美术馆三层|A、B展厅

⏰ 2023年7月12日-9月3日

团体作为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海报4.jpg

学术主持:邱志杰

展览总监:张子康、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

策展团队:高高、刘希言、李垚辰、易玥、胡晓岚、金简如、陈冠石

策展助理:王若冰、李樱妮、王新言、张潭、夏冉

设计团队:纪玉洁、闵志伊、刘宇晗、赵鑫鑫

“团体”,是艺术世界的一种常见工作方法,在艺术发展的早期就不断出现。一些艺术工作者以共同理念自发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创作和展览、研究等形式进行活动。从结果上看,这些艺术团体,可能促成了某个观念的传播与接收,可能形成了有别于个人创作的另一条艺术史叙事脉络,也可能记录了一段共同成长的友谊。此次展览即以“团体”作为切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坐标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条线索,尝试梳理和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中各时期自组织艺术团体的文献,并抽取其中有历史代表性的若干团体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式的具体展示,故展览名为“研究与抽样展”。

吴法鼎,《旗装女人像》,布面油彩,94×63cm,20世纪2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吴法鼎,《旗装女人像》,布面油彩,94×63cm,20世纪2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毅士,《陈师曾像》,布面油彩,130×70cm,192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李毅士,《陈师曾像》,布面油彩,130×70cm,192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苏新平,《红之一》,铜版画,112×168cm(28×28cm×24),2017,艺术家提供.jpg

苏新平,《红之一》,铜版画,112×168cm(28×28cm×24),2017,艺术家提供

谭平,《无题》,套色木刻,82×114cm,2005,艺术家提供.jpg

谭平,《无题》,套色木刻,82×114cm,2005,艺术家提供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区。以1920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90个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为内容,包含90份调研文本及37组实物文献。因很多艺术团体的活动并未公开发表或非常零散,策展团队注重以“有组织理念”“举办过展览活动”作为艺术团体的定义依据,并参考了相关历史文献及院系口述史,最终圈定出展出的团体名单。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团体的丰富多元的理念和行动、形式各异的展览和作品,将为观者勾勒出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艺术创作的另一种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本展示区,策展团队将这90个艺术团体融入同时期的200余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主要艺术团体中,以期为理解这些团体的时代背景做一个补充。

王华祥,《城市幽灵2》,木版单色,350×320cm,200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jpg

王华祥,《城市幽灵2》,木版单色,350×320cm,200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王颉,《蓝色研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021-1》,画布裱中国纸、油画、丙烯、乙烯、色粉,180×200cm,2021.jpg

王颉,《蓝色研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021-1》,画布裱中国纸、油画、丙烯、乙烯、色粉,180×200cm,2021

郝强,《月亮》,玻璃钢着色,66×40×16cm, 2013,艺术家提供.jpg

郝强,《月亮》,玻璃钢着色,66×40×16cm, 2013,艺术家提供

马延红,《金黄金时代》,布面油彩,80×60cm,2019,艺术家提供.jpg

马延红,《金黄金时代》,布面油彩,80×60cm,2019,艺术家提供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抽样团体展示区。策展团队从已经梳理的90个艺术团体中抽取了三个代表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细展开,展示其组织结构、团体特色、发展历程、创作作品。这三个团体为1920年代的“阿博洛学会”,1990年代的“四方工作室”,以及2000年代的“N12”。其中,“阿博洛学会”重要成员吴法鼎的作品《旗装女人像》和李毅士的作品《陈师曾像》,“四方工作室”成员苏新平的作品《寂静的小镇(之三)》、周吉荣的作品《景观——天坛》、王华祥的作品《城市幽灵2》,“N12”成员王光乐的作品《午后(二)》、梁远苇的作品《反光》、徐华翎的作品《另一种空间》、申亮的作品《瓶儿系列之二》、宋琨的作品《何处是我家》等皆为馆藏精品,有效地促进了藏品介入美术史专题研究之中。

*在展览第一部分的艺术团体文献调研区,策展团队预留了一些空白的区域,期望有未调研到的艺术团体可以为展览补充他们的资料。


📍美术馆四层展厅

⏰ 2023年7月12日-9月3日

多维的感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

海报5.jpg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机构:紫荆出版社、金石美成

学术顾问:范迪安

学术主持:邱志杰

展览总监:张子康、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高  高

策 展 人:纪玉洁

参展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厐壔、胡明哲、闫平、姜杰、蔡锦、申玲、喻红、邢丹文、叶南、夏俊娜、栾雪雁、康蕾、徐华翎、林笑初、王薇、傅莹莹、高思桦、鞠婷、张一凡、王文婷、潘琳、吴梦诗、孔令昕、乔杨、薛文静、苏雅娜、刘佳、孙姣娜、吴冕、周艺蕾、石韵媛、边霄萌、田野冬雪、宋晶晶、黄小黛、陈欣悦、苏莘媞、吴碧琳、刘子瑶、朱静璇、高美琳、薛茗月

“感性”是女艺术家创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感性赋予了她们在艺术观念、美学语法、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感性”也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中,他认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感性生产”的过程。可以说,女艺术家的感性生产构筑了更加多元的世界艺术景观。女艺术家有感而发,因兴而起,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宏大与日常,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本我、对经验、对时代的体悟与认知,释放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喻红,《金属的声音》,200×200cm,布面丙烯,2016.jpg

喻红,《金属的声音》,200×200cm,布面丙烯,2016

胡明哲,《高原的歌》,纸本设色,98×110cm,1988.jpg

胡明哲,《高原的歌》,纸本设色,98×110cm,1988

鞠婷,《聚集的大多数》,布面油彩,尺寸不一,2013.jpg

鞠婷,《聚集的大多数》,布面油彩,尺寸不一,2013

厐壔,《青铜的启示一〇〇〇》,布面油彩,149×179cm,1991.jpg

厐壔,《青铜的启示一〇〇〇》,布面油彩,149×179cm,1991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副研究员纪玉洁担任策展人,以“感性”为核心议题,精选42位馆藏女艺术家的42件/组作品,从“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三个维度对女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观察、阐释和研究。展览从理念书写到空间设计,从策展语法到视觉呈现都力图以感性聚合、以感性觉照、以感性润色,来诠释女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悟,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对精神世界的构筑,也让观众看到女艺术家如何在感性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吴梦诗,《虫》,装置,腈纶、涤棉、电机,直径30×220cm,2013.jpg

吴梦诗,《虫》,装置,腈纶、涤棉、电机,直径30×220cm,2013

孙姣娜,《逝者如斯》,布面油彩、绢,30×35cm、73×23cm;27×22cm;37×23cm;38×28cm;35×23cm;38×38cm,2018.jpg

孙姣娜,《逝者如斯》,布面油彩、绢,30×35cm、73×23cm;27×22cm;37×23cm;38×28cm;35×23cm;38×38cm,2018

此次展览从感性的角度切入,同时将性别视角融入对藏品的分析、阐释与展示,是对美术馆藏品多样化叙事的新探索,拓展了馆藏研究与馆藏策展的视域,为美术馆藏品的对外宣传推广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


预约观展通道

预约观展通道.jpg

图片除特殊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