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评|章燕紫,在震荡世界里诘问创伤

时间: 2023.11.17

1.jpg章燕紫,在震荡世界里诘问创伤

周莹|文

2023年10月4日,中国艺术家章燕紫的展览《危险的平衡》在巴黎开幕,主题灵感取自诗人北岛对章燕紫作品的评论。“危险的平衡”,首先指向艺术家职业的宿命,既必须求索突破,有时要走钢丝。而就本次展出的六组作品而言——分别是《透气》(2018)、《自得其乐》(2020)、《无面者》(2023)、《多面者》(2023)、《我们》(2023)和《增生》(2023)——“危险的平衡”是艺术家给出的普世性注脚,“人类在绵延不断的忧愁与创伤里仍然要生生不息下去”。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将中国笔墨与医学概念结合的标志性手段,不过背后反射的思考方式更多地对应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现代学科。近几年,章燕紫还尝试对照生物学和宇宙学说,在这两极间采取发散跳跃的思考,摸索宏观与微观世界相互映射的规律。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她对“创伤”这一主题的探究越来越宽阔。应该说,在《危险的平衡》中展出的作品,它们的主题并不指向具体地点具体事件,它们更像是集体命运的浓缩,是我们每个人不经意间被艺术家敲击的那一下。3.jpeg

2.jpeg《透气》局部,墨、朱砂、纱布,尺寸可变,2016

最近,我们似乎重新走进了一个纠纷与冲突集聚的时空。面对创伤事件,人们往往期待得到即时的答案和解决方案,从而确认道德的坐标,划分道德的阵营。社交媒体上不乏简单的表态方式,有时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是与否。然而,过于简单的立场会引起语义的扭曲。在康德那里,主观性充足而客观性不足的立场皆可为“信仰”。对事件的审视,需要动员开放的思想,拉开距离看,以免陷入不包容或狂热。在一个多元多级的世界里,保持内在的距离恐怕是一种美德。章燕紫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给出了质疑是非界限的示范。4.jpg《画皮》局部,布面水墨,共15章节,总尺寸35x1200cm(约),2020年

例如她的《多面者》,在创作思想上完成了对之前作品《画皮》(2021)的剥离,因为艺术家没有止步于展示附着在个人身上由文化与制度塑造的身份的多样性,而是对身份本身提出反思。作为外在自我而存在的身份,在不同的社会互动关系中构建出不同形态,继而将主体投射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或范畴里。章燕紫首先质疑了这个构建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靠,既有身份的虚假性、欺骗性,又有通过外在符号——如肤色,将他人固定在陈词滥调中所带来的风险。而章燕紫把我们拉回人类底层逻辑的手段,则是在每张不同的面具背后,都用浸润了朱砂的纱布来表现血肉之身,而面具又不全然是面具,血肉的纤维隐约穿透到每张面具之上,消解了身份多样性的绝对化,也把物质的人性还给了身份。5.jpg《多面者》《无面者》组合图6.png《无面者》,综合材料,约20×30cm /个,20227.png

《多面者》,综合材料,约20×35cm /个,2023

可以说,《多面者》这件作品,在哲思的开放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很立得住。虽然章燕紫从未把自己定义为疗愈艺术家,但是她的作品时常被解读成具有此类作用,这大概出自人们对她作品的期待。在艺术家看来,创伤被治疗,被遗忘,但从未消亡。就像作品《增生》隐喻地那样,被修复的创伤,往往只是隐藏起来,或者以另一种构成方式遗留下来,它们将继续波及我们的存在。章燕紫的作品,与其说是“疗愈”,不如说带来了“灵性的安慰”。这种安慰位于智识层面,区别于追求真理的客观知识,它以形而下的外壳包裹形而上的内核,重新审视创伤带来的痛苦在普遍秩序 ——例如自然、社群、言语中的位置,为尚未获得安慰的人提供选项。

某种程度上,章燕紫是不开放的。因为不轻易投入自己不熟悉的媒介,她并没有成为跨界艺术家的打算。她坦言,只有那些已经长成身体一部分的媒介,如毛笔水墨,才能使她笃定地探索并延申下去。至于其他介入的材料,纱布、针或其他现成品,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材料体系。和所有艺术家一样,章燕紫被材料这种现实制约着,但这并不意味被统治或者异化。在渴望、品味、能力形成的综合动力下,艺术家可以超越材料,带来新的事物。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美好案例。同样地,某种意义上,章燕紫是不充分现代化的。因为十分依赖情感与感受的牵引,那种规划目标、形成方案、寻找路径的项目式创作方法,到她那里完全行不通。她表示:“我只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至于要创作出什么结果,这对于我太模糊,我只是尽力靠近罢了。表达即背离。不过这背离,也是创作的精髓所在。”8.JPG《增生No.1》(细节),水墨、纱布、线,40×40cm,20239.jpeg《增生No.5》正面、反面,水墨、纱布、线,45.5×240cm,2023

