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宝贵的精神存在之一。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发展的一个内驱力,它仍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也是我们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坚实基础。
美术教育需要现代视阈。现代视阈是否与传统文化不无联系了呢?现代解释学的奠基人海德格尔的理论摧毁了单纯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的地位。认为离开了过去与未来的孤立的现在是不现实的,历史与当前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间无分明的界限。正如德里达的结论:在场带有不在场的印记。这与当代德国大哲伽达墨尔的观点也不约而同:现代视阈总是和传统视阈互相融合,没有与传统视阈的融合,就不会有整体意义上的现代视阈。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哲学文化可以给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以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和而不同——开放吸纳与坚守自我相结合
“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之一。它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胸怀。孔子在激烈变革时代继承并发展了西周末年“和”的思想,使之成为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而不同”中的“和”在此表示承认“不同”,主张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交流,并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合,达到平衡。可见,孔子主张的“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无根据的吸收或不加分析的苟同。在他看来,一个高尚的人要善于运用自己正确的思想去吸收与扬弃他人的东西,绝不能追求简单的统一、同一、相加、添加或附和。因此,批判与创新是“和”的灵魂。而要实现“和”,必须“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的私意猜测出发(勿意),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是怎样(勿必),不要固执己见(勿固),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放弃(勿我)。不能妄为臆测或绝对地肯定,更不能淹没和萎缩自我,而是要有一个既虚怀若谷,又冷静灵活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曾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思考质疑的子夏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矣。”而对于对他的话无不心悦诚服,没有半点异议的颜回颇有微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见,孔子认为“和”应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即保持各自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使不同思想互补促进,而不是一言百诺,盲目一致。正是“和而不同”的观点使孔子思想在我国社会大震荡的春秋时期,成为一个坚守自己,包容百家,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思想系统。况且,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通过不同哲学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依“和”而生,依“和”而长,依“和”而繁而荣,是“和而不同”的产物。
老子也十分重视“和”的思想,他认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他强调“和”是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使人富于智慧。在老子这里,“和”是一个具有纲领性的思想他要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即用自己坚守的道理去吸收与扬弃所获得的东西,促进事物的发展。
不论是孔子的“和而不同”,还是老子的“和曰常”思想,都启示我们不能毫无分析地对待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简单地拿来,作近乎整体性的选择。普列汉诺夫早就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平均地、等值地起作用的因素。在美术教育领域中,我们必须重视各类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特别要对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深入的分析。由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对西学文化盲目崇拜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西方文化危机的日益暴露,使西学文化在20 世纪展开了越来越自觉的自我批判。这涉及到整个西方传统的基本预设,使西方人开始把自己的眼光投入东方。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人类将如何对待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我再一次要说,按照东方见解行事。”20 世纪80 年代末,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 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要旨的孔老思想精华在历史长河中越发显示出其永久的魅力。其中的“和而不同”与“和曰常”思想应当是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和美术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坚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的正确立场,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哲学文化精髓为主旨,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探索内在发展规律
与理解丰富的世界美术教育现象相结合“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命题。《论语•卫灵公》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问答中的“多学”指的是内容广泛的学习,并且都在识记的水平上加以掌握。“一以贯之”,则是指总结概括,融会贯通。宋人朱熹认为,孔子之所以问子贡这个问题,是因为子贡本人多学而识。作为老师,孔子为使子贡不停留在学问的表层,启发他深入学习,发现并掌握本质的东西。正如《论语集注》卷八所言:“夫子欲知其所本也,故问以发之。”掌握知识, 追求真理, 只靠多学、多闻、多见,或只停留在感性水平上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探索,一以贯之。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可以理解为事物之一般、带规律性的东西,事物的本质特点或基本性质。后来, 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方以智曾对“一以贯之”作过精当的阐发。他在《一贯回答》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他认为,离开了万物的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
老子也十分重视事物法则的探求。《老子》第十六章言:“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意思是说,认识经常起作用的规律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必遭凶险。“知常”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老子哲学智慧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规律的把握。
在世纪之始,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教育政策以面对21 世纪的挑战,各国美术教育发展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从整体上提高美术教育研究的水平,应该既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挖掘,又要从国际美术教育现象的“多”中去求“一”,探寻普遍的联系,“一以贯之”。没有理解的探索是片面的, 而缺少探索的理解则是肤浅的。多元化的文化是应当受到尊重的, 但多元化绝不代表规律和真理的多元化,也不能由此拒绝趋势的研究,而陷入相对主义。美术教育研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积淀;另一方面,要在平等的基础上, 展开与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的对话, 充分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 及时地反映各国美术教育纷繁复杂的现象,包括艺术思想、政策、问题和经验的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这就是所谓“一”中之多;还应在对复杂的美术教育现象的探索分析中,揭示人类现代美术教育的大规律、大趋势和美术教育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 这即是所谓“多中求一”。
