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空穴来风”艺术展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B-Design Hub」隆重开幕,这也是该空间承办的首次视觉艺术展。展览由近30位艺术家(国际、国内),70余位公共招募参与者,近80件作品,以实虚交织的演绎方式,呈现于众。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
“空穴来风”展览现场
引言
学术主持:滕菲
从“空穴来风”的项目策划中,我看到了君锦、梁晓两位策展人的智慧与修为。
首先,面对“空穴来风”的标题就令人心生欢喜,之余还会溢出“脑洞大开——无中生有”来,它像是在揭示艺术创造的核心本质与技术路径。
其次,看到了它的开放性与不设限,让专业艺术家开启创造性的思辨与实践,旨在推举专业创作者的高品质、多元化的抱璞(朴)守正。
尔后,在进入再创造的阶段,是一次启迪公众参与其中并展开彼此深入对话的过程。至此,艺术的功用已被巧妙地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让艺术深耕,繁衍,得以落地。这里的一生二,二生三的共生再造,也就是一个主题在不断被深化或演变扩展,可以称为“Remade”“再做”的创作方式。“艺养”于民,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空穴来风”是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当代艺术行为。尤其针对各种生活压力所带来与日俱增的精神焦虑,其中共生再创的环节,会是一个非常温暖的纾解通道。该展览如此这般的呈现样态,正是对“艺养”于民概念的最贴合的践行。展览只是一个节点,它所激发的意义会延绵不断,升发开去。
“空穴来风”展览现场
前言
策展人:吴君锦
项目以“空穴”之名 ,意在求索捕风捉影的务虚体验。藉由在过满的世界制造“洞”,深掘文化重构的隐意,力图以“无休止”的艺术再造术,辐射至受众面的最大公约数。
执行中,原文本(一创)与再释本(二创)的关系描述虽可被视为一种层层套嵌的递归结构(recursive system),却非简单的自我复制。取而代之,是纳入他者的际遇式参与,制造原作者和他者的协创机制。原文本与再释本之间的互涉因此发轫,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也因而扑朔迷离,无定论的生产效能一旦被激发,犹遁入知觉与理则共谋的无垠之渊。
诚然,文本间性(也称互文性)是为项目得以运转的理论底色。互嵌的架构,既崭露多重文本间的复调特征,亦作用于一种含混、多义(ambiguous)的氛围营造。变化的多义,在语义的相互指涉中,追寻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动量之源——艺术的本源。如此,文本的流动性得以彰显:既有本为再释本提供了上下文;再释本虽有赖既有本,却不为既有本所囿。于是,“顺应与僭越”接踵上演;“戏仿与对话”彼此照映。“认同与消解”协振而出的对峙张力,内化为认知兴味的衍异,解构地制造有差异的协奏——路外生路,山外见山,峰回路转,洞入无穷。
一切凭空而生,然又确真仰赖专业度、前瞻力兼备的15位项目原始参与艺术家,9位特邀艺术家(国际、国内),以及开放招募环节所有海内外公众参与者(70余人)的务实协作。让一曲交响,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深具实验与开拓意义的城市——深圳,其标志性文化聚落——华侨城创意园区B-Design Hub以实境方式面呈于众。
此刻,我们虚位以待,冀望纳入新的协作,在知识流动的场域,共浸有形与无形统摄的世界,经历、体验哪怕在罅隙间也直指人心的、深邃如穴的艺术再造力。
“空穴来风”展览现场
「空穴来风」
文/吴君锦
“空穴来风”艺术展,脱胎于中文成语,以虚位亟待潜创与变数。如展览前言所述:在过满的世界制造洞。此洞,指代空间构造,既可是物理的形塑目标,也可为想象的时空甬道,宜实宜虚。
