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即将进入2l世纪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美术教育界来看,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我国,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面向2l世纪的美术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对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
21世纪熹微初露,人们对未来作了种种预测,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了各种各样的设计。21世纪有三项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即急剧变化的社会、不断增加的知识量和对人及对学习不断产生的新发现。面对一个变化速率更快的社会,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活动的社会,这种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与之相适应。
美术教育的积极目标,即通过美术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达到人格完善。美术教育之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不被重视,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思想认识不够,倒不如讲是因为对它的目标定位不准。过去的美术教育,注重的是美术学科这个狭小的学科范畴内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虽然在教学大纲中也提到了审美教育和开发智能,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直接定位于通过美术的教学,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独特贡献。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人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整个教育而言,人的目标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进而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所以,2l世纪美术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美术知识的掌握来开发智力,挖掘潜力,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及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艺术修养,成为更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最终达到培养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革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显得陈旧而缺少时代气息。为了保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适当调整目前的教材内容,增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艺术的发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古今中外的艺术风格与样式,具象、抽象、综合造型的技法等等都被编人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一味地追求内容的多样化,某种教材急速向另一种教材移行,教材之间会缺乏内在的联系。因此,必须消除教学内容过密化倾向,达到精选化,在降低内容要求并增强弹性的同时应以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编写。
由于知识能力、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事实上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多种技法的可能性非常小,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应对某些内容大胆取舍,如果要保留某一内容,必须降低要求和难度。比如像明暗调子素描,没有必要勉为其难地让学生理解明暗调子复杂的变化规律,如果采取简单的明暗推移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和凹凸,学生掌握起来就可能容易得多。而且教学内容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根据一般学生和较差学生之问的某种程度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能在整体上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调动其积极性。
平常我们努力追求美术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其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任何设计严密完整的课程,如果在一种分散的环境中实施,其严密性和完整性也将不复存在。美术课程所面对的正是这么一种每周仅为一、二节的长周期分散环境。因此,尽可能淡化美术学科内容组织的逻辑也应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教材编写时应该给教师设计和选择内容的权力,让教师选择一项或两项自己所擅长的画种,作为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的主线,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训练下去,同时,将其它的技能训练的内容统归到欣赏教学的范畴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学生学会欣赏,能了解这些内容的特点、手段、特性,在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均有所获。这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一门绘画技能,又可以更多地了解各种绘画形式,提高鉴赏水平。欣赏和技能训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材编写应突出学法。现行的美术教材,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教师的教法主要通过另编的教学参考书而获得。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的目标背道而驰。应该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置疑、设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纳路径的现象,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这样,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
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增加新的知识含量。首先,面对越来越小的世界,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关心我们的未来也应该成为美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其次,随着艺术教育被置于世界性竞争位置的确立,多元的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强调了除欧洲文化艺术外,亚洲、非洲等非欧美文化艺术修养的必要性,应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丰富国土文化,而与之相随的非智力情感因素,则是培养尊重他人、尊重人类创造的文化心理。所以,对于多元文化采取的应是“抛起的沙拉”政策,而不是融合,这样既可保持特色,又可形成互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渗透到绘画的各个领域,因此,迅速、合理地把现代科学和技术引进美术教育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这些工具、材料、手段,也应该成为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最后,各地方教材编选中应特别重视地方文化的突出。“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乡土感情,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多元艺术文化观念。尤其后者,对形成学生宽容的文化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教学形式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传授美术知识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有相当的强制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其个性往往受到扭曲,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受到压抑。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考虑,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想。美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先看条件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彻底改变美术等于画画、等于设计制作的观念,从整体素质的角度去谋划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要主动去激发、融合学生“学的意识”,在“应知”与“应会”的要求中运用教学的方法使之个性化。关于这点,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Lowenfeld)和英国美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都有相似的看法: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步人艺术殿堂并让他们在广阔的艺术空间中尽情翱翔,不要因为教师个人的一些喜爱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甚至压抑了他们个性的潜能。可以说,教师主导意识的加强和投入是“重要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条件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往往是与其年龄、个性等诸因素有关。以形象化思维引导参加教学,鼓励和强调学生的个体“表现欲”并予以尽可能的满足,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最有效手段,这在理论上归为“启发式”教学。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运用大脑的另一半”时,也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在启发学生“运用大脑的另一半”时,才可能使学生从知识的仆人变为知识的主人,从被动状态达到主动状态,这时教与学才是共振的、双向合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更多地展示为个性与想象创造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Roger)特别强调教师应从学生身上去寻找教学成功的因素,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汲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所以,只有主导和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实施美术教育的旨向。
其次,教学要体现三性:即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
美术教学要树立开放的观念,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通过游戏、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发展认识,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活动中发展实践技能和习惯。在德日学校中,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是各种活动和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有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引导,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我们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呢?掌握知识不仅包括大脑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活动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这是认识论对智力发展的本质性突破。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要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积极鼓励个性发展。因为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的惟一目标就是使个体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
无可置否,教学应充满成功与欢愉,美术教学尤应如此,只有在充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倍添学习的信心,培养美术兴趣。总之,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是包括美术教学在内的一切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学评价改进
近年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对完成作品进行评价,也重视对活动过程作教育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主要还是采用从教师侧面出发的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方法,没有真正实施教育评价多样化的目标。在今后教学中,应重视发挥从学生侧面出发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个人内评价)的作用。
艾斯纳教授1998年3月于不列颠哥伦比亚温哥华对哥伦比亚教师联合会的演讲中说:个体评估在评价人的性格特征方面是客观中肯的。可以说它代表了被评估的个体,个体评估不仅着眼于此个体与其他人的普遍性,同样着眼于两者之间差异。因此,教师作为评估者的角色,应具备更为开阔的眼界和选择考试所未能给予评价的方面。首先,教师不要企盼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估就可了解到有价值的、切实的学生成绩状况,有些范例反映了各年龄段的成绩水平,应当当作评价学生功课的一种标准;各评估项目应当保持均衡,学校负责传授的各种知识和开设的各科目都应成为评估的一个部分,否则,课程将会倾斜偏向那些要被评估的知识形式和科目,从而导致未被评估的学科不被重视。其次,评估过程当中应采用围绕学生学业的评估方式,至少,应既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评价应用能力。最后,如果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就不要公开定论,如果某一些学区和学校不效仿统一课程,也可能有了充分的依据便开始转移教学重点,在整个学校或学区比较学生成绩会产生误导。
鉴于以上认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评价者,教育的变革需要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教师们一方面要通过教学评价互相反馈,有时间和机会研讨教学,另一方面,也应给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让学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更好地发现和认识自身优点和不足,弥补进步,从中培养各方面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满。我们所说的反馈是一种批评形式,即教育批评,但绝不是消极的指责。最完善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需要表演的艺术,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去观察、去阐释、去讨论.此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是行家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教育鉴赏力,教师和学生能通过评价、研讨和富有建设性的教学反馈彼此助益。
结语
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提出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方针与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为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极其良好的契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一切关心美术教育的人才,都应抓住目前的最好时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1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定会以适应时代的风姿,丰硕的成果,在世界美术教育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刊载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