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药师·佛 —— 以图入史的研究 李翎

作者:李翎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玄奘为什么要重译《药师经》?这是讨论药师佛信仰的关键问题。南北朝至唐代以来,中国道教从民间走向宫廷,丹学为皇族提供了最为迫切的长生仙方。于此同时,以玄奘为代表的佛教一派虽居劣势但也要拼搏。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的药师信仰此时作为一个“佛”受到中国佛教界推崇。但是中国僧人包括玄奘大师以及今天研究此经的学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公元5-7世纪出现的药师信仰可能并不属于原始佛教系统,而属于当时有着强大势力的复兴的湿婆密教学派。斯坦因发现的7世纪梵文《药师经》抄经地点正处于湿婆信仰的重地:克什米尔。并且,通过这部经的梵文名称,可以清楚地看到湿婆的别称 Bhagavā (至尊),当然,佛教也借用这个称号称呼佛陀,但是佛陀从来不被称为Guru(仙师,先生,药师的称呼)。重要的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不可能有佛教传播的空间。这部梵文经在原文中并没有标示药师为 “佛”,前面除了Bhagavā之外,后面将行医者仍然称为“Guru”。玄奘将之译作药师“如来”,通过这个模糊的名词,让人们相信药师是佛教系统的一个“佛”。另外,佛陀之教,根本是“缘起性空”,缘起论消解了一切永恒性和实有的本体。但是药师信仰意在追求“长生无病”。所以本文目的在澄清药师信仰与湿婆派修炼长生的关系,以及大师玄奘为什么在明知其有违佛陀之缘起论有前提下,仍然将之做为佛教经典再次译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