若浅涉艺术史,关乎洞的论述虽晦暗不明,却从未缺席,汉唐敦煌粉本刺孔画即为一例。将纸本透孔再施粉描摹于洞壁 ,是为一种复写术。此技艺后由马可·波罗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促成意式织锦的图案绘。这里,透孔若意味着缺失,此缺失则欣然指向自身的珍贵。达·芬奇在《大西洋手稿》中将人眼比拟暗箱,图解针孔成像原理,暗示逼仄的空间可纳宇宙万像。500年后,罗兰·巴特对摄影术的论述同样以“刺点”为基准。《明室》一书中,他特别使用拉丁词punctum(原意:刺、小洞、小切口)力证图像的锐利,并指出, “刺点将扰乱知面﹐……,指向我刺穿我﹐给我致命一击”。无疑,刺点如天启,带给人冲击、顿悟、和刹那的虚无。1977年,罗莎琳·克劳斯在其专著《现代雕塑中的变迁/Passages in Modern Sculpture》中开宗明义,将英文passage(意为:甬道、历程、转变)作书题,以犀利的洞察力,阐释任何开放的空间皆含隐的时间的变迁——现代雕塑的实质。
如斯的经验如何在“空穴来风”项目中得以再释?道家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近30位职业艺术家(多具有首饰艺术和泛视觉艺术受训背景),面对凭空而生的邀约,心领神会其中的开放与不设防。他们的回应:或留白以纳新;或沉浸于时空甬道,在历史的草蛇灰线中,完备自我的经营与实践,无不具启示意义。几桩案例点睛如下。
王叶,无中生有,蛋白石,项链,2022
王叶:艺术家以差序排列法制造了一条狭长的、有着螺旋曲态的白石珠链。颗颗珠粒因扭结一体而看似佩戴无门,却又因人的介入而创造了空间。换言之,是人赋的外力营造了空间。作品虽未明示佩戴方式,却预埋线索鼓励互动,在互动中参透奥妙。当介入者通过拉抻、缠绕,逐渐意识到角力、虚位、边界……,便自证一条别有洞天的“项链”背后顺理成章的逻辑因果。这里,观念上升为创作的第一要义,适佩移居二位。诚然,当外力消弭,串珠又将扭结一处,复归无间。如此,虚与实、无与有在彼此的相生、消长中,自渡为宇宙万物(螺旋式)演进的隐喻。
李维伊,一颗珠子,视频截图,2024
李维伊:同样是制造序列“珠链”,作为观念艺术家,李维伊此番带来虚拟影像,呈现她独特的个人觉知与解读。在项目公众投稿环节,艺术家被一则将“运动的轨迹”视为序列上的一颗颗珠子的做法点化,于是尝试做出时间线上的珠子——可被循环播放的Gif图像,同时也叠加空间上的循环,按其自述:“我们目之所及的这个球体范围,本来也就是一颗珠子,是我们的身体、需要经由人的的感知,去把每一个瞬间串成了 ‘生命的珠链’”。于一般受众而言,试图洞悉“一颗珠”与意念中集结“珠链”的联觉,体悟其中的兴味,不失为一种考验。但谁又能否认,耐人寻味的作品,往往令人困扰又神往。
刘骁,不死的符号,塑料PVC,吊坠,2013
刘骁:是次展览,艺术家以一件旧作、两件新作示人。旧作之所谓“旧”,除了制作有些年头,也在于作品脱逸(或衍化)于西周、汉代贵族墓葬中常见的覆盖于亡者面部的玉覆面原型。创作的基调一旦涉及文物,已自带斑驳的史感。然而,与古代殡敛时玉覆面的原始功用:遮蔽面部的七窍孔,以“防秽气侵尸,真魂流散”截然不同,艺术家引入一种后现代手法——收集超商塑料购物袋加以复仿,力求“化不腐为玉成”。当时空斗转星移,原本礼度超然之物的文化属性被人为消解、 经由PVC玉化的装置(可是“玉面具”或其他)也就自然地从略显沉重的历史包袱中“脱逸”,同时指向一种无边的虚妄,引动更深层的、隶属当下的反思——“玉面具”之下,匿藏的究竟是一副真容?抑或,是另一副空洞的面具?(延伸联想:P图、整容、滤镜、AI深伪、楚门秀……)
佐佐木史恵,组合珍珠母(圆角矩形),珍珠母、银、不锈钢 ,胸针,2024
佐佐木史恵(日籍):艺术家为展览特制的新作,延续一直以来的研究兴致——对框架结构的偏好,且特别引入和式生活与创造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間/Ma”。和繁体中文字符如出一辙,“間”是“門”与“日”的合体。空门的意象,表征纯粹与敞朗,接纳日光、气流穿身而过。因此,日文的“間/Ma”不是全然空白的负空间,而是寂靜、虚无、暂息之间的回味。佐佐木以简劲的语汇在空间中勾勒出抽象“門”的廓形,且选用相对易折、赢弱的质料——珍珠母,提供受众一种从物质世界轻盈解脱的心理体验,反向提点对物的珍视。至于“間/Ma”的深意,虽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不妨援引松尾芭蕉那禅意盎然的俳句助以解析。“山径升朝阳,梅香初绽时”,描述了一个主体消隐,却又非全然为空的世界,正因此,空愈发显空。无可否认,此类作品从构思之初,即饱含对受众的观察力、感受力、思辨力的期许。生活在信息汹涌的时代,艺术是否仍保有“光晕/aura”,一种令人伫息赏“間”的原动力,则自在人心。
滕菲,重生,玻璃、竹、塑料、木,物件,2020-2021