章燕紫多年来从精神医学视域对个人和群体生存状态进行考察,这种独特的工作方法与本次展览举办地有着高度的历史连接。展览所在空间由安托瓦内特·福克(Antoinette Fouque)博士创建,她早期师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又跟随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学习精神分析,后成立领导“精神分析与政治”小组——该团体日后成为法国女性主义主流之一。本次展览的学术策展人艾丽莎贝特·尼可利(Elisabeth Nicoli)也出身心理分析领域,曾担任福克的助理,目前主持法国“女性出版社”。展览空间与出版社管理的女性书店衔接,又延申至花叶繁茂的庭院和别致静谧的咖啡角,在这个综合性第三空间,观者可以从章燕紫的展览出发,在视觉、理论、心理、身体各个层面获得连贯统一的觉醒,真正实现一场深刻的有关”创伤和面对创伤“的体验与认知之旅。10.jpg

11.pic.jpg

12.pic.jpg《增生》系列(细节图)

章燕紫与巴黎的直接关系,不算频繁,但足够关键。2008年,她受邀来巴黎驻留创作。期间她博览现当代前卫艺术,面对自由澎湃的艺术表现深受感染,迅速地将自己从中国画的技术教条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加注重真我立场的表达。与此同时,她又在巴黎众多博物馆看到之前在国内很难看到的中国古代收藏,如吉美亚洲博物馆里那些极为生动的汉代陶俑,大约是因为在异乡,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方法在赤子情怀的激发下反而变得深入细致起来。另一方面,虽然刚到巴黎的章燕紫对国际性议题的思考还很少,但法国存在的种族、移民、贫穷等社会问题的表征很快进入她的视野,后来她在纽约等地见证了更加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冲突,叠加促使她越来越望向不同种族文明下群体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在巴黎的驻留促成了章燕紫创作观念的重要蜕变——即从文化之内之外兼看,在集体意识和个人选择之间穿行,内观自我的同时外观世界。这次,她带着迭代的作品回到巴黎艺术生态圈,以新的艺术视角和手法为艺术之都带来活力。这个往返来去的过程不仅是章燕紫自己的成长故事,也是她为巴黎的“艺术肖像”贡献拼图的过程,是她在当代“巴黎派 (Ecole de Paris)”叙事中的一面。13.jpg

14.jpg

15.jpeg《我们》,纱布、螺丝、矿物颜料、线、人偶,高12—16cm左右人偶组合(尺寸可变),2023

本次展览举办期间 ,欧洲各大文化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毕加索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2008年,从巴黎回国的章燕紫,在陕北农村提出《假如毕加索来陕北》这样另类的命题;这会儿,法国女艺术家苏菲·卡尔(Sophie Calle)干脆将私人记忆覆盖在这位艺术巨人的作品上;而4月刚刚在巴黎蒙马特博物馆闭幕的展览《超现实主义女性艺术家》,将被忽视的杰出女性搬到前台,创下该馆观展记录……可以说,促进女性艺术家被看到、被听到,研究她们如何观照既定叙述,将成为全球艺术工作者的明确使命,是重构世界艺术史脉络的必然选择。16.jpeg

17.jpg《自得其乐》,纸本设色,铁栅栏,画心26×35cm, 铁栅栏35×45cm,2020

开幕现场不乏追随章燕紫多年的巴黎观众。2008年,他们在巴黎国际艺术城第一次发现章燕紫作品中细腻灵动的东方笔触;2023年,他们在《危险的平衡》现场向艺术家表达惊叹之情,惊叹她观念的飞跃以及刚柔并济的新质感。章燕紫再一次向巴黎公众坦诚交待了她的柔软内心与严肃态度。一路走来,章燕紫没有随波逐流,她看向世界的维度已然更加丰富,她在自己的语言系统里愈加游刃有余。

作者简介:

周莹,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2016-2019),曾担任上海西岸美术馆蓬皮杜项目主管(2019-2022),目前就读于巴黎法国国家文化遗产学院(2023)。

展览开幕式现场18.jpeg从左至右分别为: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UAAF创始人何宇红女士、女性主义民主联盟负责人之一卡特琳·维耶娜芙女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章燕紫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eg

25.jpeg

26pic.jpg

27.jpeg

28.jpeg

29.jpeg

关于艺术家30.pic.jpg章燕紫,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那不勒斯当代美术馆、香港医学博物馆、英国爱丁堡Surgeons’ Hall Museums和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 (MEAA)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瑞士Musée Atelier Audemars Piguet、乌利·希克(Uli Sigg)当代艺术收藏基金会、贝利尼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编辑 | 艺讯网

图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信息:31.jpeg危险的平衡

章燕紫巴黎首次个人艺术作品展

组办方:法国女性主义民主联盟、安托瓦内特·福克女性主义之家、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

展览地点:法国女性主义民主联盟艺术空间(35 rue Jacob 75006)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5日至10月28日

学术主持:艾丽莎贝特·尼可利

策展人:何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