与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一样,我们从对老子“知常”的思想解读中可以受到有益的启示: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应当是对当代美术教育现象有规律性的认识。美术教育研究不是简单地提供关于各国教育的一般状况, 更不是零碎的片断。21 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应当知所处时代的国际美术教育之“常”,知未来世界美术教育发展之“常”,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在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乃至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避免挫折, 少走弯路。正如老子所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起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老子认为,“道”是天下的根本、本质、规律,认识了“道”,才能理解万物,而认识了万物,又要反过来守道, 更加坚定地坚持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 在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中, 除了应当注意把对传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对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的理解及规律与趋势的探索结合在一起,还要认识并坚持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三、执两用中——事实叙述与辩证思维相结合
美术教育是实证性很强的学科, 重视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的意义。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辩证思维的意义,将事实的叙述与辩证思维相结合。
老子哲学中就突出反映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指事物对立面双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在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一方的发展达到了极限就会走向相反的一方。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觉察到对立统一规律, 广泛地论及了包括美丑、善恶、荣辱、贵贱、难易、虚实、强弱、损益、去取、有无在内的多种多样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一切事物总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老子又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中的“大”是指“运行”,“运行”向远处伸展, 之后就向反面转回。老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事物在无限的时空运动中的变化是绝对的, 其根本规律是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孔子的哲学思想亦不乏辩证思想。其后代门生子思所作的《中庸》曾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两用中”,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抓住两端,扣问其两个相反的方面,心知两个相反的极端;第二是扣除两个相反的极端, 不以其中任何一个极端作为标准,而用其“中”。这里的“中”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其哲学内涵绝非是“调合折中”,而是恰到好处,是“最优”的概念,是“增至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最佳程度。“用中”的方法是孔子辩证思维的精华, 它给人的是事物的完整画面, 是能在所规定的界限内制约矛盾的度,是一种以求得平衡,求得自然,求得社会及人身之和谐的整体性思维。
执两用中, 对于丰富美术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出现以来,相对完备的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对近代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一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西方有倡导科学方法的理性主义, 又有反对科学方法论的非理性主义,在西方美术教育研究中有描述法、历史法、因素法等传统方法,又有世界系统分析、普通美术教育理论等多种新的方法论。如何对待西方美术教育各种不同的理论, 是我国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哲学基础不同,价值取向各异的方法论,我们不应盲目地接受或否定,不能做“不是……就是……”的选择, 而要经过冷静全面的分析,采取“既不……也非……”的辩证批判方法, 吸取不同美术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按照孔子“执两用中”的思想,既不简单地否定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也不盲目排斥与科学方法论相对的另一极,而应该有所分析,择其善者从之。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 由于长期以来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导致了美术理论上的相对贫乏。从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强调知识接受、美术技能到现当代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兴趣、创造力培养的高倡这一系列变革当中,如果我们能有“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方法,就会既看到这些思想的积极因素, 又能看到片面重视美术技能技巧及过分强调兴趣、综合发展会走向反面的可能。其实, 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极端发展以及青少年精神危机,已经从反面证实了:抛弃辩证的方法, 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知常”的。
还应当指出, 系统研究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研究的深入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只片面强调系统的方法和片面的比较,而忽视事物内部特质及其辩证发展的规律是不足取的。我们研究国际美术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其存在与转化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历史传统历来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中国文化决不落后,相反,它显示了伟大的智慧。鉴于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西方日益陷入困境;鉴于现代主义乌托邦理想日益显得虚幻不实;鉴于西方后现代泛审美文化对回归传统的渴望,我们扪心自问:何谓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回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本根,用中国文化的理论为自己正名。因此,构建中国美术教育理论需要现代视阈下的传统,而这些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纳、改造与创新。
此外,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做学问和做人相结合的态度以及美术教育研究者自身素养的提高,应当成为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十分重要的条件。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以身立教的原则,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神圣的使命感的树立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甚为重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语言应该是“生命整体的全部涌流”。
以上笔者粗浅地叙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某些重要观点对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目的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把中国先哲思想作为原则性文本进行解读。任何历史都没有远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其丰富的智慧使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我国诸多精神文化领域深深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严和光彩。
整理:郑丽君
本文原载于《艺术教育》2008年02期