滕菲:作为是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同样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艺术家以“重做”这一行为,承续过往,预设未来,作品自赋的时间性、脉络感,不言而喻。促成此番重做的源头,在于艺术家以睿逸之姿捕捉到自家庭院里一方中通外直的折枝竹节,有着虚空的内在。当直觉上升为理性,意念转变为行动,虚位便化约为联通一只断裂的葡萄酒杯、和一个破旧的苍蝇拍的“有用”实体。两具残骸因此得以修复,素简质淳、意气相投,出人意表迎来有着超自然力的新生。是故,“重做”引动“重生”,且化渡为契机,以修复物而弥合心。此处,或可再次征引松尾芭蕉的俳句书名《奥之细道》的语义:一方细微的甬道,一旦有了精气神的灌注,便一通百通:通万物、通心智、通神迹……奥义无限。
Thanh-Truc Nguyen,网际,尼龙,银,不锈钢,胸针,2023,正背面
Thanh-Truc Nguyen(德籍):Thanh是一位有着严格工业设计受训背景的艺术家。日常,她着迷于散发视幻效能的超现实场景。如此,其创作始点,从欧普艺术和数字视觉领域汲取灵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她看来,超现实领域正是事物的“物质性被消解,物质属性被解放”的所在。在她融入新技术手段的作品中,错综的线条及由此勾勒的图形世界,清晰地框定有形与无形、内在与外在的边界。但这一造型语言,不在于二元间离,而是于存有中崭露缺失,于实创中揽括虚空,以虚托实,以实纳虚。当具体的线在空中漫舞,衍射为意念的波动与能量的流转——艺术内、外化的表征。因此,诸如Thanh的探索,或是一种启示:生活在数字时代,如何更游刃地掌握真幻间的互用,以修炼自身的情与智。
李安琪,华力西晚期美术教具 I,软玉、铜、不锈钢,胸针,2022,正背面
李安琪:作为专业的首饰作者,李安琪的着眼,自然投放专业的珠宝首饰加工工厂。这一次,她被玉料厂有洞的边角料所吸引,艺术家的边界意识由此显现。如何诠释这一着眼?与其单纯地理解为质料的升级再造(所谓材质的可持续再用),毋宁说是艺术家以其擅长的、亦庄亦谐的语言,揭示一桩事实:漏洞百出不正是真实日常的写照?诚然,这一揭示,会触动现实世界隐约的不安。但一个转向,作者又提供了一则创意思路——利用漏洞来获得认同。换言之,在解构历史中重塑自我。这无形中指涉艺术创造的核心议题之一——何为原创,原创是否存在。“如果说有原创,那么它大概即在于重新创造”。
“空穴来风”展览现场
复仿、重做、重新创造……恰显映整个项目的底色。在纳入专业艺术群体的同时,项目一度开放公众层面的再创,鼓励公众参与对话。对话的结果,有顺应有僭越;有认同有消解。无论如何,各方在语义的互涉中,追寻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动量之源——艺术的本源。巧的是,这一内化的结构性部署,意象地对应Thanh作品中那盘根错节的图像世界:虚妄与真实交错;有形与无形互间,文化重构的隐意由此浮现——惟艺术再造,可如涟漪般辐射、波及、震荡至受众面的最大公约数。
以“空(无)”进入世界,是为一种纯粹的洞开,通过融入世界、进入世界,成为世界。也因“空”,事物摆脱了同一,融进差异、融进互渗,人于其间,收获了同理与接纳的能力。
展览由近30位艺术家(国际、国内),70余位公共招募参与者,近80件作品,以实虚交织的演绎方式,呈现于众。诚如展览学术主持滕菲所述:展览只是一个节点,它所激发的意义会延绵不断,升发开去。
“空穴来风”展览现场
编/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空穴来风”
参展艺术家:陈熙,戴燕怡,贺晶,李安琪,李维伊,李怡,李一平,刘骁,戴毓辰,王叶,魏子欣,吴冕&王越,吴沛,应潇优,曾志翾
特邀艺术家:Gantea,黄璐然,刘小奇,Thanh-Truc Nguyen,宁思睿,佐佐木史恵,滕菲,王智鹏,袁一菡
总策展:吴君锦,梁晓
联合策展:毕又之
学术主持:滕菲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21日-2025年1月5日
展览地址:B-Design Hub,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1栋10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